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十年的悲欢离合——老太原二中同学大聚会纪实

2016-05-16 张庭会 太原道


 

二零一六年五月七日,农历丙申年四月初一日。上天也有灵感,今天的天气与我们的心情一样,阳光明媚,清爽宜人,老太原二中老三届学子一百五十余人聚会于学校原址,并盛情邀杨进升老师参加,师生激情亢奋,挽手漫步,更增添了欢乐、念旧之情结。


紧张筹备,五十年后再相聚


这是太原二中同学在离别五十年后自发组织的一次大聚会。为了筹办好这次聚会,网名“二中涅槃”的同学微信群主张岐山组建了聚会筹备组。按照组委会的安排,一大早,我便驾车赶到位于滨河东路水西关南街口的金辇大酒店,前来接应从外地回来的同学,他们是专程赶回来赴会的。他们是:吕慧英、王和平、黄兰芝、高文华、武黄英、牛维毅夫妇及张莲洞、袁全兴夫妇。其中,吕慧英、黄兰芝、张莲洞、武黄英、高文华都是当年从太原二中分配到临汾纺织厂的佼佼者。


█ 1967年夏,太原二中同学登天龙山


█ 太原二中74班合影


本次聚会缘起于当年二中赴临汾纺织厂工作的同学。从1966年开始的“文革”运动,滞留了高中三届、初中三届学生在校待业。除1968年有部分同学当兵入伍外,大部分同学在家待业。后来,在文革动乱尚未结束的1969年,开始分配在校学生参加工作。二中有三十多人到了太原化工厂,有的到了长治轴承厂,有的到了大同电碳厂。当年11月,太原二中有10多名同学被从学校分配到临汾纺织厂,他们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从此踏入了社会,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五十年的坎坷人生,大家在社会的大潮中奋勇拼搏,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书写了壮丽人生,大家各有千秋,无悔青春。目前,虽然都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壮心不已,志比天高。

在微信群里听到临纺同学准备聚会的消息,大家心情激动,正好高中十四班、十五班的同学、八十三班的同学也正在筹划聚会,吕慧英同学提议,干脆来个太原二中同学大聚会。大家一呼百应,杨进升老师大力支持,并出谋划策,群主张岐山同学当即拍板,发出通知,广而告之,二中同学自愿参加,报名人数急剧上升,不出十日,报名人数已逾百人。

在张岐山同学的组织下,聚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初83班的吴琦同学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他积极寻找聚会就餐的地方、联系安排照相、租用大客车。初78班刘刚同学家住晋源县城,现在正在参加古晋源县城的恢复重建工程并担任监理,对古城的历史及重建非常熟悉,其自告奋勇担任导游,领受了讲解任务。吕慧英同学真是精力充沛,她远在北京,却心系太原,考虑问题非常周到,事无巨细,样样要考虑,哪一个细节,她都能想到。她早早地从网上给外地回来参加聚会的同学预定了酒店,同学们能住在一起,彻夜畅谈,真是一场精神大餐。她真不愧是女中豪杰!她不仅捐款资助聚会,还为聚会付出了更多的精力。还有像梁则智这样的同学,他们在线下操劳,更是令人由衷地敬佩,实在是无名英雄。参加筹备组工作的还有赵春燕、张小萍、卢晓山、张振新、王反珍、巩三元、张培顺、张爱莲、张庭会、杨桂玲等同学,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晋阳民间文化研究会的姚富生会长也是杨进升老师的学生,只是他上学时,学校已经改名为“太原五七学校”,杨老师热情邀请姚会长参加聚会,他欣然接受邀请,并专程向印刷厂订制加印了由他主编的《晋源民间文化》(明太原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专辑)120本,免费赠送给与会同学人手一册,结果到会人数超过预计,有的同学还是未能拿到,留下不少遗憾。

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学校那一帮家住在晋源当地的同学。他们在聚会的当天,早早地就来到文庙(当年太原二中校址)门前,四处借来照相用的板凳,摆放整齐,方便了大家,节约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刘刚、王喜珍、张秋贵、张让等同学,他们在晋阳民间文化研究会姚会长、陈泽、张德一、李海清等同学的帮助下,为聚会不顾疲劳,四处奔走,联系同学,准备场地,付出了许多心血。这次聚会顺利举行,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努力。


奔走相告,踊跃参加聚会


同学聚会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一发布,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大家踊跃报名,并奔走相告。当年二中在校学生逾千人,但现在大部分已经退休在家,玩微信的同学还是少数。同学们一传十,十传百,不管是不是上微信,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多,很快就超过百人。群主只好发布安全提示,一定要量力而行,防止发生意外,毕竟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不服老是不客观的。吕慧英同学人在北京,心系聚会,不时地发来她的建议和安排,她连发生不测时要及时联系110120都想到了!

