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战太原系列之四:五千顽碉我为王——牛驼寨庙碉与碉堡城太原

2015-04-07 张珉 太原道

决战太原系列之四:五千顽碉我为王——牛驼寨庙碉与碉堡城太原

  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到重重包围中的孤城太原,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憾,在随后的报道中,他这样描述道:“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

  到1948年底,太原的“百里防御圈”内外耸立起5000余座碉堡,成为当时全国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东山牛驼寨要塞的庙碉,以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稳固的结构而堪称“碉王”,独特的造型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那种睥睨群雄的傲然更增加了它的王者之气。

牛驼寨要塞,始建于日伪时期,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堡”可以在战时做为小型兵工厂。牛驼寨要塞经过阎军的加强之后,以10座主碉为阵地支撑点,其中4号碉是在老爷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又被称作“庙碉”,它统帅着最为顽固的牛驼寨要塞,是名副其实的“碉王”。

  几十年来,庙碉虽然被废弃于荒野,但人们并没有将它遗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决战太原》、日本导演池谷薰拍摄《蚂蚁部队》时都曾专程来这里取景,平日里时常还有军事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和旅行者前来寻访考察,将它记录于笔端、收录于镜头,留下无数沉重的思考和感慨。

  单于安盼在专程探访庙碉之后,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庙碉特立独行,感觉特拽,特酷,坦然而站,藐视周围”,他拿着望远镜和指北针研究了几乎一个上午,都无法想出破解这个碉堡群的办法。




庙碉西南侧




庙碉西侧,石砌墙体上留下了若干火炮射击形成的弹坑




庙碉东侧,那个豁口是被炸药炸出的致命伤




庙碉正南侧




从庙碉俯瞰太原市区




庙碉卫星地图






庙碉地下堡已无法进入,以上两图为东山另一个要塞的地下堡,规模较庙碉地下堡小了很多


  徐向前兵团将如何突破蛛网式碉堡阵呢?阎锡山热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碉堡战法”,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碉堡是防御轻武器的有效工事,却无法抵御火炮尤其是重炮的攻击。对付这些碉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炮火覆盖或者炸药爆破。

  太原战役初期,华北军区的“看家宝贝”——两个炮兵旅和一个坦克大队全部出现在太原前线。总攻前夕,第四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挟辽沈、平津之余威千里驰援太原,他们带来了两个装备有大口径日式、美式榴弹炮的重炮团、一个野榴炮团和两个高射炮连,其中一个炮兵团全部为朝鲜族将士。至此,太原前线一共集结了3个炮兵师,拥有各类火炮1300余门,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数量10倍于阎军,取得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在同一时期的城市攻坚战中,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使用了500余门火炮,锦州战役使用了600余门火炮,天津战役使用了1230门火炮,太原战役,可能是参战火炮数量最多的城市攻坚战。太原解放后,曾有人当面赞颂在决战阶段接替徐向前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彭总不冷不热的说:有1300门大炮,谁指挥都能打得赢。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当年参加太原战役的几门火炮。日本造90式75毫米野炮,隶属于炮4师1团5连,在担任封锁太原飞机场的战斗中击毁敌机9架,全连荣立大功,并获得“英勇命中,连毁敌机”的锦旗一面。日本造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隶属于炮1师重炮3团5连,在太原战役中准确摧毁了阎军双塔寺要塞指挥所,全连荣立大功,并获得“太原建功”锦旗一面。日本造88式75毫米高射炮,1947年秋从朝鲜接运回来后隶属于高射炮第1团3营,随炮1师来到太原前线,除了执行对空封锁任务外,在双塔寺东北阵地以平射摧毁阎军高塔据点。太原前线的部队还装备了一种威力强大的火箭炮,它不仅火力密集,而且发射的延时引信炮弹能够钻入碉堡一两米之后爆炸,只不过《人民日报》在报道中以“胖娃娃炮”来代称这种极具破坏力和震慑力的先进火炮。



