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村落的文化财富:赤桥文化旅游的探索之路

2016-06-26 太原日报黄海波 太原道


 

内容导读:65日,芒种节气。微信朋友圈陆续收到播报:我在赤桥古村参加插秧文化节。播报里有人拍风景,有人讲故事,还有人在田间“秀”体力……一个小村子就这样在朋友圈刷屏了。


█ 赤桥村插秧节,图片转自梁铭的美篇


 

赤桥村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的探索之路

 

传统村落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它所具有的地域性、乡土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愈发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合理开发传统村落旅游,以旅游开发促进资源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机制,对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

 

传统村落的文化财富

 

文物古迹、历史名人、民间习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我省众多的传统村落构成了一座巨大的历史文物资源宝库,而这正是传统村落旅游的灵魂所在。山西是北方地区传统村落遗存最多的省份,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从文化底蕴之深厚、地域文化特色之鲜明、历史积淀之丰富、影响范围之深远来看,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是北方村落的典型代表。

虽然“插秧节”的卖点是农业,但赤桥古村呈现给游客的可不仅仅是江南田园般的良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才是这次活动的真正“主菜”。

这道“主菜”的核心内容是一句成语。据《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豫让,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豫让刺赵”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之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千古绝唱,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豫让血染而成的赤桥,却渐渐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 豫让赤桥刺赵的故事——智伯水灌晋阳


█ 豫让赤桥刺赵的故事——赵襄子怒斩智伯


█ 豫让赤桥刺赵的故事——刺客豫让


这段故事留给世人的除了这句名言,还在赤桥村留下了一座建于明代的豫让祠(现名观音堂,又名观音庙),一座刻于大清乾隆年间的“古豫让桥”石碑,一尊残缺不全的明代豫让塑像,以及豫让祠墙壁上绘有豫让刺穿锦袍一幕的精美壁画,再加上大槐树下几块被杂草所掩盖的据说是豫让桥栏杆石的石条。



赤桥村古槐,此处即为豫让桥遗址,本组照片由张珉拍摄



赤桥古槐后的观音庙



观音庙内的豫让塑像



保存在观音庙内的古豫让桥碑


至于豫让桥,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还保存完好,后来随着智伯渠一段一段被填,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桥身就基本看不见了。村民指着一处土坡:“就埋在那边地里一米多深的地方,不难挖。”



█ 赤桥遗址,左侧为古豫让桥碑和赤桥石栏,本组图片由晋阳遗民拍摄


唐代胡曾的《豫让桥》


按照村委会的精心安排,参加插秧节的游客还有机会享受到另一道“文化大餐”———刘大鹏故居。村中央一处老宅,门楣上高悬金字“举人”牌匾,外墙壁上还有醒目的“父子登科”。

刘大鹏(18571942),别号梦醒子,杰出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图志》《柳子峪志》等,为研究晋祠周边地理山川、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信俗传说、教育发展等第一手历史资料,并且为如今研究天龙山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史实参考。作为一名生活在时代剧变中的乡村知识分子,刘大鹏长达40年撰写的日记渐渐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特别1996年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沈艾娣以此为核心写作并出版的《梦醒子》,为中外学界提供了一种微观史的新范例:即通过对一个相对不为人知的个体生命进行细致研究,以展现时代的变迁及其对个体生命不可抗拒的影响。这本书被欧美一些大学列入亚洲史必读书目,从此,刘大鹏的名字不仅走出了赤桥,走出了山西,还走向了世界。


█ 刘大鹏像


█ 赤桥村刘大鹏故居门外的父子登科匾


█ 刘大鹏故居


█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著作《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


“插秧节”那天,村民们聚集在村里的千年古槐下进行了一场传统的祭社仪式。村里有六株这样的古树被确定为“社树”,分别代表槐树社、管道社、西稍社、南老社、庞家社和灯山社。据村中老人回忆,以前赤桥村各社每年都在树下祭社,25户为一社,每社还有社首。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大家在树下分吃祭品。对树的崇拜从建村开始就有,直到今天还能看到每棵社树旁各有一座供台。社树在当地居民心目颇具神性,大清早,村里的老人走出院门,来到社树前,毕恭毕敬鞠三个躬,一天的生活才正式开始。据《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凡是植在国界边陲或二十五家边界上的树,称为社树,可谓是特殊民间习俗的载体。赤桥村社树群落的确定,对研究太原市的村落文化、生态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赤桥村的古树名木,图片转自梁铭的美篇


