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海平:平遥的面食

2016-04-22 高海平 太原道


 

平遥古城,自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山西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祭出“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文化品牌,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余秋雨《抱愧山西》的流布、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把以“祁、太、平”为中心的晋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高度。重拳打造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影响日益深远、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盛况空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平遥古城的知名度扶摇直上,尽人皆知。一时之间,四海游客、五洲宾朋把游平遥、揽古城作为旅游快事。平遥古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颇有鼎盛时期平遥之况味。


 

 

█ 2015年冬,雪后的平遥,梁生仁拍摄


曾几何时,平遥享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美誉,富商巨贾,财团大亨……走在平遥城的街头上,那种上流社会的傲慢与矜持足以想见。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的平遥古城,依稀享受着历史的胜景遗存,曾经的风流余韵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示给世人。走在平遥古城的大院、胡同,人们除了惊叹这个曾经的“商业王国”缔造的神话,同时又不断地表达了对那种盛世华丽的匪夷所思。这种奇迹为什么会出现在山西?在平遥?无数的游客去平遥访古探幽,最终多数人还是陷入一种迷思。

前些年,我经常要陪外地的朋友到平遥去游览,去考察。朋友都是文化人,大都习惯性持有余秋雨式的种种思考,这一点也完全理解。我第一次去平遥也是颇有这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先是被那兀立于晋中平原上的古老逶迤的城池所震撼,再就是被城中各种票号所触动,这也许正是平遥古城走心的地方。继而,被胡同里的民俗、民居和民风所吸引。身边粼粼驶过的臭气熏天的拉茅粪板车,即使避之唯恐不及,也会感叹平遥原本就应该这样。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背着超大旅行包徒步穿梭于胡同之间,他们或走或站,目光紧盯着那墙那门那灯,或凝思或迷离,也会觉得这样的寻访才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有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才是踏实的,亲眼目睹过的物事才是真实的。





之后,再陪朋友去平遥,我的兴趣似乎有了潜移默化地改变。古县衙、票号、胡同、城墙似乎成了一种形式上的铺垫。当朋友们对这些景点兴趣盎然、津津乐道时,我却思谋着带他们去哪家饭店吃饭的事情。这种改变对于不止一次地参观同一景点的人来说是正常的,就像导游不管所带的团队对景点多么感兴趣,他却希望能尽快地按照流水线作业一样走完该走的程序。而对美食的迷恋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律,往往表现出乐此不疲和“多乎哉不多也”之情状。

平遥的美食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和牵肠挂肚,盖因那次带北京的朋友留下了美好记忆。那天,天晴气朗,阳光明媚,瓦屋飞檐上的麻雀喳喳地叫。参观游览完既定的景点,就到了午饭时分。刚好看见路边一家馆子,服务员操着满口平遥话在门口揽客,我们就顺了进去。那时对平遥饭食概念模糊,也就任由服务员去安排。服务员倒是不含糊,爽口答应,都是久经战阵,颇有经验,看见我们人少,就选了类多而量小的套餐。就在谈笑之间,玲珑满目的面食一小碗一小碗排队似的依次走上了餐桌。擦圪蚪、切疙瘩、搓鱼、刀削面……无论形状还是味道,各具特色。每碗也就一两口的量,我们就像电视比赛似的,瞬间,面前摞起一叠空碗。我是地道的山西人不管不顾也就罢了,北京的朋友索性更是忘了大帝都的高贵身份,早把斯文抛在爪哇国了。连呼“好吃好吃”。回到太原后,问起平遥之行的感受,朋友直接撩出一句:“平遥的饭好吃。”早把古城遗存忘得一干二净。把我乐的。


█ 平遥陈家老院一家人在制作平遥面食,李明放拍摄


从此以后,只要我带朋友去平遥参观游览,首先考虑的是吃平遥最具特色的面食。朋友从来都是满意而归。

平遥,属于山西的晋中地区。晋中人会吃,这是公认的。会吃,就意味着会做。传说当年慈禧老佛爷被八国联军追赶得屁滚尿流,一路西逃。路过平遥时饥不择食地吃了平遥董宣做的碗饦子,老佛爷大加赞赏。从此以后,平遥的碗饦子名声大噪。