军博陈列的参加过太原战役的日本造90式75毫米野炮




军博陈列的参加过太原战役的日本造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




军博陈列的参加过太原战役的日本造88式75毫米高射炮




被88式75毫米高射炮击中的宣文塔


  在太原战役初期作战中,解放军共计消耗炮弹20余万发,平均每个阎军官兵头上落下两发。到了太原战役后期,解放军前线部队又准备了40万发炮弹,一场城市攻坚战的弹药用量,竟然直逼淮海战役这样的战略决战。充足的弹药也给了炮兵部队尽情发挥的余地,仅攻击一个淖马炮碉,就发射炮弹173发;攻击一个大垴山2号碉,调集了5门野炮和3个山炮连、5个迫击炮连;攻击山头要塞一个80平米的阵地,发射炮弹300余发,平均每平米落弹4发。“徐进弹幕射击”这种广泛使用于历次世界大战中的火力掩护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并不多见,因为这一战术一方面对炮兵的射击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充足的弹药供应。但是,在太原战役这场城市攻坚战中,却有明确的使用记载,在1949年4月24日的攻城作战中,炮兵部队从5时30分开始对城墙进行破坏射击,破坏射击结束之后开始延伸射击,一共四个距离,第一距离为200米,每炮打3发,第二、三、四距离为100米,每距离打2发,这正是所谓的“徐进弹幕射击”。

  由于阎军也拥有强大的炮兵群并且能够自产火炮和炮弹,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炮战之一。徐向前兵团的伤员中,炮伤比率高达83%,这一数字超过了同期的三大战役和济南攻坚战,也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在解放军占据火力优势的情况下,阎军的炮伤比率应该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晋系兵工厂正在制造的75毫米野炮




协防太原的中央军高射炮部队



  解放军炮兵的口号之一是“取消敌人炮兵的发言权”,但是,对于解放军炮火的威力,阎军官兵却是最有发言权的。阎锡山后来在《太原沦陷省思》中总结的六点错误中,“对共军火力估计的不够”就是其一。阎锡山政权的几名军政官员在《太原突围干部报告函》中总结失守原因时,认为“敌人的火海及火箭炮为我们的致命伤”。在解放军随军记者的报道中,被俘的日籍军官称:“你们的炮兵打得好,比我们还打得好”;被俘的暂编第45师直属炮兵营军官说:“你们的炮弹又多又准,再多的坚强碉堡也经不住你们大炮和炸药的轰击”;被俘的山西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说:“解放军的炮火,特别是重炮,简直把我们轰击得连头也抬不起来,这点却完全出乎我们预料之外。”《人民日报》的记者甚至用“犹有余悸”来形容赵承绶此刻的心情,这恐怕是经历过解放军炮火攻击的阎军官兵的共同感受。

  承担牛驼寨作战任务的是第7纵队,也就是解放军统一番号之后的第一野战军第7军。在太原前线的解放军各部队中,第7纵队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支,它隶属于西北野战军,却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指挥;别的纵队通常只有3个旅,它的战斗序列里却有5个旅,分别是独10旅、独12旅、独3旅、独7旅和警备2旅,而这5个旅,又分别隶属于四支不同的部队。

  当如此艰苦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一支成立刚刚3个多月的纵队时,不少人曾感到疑惑,但是,事实最终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牛驼寨之战的决胜因素,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牛驼寨,后来成为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第7纵队以5个旅的车轮大战,在尸山血海之中赢得了最后胜利。


  10月17日夜,第7纵队独7旅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行军20余里,从秘密小道楔入牛驼寨发动突袭,攻占了大部分阵地。庙碉也在此刻显露出了它的桀骜与强悍,解放军对它的第一次进攻就伤亡了700余人。从第二天清晨开始,阎军开始反攻,集中炮火轰击3个多小时,山体为之变形,除了钢筋水泥堡垒外,所有地面工事全部被摧毁,焦土厚达两尺,遍地弹片碎屑,持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在匍伏前进的过程中,锋利的弹片划破棉衣在战士们身上留下了道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一些陷入浮土的战士直到阵亡仍端枪挺立,死不瞑目。当天下午,解放军放弃牛驼寨。

  据被俘的阎军第10总队司令部直辖排少校排长兼情报参谋逢见谷正夫供述,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直辖排搜集到了7纵独10旅的情报,这个旅补充的静乐、忻县、五台等县民兵缺乏战斗经验,战斗力不强,于是,阎军向独10旅发起突袭,给独10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00余人被俘。

  夺回牛驼寨之后,阎锡山在绥靖公署举行庆功酒会,并把从牛驼寨缴获的23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做为苏联军援的证据向记者展示,不过,据军史专家解释,抗战时期,苏联向国民政府援助的军火中就是这种机枪,它们可能是后来通过各种途径流入解放军的。



在绥靖公署展示的从牛驼寨缴获的23挺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阎军展示的缴获的其它武器