传统村落往往也是保存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宝库。前不久,一位山西籍留学生在美国一家博物馆看到一张来自家乡的老照片,一位挑担的农夫行走在路上,图片说明为“挑纸的小贩。摄于1908年晋祠赤桥村”。一张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何以引发了美国人的兴趣?他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几经辗转,这张照片通过微信传回了赤桥村。现在老照片的复印件就摆在村委会旁边的文化展示中心,成为赤桥村传统技艺的一个佐证。因赤桥村人长期以造草纸为生,2006年重修的兰若寺配殿中还立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塑像。


█ 1908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在太原拍摄的照片,肩挑纸张的行人


民间戏曲也是传统村落的魅力之一。山西是华夏戏曲诞生的摇篮之一,而赤桥村毗邻晋祠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造纸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成为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先后经历咸丰年间的自乐班,同治年间的秧歌班,民国末年的温纸剧团,上世纪60年代的戏剧俱乐部,1982年成立的村办晋剧艺校以及随后成立的晋剧演出团等,成就了这个远近闻名的“戏窝窝”。浓厚的戏曲传统在村里延续至今,每到周末,村里的角儿们聚在村委会,吹拉弹唱之余,还一起整理村里的戏剧史,写成《古村赤桥戏剧史话》,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赤桥村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地方优势,为旅游业提供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的“味道”

 

旅游,普遍被认为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兼容的理想产业之一。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村落旅游。2000年宏村西递申遗成功,正式掀起了国内古村落旅游热潮。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成为我国三大遗产体系。

近年来,山西各地的传统村落旅游迅速发展。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亿元。赤桥村作为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的传统村落旅游地,正在探索一条保护传承自身原生态文化优势以推进旅游业发展的道路。

将本地原生态文化与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赤桥村正在打造考察研究古代农业、水利、手工业、民俗的学术基地。

2015年夏天,以纪念刘大鹏先生诞辰158周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赤桥村举行,山西大学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同时揭牌,刘大鹏先生生平特展和赤桥文化展也相继开幕。山西大学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是山大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设立在赤桥村的校外学术实践基地。众多专家学者为赤桥村旅游发展建言献策,比如建议赤桥村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议由专业团队制定赤桥村旅游规划,设计旅游线路。

20157月,山西传媒学院16名师生走进赤桥村,开展“大学生走进赤桥写村史”社会实践活动,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古村历史进行了全方位定格,并采访了16位年长村民,经后期整理完善,共形成1300多分钟的视频素材、25万字的口述历史文字材料和6个主题报告。

将文化旅游与历史研究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激发居民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改善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有利于深度发掘当地旅游资源。

而特意选在芒种时节举办“插秧节”,则是赤桥村把自己的旅游项目推向市场的一个举措,以期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65日,赤桥村举办了以“吃晋祠大米,游赤桥古村”为主题的插秧文化节,500亩水稻田里,集结着50多位庄稼把式,打秧、运秧、抛秧、插秧……撂荒近17年的芦苇滩上重现了诗情画意的农耕图。村党支部书记梁金柱介绍:“这个活动第一是吸引人们关注赤桥的旅游,体验一下赤桥有啥好玩的;二是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大米,尝尝用大米为原料做出来的粽子、元宵。”

这一天,赤桥村老槐树前举行了传统的祭祀祈福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太原秧歌;师傅现滚现做“晋祠桂花元宵”;地头上,学生亲身体验了稻田插秧的苦与乐。往村里走走,赤桥传统文化展、戏曲资料展、造纸术工艺展、历史人物展、民间艺术展让往来游客感叹:没想到,一个赤桥村,藏着这么多的宝!