李秀英同学身体有病,体质虚弱,但她坚持要参加聚会,爱人徐景志,也是我们二中老三届的同学、战友,为了不使她扫兴,只好同意。秀英非要与同学们一起乘坐大客车同行,景志只好妇唱夫随,全程开车紧随其后,同学久违、夫妻情深令人动容。李秀英同学还专门准备了一首利用老歌改编的《老年的朋友来相会》,预先复印了150份发给每一个同学。歌词唱出了老年生活的美好,青春奉献的无悔,紧随时代步伐,怀旧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期望。

11班的杨成义同学,业务繁忙,他早已经安排好工作,准备参加聚会。结果事到临头,遇到一个临时在外地的工作项目,不去不行,这可如何是好?最后,他千方百计安排了别人接待客户,自己穿插挤出时间,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聚会,并抽出一天时间,陪外地回来的同学游览了久违的晋祠、天龙山景区。旧地重游的感慨勾起了同学们无数回忆的浪花,汇聚成河......

像他这种情况的同学可不在少数,如谢晓峰、吕慧英等同学,他们虽已到退休年龄,但他们退而不休,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有的还坐镇一方,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能参加聚会非常难得。

同学中,更多的是战斗在接送孩子上学第一线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他们是中国典型的好老人。自己一生辛劳,退休还得为下一代操劳。他们要想参加这次同学聚会,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提前安排好家里的“工作”。


参观老二中旧址——晋源文庙


晋源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前身,最早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晋源县城,就是在当年晋阳古城的遗址上重建的一座城池,但规模较晋阳古城小了许多,只是原来古城的十分之一。

坐落在明清古太原县城内的晋源文庙是太原二中旧址,学校全称是:太原市第二中学校。1952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诞生不久,就在此设立了一所中学,按照设立顺序排名,叫做太原二中。

这次聚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回母校旧址参观。我们的学校可是对晋源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在晋源附近地区,有点文化的人大都是从太原二中毕业的。它从1952年建校,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停课,初中招生88个班,高中招生15个班。从1970年恢复办学,太原二中与太原师范合并,学校被改名为“五七学校”,后来于1976年搬迁到太原市内的老军营,分拆为太原师专、太原师范两个学校,老的太原二中至此就不复存在了。太原二中的校名被授予黄陵中学使用至今,所以,我们只好冠以“老太原二中”来区分彼此。


█ 参加聚会的学子在太原二中旧址太原县文庙前合影


█ 参加聚会的部分学子在太原县文庙合影


█ 参加聚会的部分同学在晋祠合影


█ 参加聚会的部分同学在晋祠合影


同学们来到文庙,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往里面涌,都想看看离别五十年的学校变成了什么样?我们从东街的文庙大门进入,经过泮桥,通过两边的走廊,来到一片树林中,同学们指着经过的房屋和院子两旁的东西厢房,这是原来的校长办公室,这是党支部、这是校团委,这是图书馆,这是广播站、这是化验室.....同学们一一回忆起来。大成殿还是原来的大成殿,只是经过修葺,门窗完整了,色彩看着更鲜亮了。大成殿前面的平台,就是我们当年观看李松岳、张一士等老师打羽毛球比赛的地方。在大成殿前,我们曾经交流学习经验、召开会议、组织演出、月下谈心,这儿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看着文庙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深感欣慰。但学校原来的教室、操场、食堂已经无处寻找,又升起一股无名的惆怅。在学校操场上围成一圈集体打饭、分饭,女同学怕男同学吃不饱,偷偷递给他们馒头的情景,成了永远无法复制的风景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院子里的树木还是当年我们亲手栽种的树木,这些年来无人打搅,长得郁郁葱葱,绿色的植物爬满了苍老的柏树,遮住了它苍老的肌肤。大家争先恐后地合影留念。与大成殿合影,与各个班同学合影,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合影,大家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

转眼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钟,按照筹备组事先的安排,该到酒店聚餐了,同学们仍然恋恋不舍,直报怨时间过得太快了。


█ 聚会场景


杨进升老师是当年二中最年轻的老师之一,作为老师参加的聚会代表,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朗诵自己的作品祝贺聚会成功。同学们围坐在老师身旁,一起忆起在校时的生活,总有说不完的话。赵春燕同学主持的抽奖活动,把同学们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唐正保同学书法造诣很深,为了给此次聚会助兴,他专门背临了五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分别送给喜欢该书法作品的同学惠存留念,大家无不为他骄傲。王志文同学手捧书法条幅,爱不释手,连连称赞,并兴奋地与作者、老同学唐正保合影留念。


█ 太原二中学子唐正保书法作品


太原二中已经成为历史,永远地载入史册,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晋源人的心中。是晋源这块土地养育我们成人,我们从这儿走向社会,我们从这儿扬起了人生的风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的母校——太原二中。有同学建议,希望能由历届太原二中的同学自愿捐款,在晋源文庙里,为母校树立一块丰碑,碑文题字为:“老太原二中旧址”。不知这个愿望何时能够如愿?


