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晋源北邵因何方言唤“邵sī”?

2016-06-24 山翁 太原道



晋源区姚村镇北邵村,也叫“北邵城村”,但当地方言却唤作“北邵sī”。其实不止北邵村,本镇西邵村方言也唤“西邵sī”,早已并入北邵的南邵也唤“南邵sī”,可是本村既没有“寺”也没有“祠”(方言读音几乎相同),甚至古庙会都没有。至于是文字表述中的那个“sī”,问及乡人和当地历史爱好者,却都不知所以。反正一辈辈就都那么叫,一辈辈就都那么传……

近日有幸读影印版《太原县志》的明嘉靖以及明天启版本,见有关于“邵胜村”的记载,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始知:“胜”古音有同“升”的说法,平声,类似现代汉语一声(shēng)。宋•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胜完一亩”,此处胜便通“升”。此外还有“胜任”“不胜感激”等多处古音也读作(shēng),而与其同音的绳、声、甥等字当地方言都读作“sī”。

其次,北邵村当地流传有一个“卖会”的说法,说的是邻近的姚村一年的两个庙会,其中一个是北邵村卖给的,至于是怎么卖的,为什么卖的,都不甚清楚。不过山翁想来:所谓庙会庙会,庙卖了,会自然也就卖了。这种想法在比较明嘉靖和清道光《太原县志》的相关记载中也好像得到了证实(见附图)。




因此山翁认为:明嘉靖《太原县志》中的邵胜村正应该是“邵sī”的古代文字表法。

至于明县志中的“邵胜”为什么成了清县志中的“邵城”,由于暂时还无缘看到清雍正《重修太原县志》,也不知道有无相关记载。到底是因为乡音误传还是有关避讳,抑或是其它原因,不敢妄度。不过从乡音来看,深浅的“深”就恰好读作chēng,(方言中ēn、ēng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太原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红火”在山西方言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