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运城感知“古中国”的十个文化符号

2015-06-12 太原道

欢迎赐稿,邮箱:3786689@qq.com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识,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目前,运城正在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但“古中国”的概念是什么,“古中国”与运城是什么关系等,需要有充分的考古依据和完整史料去证实。因此,标志着运城与“古中国”关联的文化符号显得尤为重要。

  运城在上古时期就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文献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还有“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之说。这说明从尧舜禹开始,运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即当时人们一致认同的“万国之中”的地方,也就是共识的“中国”。因此,从“帝王所都为之中”、京师为“万国之中”的角度看,运城应该是古代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此外,这里天然的盐池、温和的气候和富饶的土地,以及铜矿(闻喜县石门乡玉坡村篦子沟境内发现舜时代的采矿炼铜遗址)等,都对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尤其绛县周家庄遗址的发掘,是首次在运城盆地确认了一处特大型龙山时期遗址,并发现了巨型环壕这种大型的公共工程,这为确立该遗址中心聚落的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史料记载,“华”与“夏”得名均与运城有关,夏人原本是黄帝族的一支,由西北高原迁来,并在河东崛起。关于“华”的起源,有“华山说”“华水说”“玫瑰花说”都与运城有关。自尧舜禹始、历夏商周,延及秦汉,下至隋唐,河东地区政治地位优越,经济发达,文化荟萃,一直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腹地。

  “根祖”文化是运城最鲜明的特征,循着中华文明主根脉起源、成长、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到中条横亘、双龙天合、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目前,运城有不可移动文物67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0处,这在全国也是独一的。

  这些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都不失为重要的“古中国”文化符号。今天,我们把这些代表“古中国”文化符号一一展示,用足够的文化积淀证明,古中国在河东,从而强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到运城感知“古中国”,感知五千年历史文化和文明传承。

本文作者:李宁波


一、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帝王经世图谱》中绘制的禹贡九州山川之图。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而冀州为九州之首,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以古河东为中心的区域。



二、世纪曙猿化石


2000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中美科学家论文说,对山西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踝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证明,中国是人类远祖的故乡。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认为,在中国发现曙猿,“其意义可以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是20世纪中国古生物学上又一次重大发现。曙猿化石发现以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生活年代距今约3500万年以前的晚始新世。专家认为,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推前1000万年。



三、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早于100万年的人类文化遗存,距今大约180万年。西侯度遗址发掘出土有动物化石,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以及有切割痕迹的鹿角,这说明西侯度人已开始用石片加工制造工具,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石片加工技术的标志。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多万年前。



四、尧王台遗址


  位于永济市城西街道办事处介峪口村和东姚温村南部一带的山巅上,是旧石器时期遗址。尧王台史称尧峰、尧山、凤凰山。据清光绪十二年《永济县志》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雷首,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称尧城,尧常亦都与此,后迁至平阳。尧王台是尧舜禹三大古帝实行“禅让制”的见证地,是中华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谐社会的见证地。



五、舜帝故里碑

位于永济市张营镇舜帝村。碑高约8米,坐西向东,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八个大字。碑的右侧书“奉直大夫知蒲州事加三级纪录肆次董仲敬立”。碑上有砖砌牌楼,为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冬月所立,上部书有“迎紫气”,为紫气东来之意。背面朝西,书“望瑶池”。




六、后土祠

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建筑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因三层藏有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七、稷王庙


稷王庙原在稷山县城以南25公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旧时,每年夏历四月十七,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迁至此地。庙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的廊柱、栏板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艺术尤精。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



八、嫘祖

史载,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是运城市夏县西阴村人,她善于养蚕,教人“治丝茧以供衣服”,西阴村曾建有“先蚕娘娘”庙。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后又证明西阴发掘的半个茧壳是被人工割过的,而且结出这枚蚕茧的是家蚕而不是野蚕。这半个蚕茧及考证结果,是生活在河东一带的先民们人工饲养家蚕的物证。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懂得养蚕抽丝。



九、盐池

盐池又名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南。古河东盐池形成于7000万年前,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流传下来的有铲盐工艺和技术、盐政和盐运的变迁、盐湖完备的防护设施、具有防洪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遗址等。据传当年舜帝曾在盐湖之畔,抚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十、禹王城遗址

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一带,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光墓约3公里。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形状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




回复“厚重”,阅读本站首个破10万阅读量的厚重的山西

回复“丰饶”,阅读山西,贫瘠缔造丰饶

回复“程人乾”,阅读:山西人的性格解读

回复“韩石山”,阅读韩石山:一个人的山西

回复“山西之痛”,阅读山西之痛——戳中了多少我们无法直视的痛点?

回复“痛并关爱着”,阅读痛并关爱着——我眼中和心中的山西

回复“十年砍柴”,阅读十年砍柴:我眼中的湖南和山西

回复“伤心山西”,阅读十年砍柴:伤心山西——天做孽,还是人做孽?

回复“遗弃山西”,阅读被遗弃的山西——懦弱的丛林法则牺牲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