█ 赤桥插秧节上的活动,图片转载自梁铭的美篇


而秋天举办“赤桥稻香文化节”,除了晋祠大米外,还有另一个主题——敬老。去年的“稻香文化节”上,村民将新收割的稻谷端进祠堂,按传统仪式敬香、祭酒,之后按村里的风俗,将蒸好的第一锅米逐一端给村里的10位长者,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98岁,年纪最小的也已经90岁。“稻香文化节”举办的日期一般在重阳节前后,旨在弘扬“爱国立世孝老传家”的优秀传统。


█ 赤桥插秧节上的活动,图片转载自梁铭的美篇


如今,赤桥村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故事的赤桥,有味道的赤桥”。“咱们除了晋祠大米,村宴文化也很有特色,所以今年夏天我们想搞个美食节,把我们的村宴文化推出去。”据梁金柱介绍,赤桥村常住人口3000多,就有108个姓,很多人家是村里造纸业繁荣时期从外地迁来的,同时带来了各地的饮食文化。“我们村的大师傅可出名了。附近村子里有红白喜事,尽从我们村请大师傅。美食节的想法是去年参观咸阳袁家村之后产生的。袁家村曾经是贫困村,前几年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光是去年国庆节假期就接待了100多万游客,人们去那儿不图别的,就是吃。所以我们也想把赤桥打造成吃货们过嘴瘾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赤桥村童装产业兴起,形成童装生产、批发、销售一条龙,在华北都有名气。可惜后续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市场日渐萎缩,现在只在村里一户人家的土墙上留下“童装批发”四个斑驳的红字。

“可能是文化多元的原因,我们村的人都有生意头脑。做童装,跑运输,开出租车,敢想敢做。”梁金柱对这段历史既得意又充满遗憾,“开发旅游,是我们村的新生意经,争取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对于一个传统村落来说,民俗与节庆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功能,同时也是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将民俗、节庆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是每个谋求发展的传统村落都面临的一个挑战。

 

距历史文化名村还有多远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赤桥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好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

“村民们都知道,文物这东西可不能随便动。村里有十几幢老宅子都挂着‘太原市文物单位’的牌子,其中一所宅子前不久漏雨了,要是放在以前,踩上梯子上房顶换上几块瓦就行,可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文物,所以只能在外面搭一个彩钢架,盖上防雨布。我们现在就盼着将来有文物专家过来,教给大家怎么维修这些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目前的保护状况很让人满意,让村委会担心的是观音堂里的壁画。据梁金柱回忆:“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壁画的下半部分因为受潮,开始陆续剥落。这两年再进去看,因为顶棚年久失修,个别地方塌陷,壁画的上半部分也受损严重。目前亟需抢救性的保护。”晋源区文化旅游管理局正在帮助赤桥村一起申请项目经费,以期早日实现对壁画及整座豫让祠的修缮工作。



█ 赤桥村街景,本组照片由张珉拍摄



█ 赤桥村悟圆寺



█ 赤桥村的兰若寺


第二个问题是伴随着朋友圈里有关插秧节的消息一起出现的。

“这是个什么节?谁办的?在哪儿?办几天?”65日,为得到插秧节的确切消息,我试着用各种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首先,没有找到一个名为“赤桥村”的官网;第二,各级网站、旅游公共信息平台也找不到“赤桥村插秧节”的活动预告,遑论活动期间停车、餐饮、购物等指南;第三,游客咨询平台、行业管理平台上找不到相关的活动介绍。网上有关赤桥村的消息不少,但都是旧闻。

虽然赤桥村村委会每位成员都有一个微信号,虽然他们每个人都很努力地把有关赤桥村历史、文化、旅游、娱乐的消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朋友,但这远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

2014年至2015年山西旅游信息化调研结果显示,山西省多数旅游企业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或开展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旅游营销与电子商务。但是赤桥村插秧节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与智慧旅游的差距,仍然是制约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

好消息是插秧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山西卫视、黄河电视台、“今日头条”“优酷”“搜狐”“腾讯”等几十家媒体、网站第二天都进行了报道。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得自己办个网站。我知道有一家网站提供有关赤桥村人口、收入等信息,可全是错的,说我们村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其实我们村的人几百年来都是不种地的农民。不过,有些东西对你们受过教育的城里人来说是手到擒来,我们是最近才开始了解网站是怎么个弄法。”


█ 农历腊月二十三,赤桥村祭车风俗


█ 赤桥村祭车,转自kuangai2039的百度相册


按村委会的设想,“晋祠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如果其中五分之一能转到我们赤桥来……按每位游客花费150元钱计算,这个数字可不小。”

“现在赤桥村出名了,游客确实来了,可他们的150元钱花在哪儿?”