古城恢复,迎来了晋源的春天


这次聚会,最大的亮点,是同学们游览了晋源新修的城墙,刘刚同学兴致勃勃地带领大家游览并进行了讲解。重新修葺的城墙给晋源古城带来了春天。

我们从北门进入城内,沿北街前行,参观了维修中的关帝庙,晋源关帝庙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原县牺盟会的旧址。我们上学时,只知道这儿前院是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后院被晋源印刷厂占用,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故事,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文革前在关帝老爷两旁立着的周仓、关平塑像和青龙偃月刀没有了,还有关公的坐骑赤兔马塑像也不见了,据说这些文物都要恢复、重建。赶上好时候,古城的春天到了。


█ 明太原县城后街28号院,本文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 明太原县城中横街民居


█ 太山寺


█ 太原县城现存的老宅民居,图为晋源北街村委会院内


晋源后街是明清古建筑民居保存相对较完好的地方,从西到东,有朱家院、现在村委会院(当年是晋源派出所占用的,我在这个院子里还见到过警察抓住小偷,把双手铐在门梁上,导致两手变得黑青,怕手坏死才放下来)、当年的天主堂(后来是晋源公社的敬老院占用、现在是一家幼儿园在使用)、北后街28号(原来是16号)彭家大院等。我们从北街到后街,再到东横街(当地土话叫花街,发花的音,,是斜的意思)。同学们边走边看,遇到感兴趣的地方,还要进去研究一番,就这样一直走到位于东街的文庙二中旧址。

据刘刚介绍,晋源城墙现在已经修好了西、北、东三面,只剩南面城墙了,很快就能使城墙合拢。北面、西面城墙上的城楼已经修好,据说使用的都是进口优质木材呢!下一步计划进行维修、恢复的还有城皇庙、泰山庙、玉皇庙、隆恩寺、旗杆院、道台府、财神庙、鼓楼等文物。


█ 修缮前的太原县城墙


█ 修缮中的太原县城墙


我们期待晋源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那一天,我们的心永远与晋源在一起!到那一天,我们还要回来看你的——晋源、晋源的文庙。永远怀念我们的母校——太原二中!


尾声


短暂的聚会结束了,同学们的热情起来了。张岐山、史生金、牛维毅、王志文、杨桂玲等同学连夜赋诗撰文,讴歌记录了聚会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青春的留恋和怀念,期待在将来的二中同学诗词选中能与读者见面。

孙柏林同学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他1968年与我们学校五十名同学一起从太原入伍,从战士到军官,从基层到解放军总部机关,一直在部队干到退休。他才高八斗,很早提干,现在也不得闲,因公务缠身未能如愿,通过微信互动,发来了他热情洋溢的赞美。他人在北京,心早已经随着同学们的脚步,飞回了母校,再三表示今后一定要补上遗憾。我们从这里走出,我们不会忘记。

有诗为证:

人生几个五十年,

相见时难别也难。

情同姐妹相知晚,

紧紧相拥泪无言。

为了这次聚会,袁全兴、张莲洞同学专程从山东淄博带来两瓶好酒,要知道,这可是女婿孝敬老丈人、丈母娘的、两瓶已经珍藏了十年的茅台酒啊。袁全兴说的好:“好酒要派上好用场,只有在这个场合,这酒才喝得有意义。”真是:同学团聚相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大家喝了一杯又一杯,五十年悲欢离合言难尽,一切尽在酒杯中!


█ 何日再相聚?


经过短暂相聚,又要分别了。在践行的晚宴上,初86班的小妹妹王和平同学梗咽着说出一句话,把大家憋在心中的话都堵了回去:“不知说什么好,鞠三个躬吧,谢谢各位哥哥、姐姐,我会想你们的!”此处无言胜有声!看到她们泪眼婆娑相拥道别,不由的泪水在我眼里打转,模糊了我的视线。

同学们,我们一定还要再相聚!李秀英同学提供的《老年的朋友来相会》的歌词,就是对大家最好的祝愿,祝福的歌声永远与我们为伴。

 

张庭会 写于2016512


附作者简介:张庭会律师,男,山西省太原市人,系共和国的同龄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当过军人、进过工厂、也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现仍为专职律师,奔波在法律工作第一线。

张庭会律师具有高级律师职称,为山西祝融万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同时还受聘担任太原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从事执业律师以来,办理过各类案件多起,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电话13007021903,邮箱:zrwqzth@163.com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张庭会其它作品:

张庭会:怀念父亲——追记上辈人的生活与情操

张庭会:晋源北后街彭家大院的家族记忆

张庭会:追忆晋源消失的蛙叫声

张庭会:晋源的年味,转眼六十年的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