  五天之后,经过重新组织,解放军以第7纵队附重炮31门卷土重来,然而,独3旅连续两天的强攻均遭失利,10月31日,7纵以独3旅、独12旅再一次发起猛攻,第二天,又以警备2旅接替独3旅投入战斗,经过殊死血战,终于夺取了除庙碉以外的其它9座主碉。此时,庙碉阵地还有阎军精锐1000余人,其中包括第10总队的一批日籍官兵,信奉日莲宗的团长永富博之指挥他的士兵,敲打着腰鼓,诵读着《南无妙法莲华经》负隅顽抗。难以驯服的庙碉,就象一枚深深嵌入牛驼寨的钢钉,它不仅打退了警备2旅的进攻,甚至连续发起5次反扑,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

  双方又对峙了9天之后,随着淖马、小窑头、山头等要塞相继陷落,庙碉已是三面受敌,成为一座怒海中的孤岛。11月9日,独12旅再一次吹响了冲锋号,解放军的火炮从不同方向发起轮番轰击,一线步兵甚至向炮兵喊出了“毁灭牛驼寨”的口号,一颗颗炮弹裹挟着尖厉的呼啸飞向了牛驼寨,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远在绥靖公署也能感受到它痛苦的颤抖,天崩地裂般的震动甚至使陡峭的劈坡崩塌,将7纵隐藏在劈坡下的一个连队掩埋,全连仅 6人生还。先后投入2个团兵力的独12旅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仍然未能攻克庙碉,11月11日,7纵以独7旅接替独12旅向庙碉发动了最后的猛攻。排炮不倒,唯有庙碉,一轮又一轮的轰击之后,碉王依就岿然不动,重炮炮弹在它坚硬的躯体上也只能留下浅浅的弹坑甚至只是一个白色印迹,独7旅改弦更张,决定采用爆破战术强攻庙碉。11月12日,在经过5次攻击、9次爆破,耗用2000余斤炸药之后,终于震塌“地下堡”,将庙碉炸开一道缺口,震昏碉内守军,最终夺取了庙碉。

  历时20余天的牛驼寨争夺战是太原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恶战,其激烈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是少见的,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草木皆摧,树无完株,战士们只能用尸体堆积防御工事,一些参战老兵甚至用“尸体填满了每一条山沟”来形容伤亡的惨重。整个四大要塞争夺战期间,阎军损失22000人,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16557人的代价。单于安盼断言:打太原牺牲的战士有一半牺牲于庙碉,这一推断虽不准确,但以庙碉为核心的牛驼寨足以被称做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




庙碉西南侧




庙碉东南侧




寻访庙碉


  除了牛驼寨庙碉,太原保留至今的阎军碉堡还有很多,目前仍然基本完整的有黑驼大方碉、五龙沟人字碉,白龙庙筒碉、享堂新村梅花碉、太钢梅花碉、西山梅花碉、蒙山寨碉堡群、泥屯碉堡群等等,60年来,这些战争遗迹就陪伴在我们身边,留存在童年的记忆中,也定格于照相机的镜头里。

以庙碉为核心的牛驼寨战斗遗址现在已经成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驼寨烈士陵园、太原解放纪念馆先后在这里落成。当年为了攻取碉堡城太原,解放军付出了伤亡45000余人的代价,7319名烈士长眠在了包括牛驼寨在内的7大烈士陵园,这其中,有3384人没有留下姓名。60年前,将生命与热血留在太原的,远非7319人,无数的血肉之躯在烈焰与爆炸冲击波中与脚下的这片热土融为了一体,站在曾被鲜血浸润过的牛驼寨,用心呼唤亲爱的兄弟,呼啸声依旧清晰,虽然他们的名字从来不曾被人提起,他们的故事早已被岁月的尘埃掩埋,但是,钢铁的心必将穿过烈焰在火中升起,为历史写下永恒的诗句,生命有绝,希望无尽,就算无名也一样顶天立地!



每年四月,都是追忆国共内战历史上那场规模最大、参加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的时候,太原道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决战太原》系列,欢迎关注。

回复:“决战太原1”,阅读《决战太原之一:徐向前与阎锡山的恩与怨》

回复:“决战太原2”,阅读《决战太原之二:薄一波与梁化之的合与分》

回复:“决战太原3”,阅读《决战太原之三:当年鏖战血未干——炮火中幸存的战争遗迹》

回复:“决战太原0”,阅读《1948年美国记者镜头下被围困的孤城太原》





当年的碉堡群与环城铁道旧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战太原》摄制组在五龙沟6号碉取景




被击毁的残碉群




保存完好的指挥碉




白龙庙街筒碉




梅花碉




石砌筒碉




被挂上太原历史建筑保护牌的碉堡




大方碉卫星照片




马庄要塞卫星照片




水泉沟要塞卫星照片








东山各要塞卫星照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