█ 平遥碗托,本组图片由Jom爱旅行拍摄


█ 平遥碗托炒肥肠


█ 油茶


█ 溜米


█ 各色荞麦面


█ 烩菜


早年,我对晋中的吃也印象深刻。十岁之前我随伯父从老家徒步下山,坐火车到晋中祁县走亲戚。在亲戚家住了一周左右,每天的饭食花样繁多,从不重样。第一次看见熬粥不用锅,用的是陶罐。还有,每次吃饭时小碟子小碗摆满了桌子。我很惊讶,吃饭还这么复杂啊。我们老家熬米汤用大锅,做饭用大锅。吃饭一人端一碗,要么蹲在院子里,要么蹲在炕角,从来没有大碟子小碗地摆满桌子或炕头——上盘子和碟子只有吃席的时候。


█ 平遥醋坊,Jom爱旅行拍摄


█ 平遥街头的糖画,Jom爱旅行拍摄


山西是面食之乡,三晋大地每处都有自己的风味。由于材质有别,做工自然不同。比如晋西北盛产杂粮,什么莜麦、荞麦、燕麦是其主产,面食多在这方面有所表现;晋中较晋西北气候温润一些,不产莜麦、荞麦、燕麦,还是以玉米、高粱等粗粮为主,小麦次之。所以,晋中的面食是游走在粗粮和白面之间,属于“黑白两道”都吃;晋南地区就不同了,气候温热,盛产小麦,历来以富足著称,吃食大多在白面上做文章。晋中地跨南北,地理独特,名吃所来有自,盛名不虚。平遥又是晋中面食的代表,可以说,吃到了平遥的面食,就相当于吃到了晋中的面食,山西的面食;品到了平遥的味道,相当于品到了晋中的味道,山西的味道。


█ 平遥陈家老院一家人在制作平遥面食,李明放拍摄


平遥的面食在做法上分煮食、蒸食、炉食等。仅煮食就有:擦圪蚪、切疙瘩、擀面、握溜溜、搓鱼、圪朵朵、拉条、河捞、抿圪蚪、剔尖、蘸片子、焖面、刀削面等几十种之多。蒸食和炉食还有好多品种。不过,就我吃过的面食来说,还是钟情于切疙瘩以及慈禧老佛爷吃过的碗饦子。切疙瘩类似于猫耳朵,我们老家叫疙窝。但没有疙窝那么精致和艺术。我自小就喜欢母亲做的疙窝,自然就把切疙瘩视为上品。碗饦子是好吃,慈禧老佛爷夸赞是有饥不择食的成分,其实质真有可圈可点之处。民谣有“平遥三件宝,熟肉、碗饦儿、案案糕”。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一下碗饦子的做法:先将小麦面或荞麦面用温水调成糊状,放入油、盐、葱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调匀,盛入小碟,上笼蒸熟后放凉。色淡黄,互不沾连,折卷不断。食用时冷调、热炒均可。冷调时将碗饦子切成条状放入盘内,加醋、蒜泥、芝麻酱、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匀而食;热炒时用熟猪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葱蒜将碗饦爆炒,再加入土豆丝或豆芽菜,烹以酱油、醋、大料水等。这手艺我不会,也只是现学现卖而已。每次到平遥我都会给朋友首先推荐这几种面食。


█ 平遥陈家老院一家人在品尝平遥面食,李明放拍摄



平遥古城每年的游客数量居山西旅游之首。人们除了品鉴晋商文化大餐之外,美食同样作为饮食文化也附丽其中。平遥的美食、晋中的美食、山西的美食也随着晋商的文化传播到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高海平:嘴美晋西北,放不下的岚县美食

高海平:晋西北之行

高海平:值得太原人为之立一座铜像的老市长——岳维藩

高海平:梨花赞

平遥人——中国的犹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