“插秧节当天来了500多位游客。插秧节过去一个星期了,还有人因为听说了我们这个节,专门跑过来旅游的。”梁金柱说。“那天就卖了二三百袋大米。本来是放在那儿作宣传的,没打算卖,可人们就信我们用晋祠泉水种出来的晋祠大米,抢着买。还有三个卖粽子的村民,把摊儿摆在稻田边上,一天一个人卖了少说500个。卖元宵的生意也不赖。”

和多数传统村落一样,赤桥村游览不需要门票。目前村里没有像样的餐厅,也没有农家乐,甚至没有公厕,注定游客只能在此短暂停留。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可能会待一两个小时,如果是普通游客,多数在这儿快速游览半个小时就离开了。想让游客在这半个小时内花掉150元钱,难度怕是不小。

“人都有三急,我们也知道公厕和环境卫生是搞好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是经费有限,现在的想法是在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澡堂旁边建一个公厕,比不上有的村一个公厕二三百万元的大手笔,那也得一步到位修一个高水平的。说到旅游产品,赤桥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晋祠大米,这个产品在游客中认可度很高。至于其他旅游产品,如果协商顺利,今年夏天村里会和一家企业一起着手兴建传统文化展示厅,展示赤桥古法造纸的同时,将草纸配合传统石印工艺,印制‘豫让刺赵’这类的主题绘画,以及刘大鹏的《晋祠志》片断等,制成特色旅游纪念品。现在村里有人对开饭店也有了初步的想法,正在谈,希望年底能够谈成。”

宣传力度不够,数字化程度不足,特色旅游纪念品缺乏,这些都是赤桥村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赤桥村的游客,老龙拍摄


█ 游客在赤桥村参观游览,本组照片转载自梁铭的美篇


赤桥村已经实现和期待实现的目标很多,而所有的这些阶段性目标,最终归结为一个总目标:将赤桥村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名村。

2015年,赤桥村申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结果因为申报材料不符而失利。山西省住建厅随即携专家到现场调研,得出结论非常乐观。据住建厅村镇处赵俊伟介绍,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准有三,即村子的格局风貌、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三项都占当然最好,但如果其中一项特别突出,申报成功率也很高。‘豫让刺赵’故事的发生地,这就是赤桥村的核心竞争力,配合现存的豫让祠以及石碑,再加上村中老人的口述实录,对于评委来说就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假设没有豫让的故事,单单社树这一项,如果把材料准备得充分一些,从中国社会基础单元、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进行阐释,成功率也不低。所以赤桥村的关键问题是申报材料,村子的历史文化素材本身非常优秀。”

赤桥村决心2016年继续进行申报工作,“今年一定请专家帮我们把关,重点把申报材料里的 PPT 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不仅意味着政府的相应拨款,也是对村子的一次整体定位,更是旅游市场上一个漂亮的卖点。”

623日,在浙江义乌举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自2012年以来,住建部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大量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濒危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遏制,村落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许多传统村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传统村落已成为寄托乡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赵晖还表示:“2017年再组织一次调查认定,力争将全国所有具备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都列入名录保护下来。”传统村落保护正在向更理性、更规范、更科学的阶段发展。每一处传统村落都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将当地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以及村民的生产发展能力有机融合,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赤桥村的路并不孤独。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更多赤桥村相关内容:

太原有了插秧节!赤桥古村再现晋祠大米栽种盛景!

别人小年祭灶王爷,山西有个村祭车,没错,汽车的车!

小年赤桥村祭车习俗亲历见闻

太原这座城之五:水灌晋阳与豫让桥

赤桥村传奇乡绅刘大鹏与乡邦文献《退想斋日记》

《梦醒子》刘大鹏,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人

李克强总理点读后悄然升温的“刘大鹏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