查看原文
其他

程春华 | 黄梅太子街 中药名医王凤高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上世纪的黄梅县东北部,有一条很老很老的太子街。太子街长约一里,因横山大道穿境而过,商贸繁华,两边商铺林立,极大地方便了过往客商和当地的居民。
解放前,这条街上有三家声名很大、招牌很响的大店:一是程正和的“大成祥钱庄”,二是王凤高的“益寿堂”,三是吴万祥的“盐铺客栈”。这三家店铺的经营业务均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今天,鉴于篇幅我就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名医王凤高的学医、行医之事。
王凤高,号益寿,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月出生在凤源乡王家村(现停前镇金寨村)。他少年时就十分聪明,无奈家里比较贫困,到了应该读书的年龄还无钱上学。其外公陈善庆是个落魄秀才,平时以塾师为业,听说王凤高未入学读书就劝其父母将凤高送往他家,由其带在身边学习。王凤高因此获得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随外公在私塾读书,他很用功,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读了六年书后,本应继续到更高的学堂学习,但因家里无钱,故回家协助父母从事农务,但王凤高很想外出求学。
王凤高刚满十八岁时,父母请媒人为其介绍一门婚事,并劝其成婚,而王凤高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认为自己年轻,不应这么早成家,还提出要外出学医的要求,他父母当时没有同意。最后他外公知道情况后,又做他父母的工作,并将他推荐到海南岛一家老中医处学习中医。海南岛这位黎族老中医名叫和松柏,是“医宗鑫鉴”的创始人,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临床经验。他被王凤高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的学医精神所感动,对王凤高予以医学技术的传授和行医道德的培养,使王凤高得到了老中医的真传,尤其是对治疗骨髓炎、痈节、伤寒、虐疾、小儿咳嗽等病、伤确有其独到之处。一般情况下用三副中药后,基本是药到病除。
王凤高于民国六年(1917)三月学成回乡,经过筹备,到离家不远的太子街西头一家居户先租房(然后买下来)开了家名为“益寿堂”的中药店,既治病,又卖药,特别是他家熬制的“万应膏药”十分灵验。由于王凤高在行医卖药中不仅收费低,疗效好,而且遇到贫困户的患者还少收费或免收费,被人称为医德高尚,医技高明的好医生,仅有几年就声名远播,不仅境内患者光顾,而且皖赣慕名求医者不断,下面讲几次医治的病例。
民国二十年(1931)腊月,停前一个叫周细苟的少年,在其外婆家熬糖时,不小心倒向糖锅,手、脸等处被严重烫伤,患者送来后,他向家属问明情况,并用兆丸、火销、雄黄等中药配制银耳水外敷,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痊愈,而且疤痕不明显。
解放初,江西彭泽一个叫蒋记生的患者,当时有50岁左右,身上长满了十几个大阴疮(俗称千层塔),蒋记生先后多处求治,不见好转,反而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听闻王凤高有“万应膏药”便慕名求诊。王凤高为其认真检查后,开了三副补阳还五汤,其主要配方有中药生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一个月后,蒋记生和家人从彭泽为王凤高医师送来“妙手回春”的锦旗。蒋记生的的太阴疮彻底治愈了。王凤高夫妇80岁留影
1976年6月,安徽宿松一名叫吴对妹的19岁的女患者,手臂、肩膀之处患有特别严重的骨髓炎,其家人抱着到此一试的心情予以求治。时年82岁的王凤高在了解病情并检查患处后,采用腫治類方,还根据其严重程度,加以樟脑配药,三副药后,为这位青年女孩根除了病、伤,挽救了生命,女患者父母从宿松为其送来了“华佗再世”的荣誉匾牌。象这些救人病例,枚不胜举,实在太多。
然而,光阴如流水,岁月不饶人。1978年6月17日,年近84岁王凤高老中医不幸辞世。而有幸的是,他在世时,已将“万应膏药”的制作秘方传给了其子孙,并在其孙子王国安手上得以发扬光大。孙子传承祖业在金寨村卫生室当医生,他平时行医认认真真,工作兢兢业业,年年受到上级和同行的好评。2013年12月,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金寨村卫生室为“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室”。值得骄傲的是王凤高的孙子、曾孙子、曾孙媳、曾孙女、曾孙女婿、曾外甥女有的是中医药研究生或医科大学生多数以医为业,在全县不同的医疗岗位上使良好的医术、医德得以传承。停前新街
如今的太子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新型小集镇一一停前镇,已成为停前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在是街新市美,一派繁华。停前中心卫生院、停前村卫生室、金寨村卫生室、益民药店、济民药店合理地分布在停前街上,停前新街比原有的太子街至少拓展了几倍,卫生事业就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我想九泉之下的中药名医王凤高医师也感到欣慰吧。

【作者简介】程春华,笔名凤源春,退休干部,文史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黄梅作家协会会员,在六十多种报刊或网络平台上发表诗词、楹联、散文千余首(篇)。

【链接】破额山前碧玉流 不在黄梅 在广西这里

程春华 | 黄梅名宦程晃初考

涂明华|缅怀黄梅籍杏林女杰石美玉

邓玉虎|写在黄梅县获“楹联之乡”三十周年之际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按姓氏笔划顺序):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文林、聂铁贞、黄赞煊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按姓氏笔划顺序):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聂铁贞、黄赞煊(负责人\聂铁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