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所在地—山西代县

2016-10-30 李永泉 太原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行,特此致谢!


冬日下的雁门关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据乾隆《代州志》载,代县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期间为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属赵国。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属太原郡。因地势险要处于北方边陲以及雁门关而名闻天下。

 


代县名胜



雁门关


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附近现在仍有许多的遗址,雁门关古道全长20公里,来了这里才知道这里才是真正颇有一种边塞的雄浑气势,站在雁门关上真有一夫当关的感觉,感觉非常的豪迈,在关口的时候看到这些历史的痕迹,感觉很震撼,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的古战场。



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长城雁门关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雁门关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


by 赵捷581

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

 

代州文庙

by 狗猴的绿色心情

代县文庙是华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复,原是一座儒学学府,坐落于代县城内。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为崇圣祠。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丽巍峨的古典建筑。前院正北为戟门,戟门两侧有东西二便门以通中院。泮池位于戟门前,池前有唐槐两株。唐槐前是六柱五楼棂星门。


by 花落有声555

门前有“万仞”坊,两侧有“仰圣”、“育贤”二坊,东西对峙,中凿“星聚池”,广约数亩。文庙内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清代设有学正、训导二署,形成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宏敞伟峻。而且珍藏了 2000多件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州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晋王墓

by 人文风水--

位于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归顺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被封爵晋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鼓楼

又名边靖楼、谯楼。因楼置鼓,又为安定边塞和极目赏景,故名,含有远眺警戒来敌的意义。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属古建筑,砖木结构,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于成代七年(1471)火烧后,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1999年大型重修。楼下为砖劵洞台基,基平面长方形,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十丈,台高四丈,楼建于台上,高八丈,总高十二丈。三层四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以明台计,统面宽29.65米,统进深19.30米。上一层施重檐五铺作双昂斗拱,第二层施平座斗拱五铺作双抄里边偷心,下层无斗拱,三层均有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by 鲅鱼圈计划大观楼望美兰

正面上悬“雁门第一楼”和“声闻四达”两巨匾,北面悬“威镇三关”一巨匾。当你登临鼓楼,细心地研究了她的建筑结构之后,再来到楼下,观赏—下代州城内各式各样的民居,室内家具的构置,那一排排结构谨严浑厚的房舍,那一组组做工巧致的家具陈设,与这鼓楼的建造工艺相互辉映,会使你联想到代州木工技艺的悠久历史,为之而惊叹、感慨。

 

东段景遗址把代县的历史上溯到石器时代
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未调查发掘。据遗址断层观察,第一层为耕土层,厚二十厘米,第二层灰黄土层,是文化层,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层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层厚度达2.5米。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质有夹沙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遗址东段发现四处灰坑,宽两米,深一米五。遗址中的遗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还有少量动物骨骸、牙齿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三角棱纹等。

 

边塞第二道防线遗迹

磨坊堡(曾名清淳堡)  by 人文风水--

历史上重要军事设施之一,说得是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始建于汉,宋明兴盛,元清衰落。东西绵延约40公里,与雁门关长城几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设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庄。



段村堡  by 人文风水

三十九堡中较大的十二堡(俗称十二连城)为:阳明堡、马站、七里铺、东关、西关、北关、平城、十里铺、二十里铺、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

 


代州美食




代县擀豆面

代县由于地处边关要塞,守兵烽屯,官宦蚁杂,粮草远距征集、蔬菜就地调剂成为历史的需要,也形成了代县人讲究吃菜的民风民俗,故人称“菜代州”。如今切咸菜、擀豆面、剪窗花、绣花鞋仍是人们荼余饭后,街头巷尾评判的巧媳妇的几个起码条件。



山西腌菜 by 黑麦

凡在代州乡下呆过一段时间的人,总会说起代州腌菜来。其花样齐全,制作考究,色香味美,刀工精细也真叫绝!一碟碟油露露、黄淋淋的腌菜往饭桌上一端,再加上一碗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捞饭,或黄橙橙、软溜溜的黄米糕,甭端起来,就是看那颜色,闻那味道,也足馋得人大口大口地咽口水。一道道数给你听听那也足是一顿美美的精神会餐。

 

代县大米:


代县滹沱河两岸东起峨口镇、西至阳明堡有5万多亩滩涂。这里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17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PH值8.4,河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由这些条件构成了水稻理想的生长环境。代县大米以颗粒大,洁白细腻,蛋白质高,适合性强而著称。一般大米蛋白质含量在6.5—9%,但代县大米蛋白质含量超过10%,达到了出口标准,脂肪、淀粉等含量及有关指标,均属上乘。代县精大米色白、味香,似江南鱼米,就连毛主席1948年4月6日从延安至西柏坡途经代县时都说:“没想到黄土高原能产这么好的大米,我多吃了一碗。

 

代县腌菜:

种类有大菜、小菜;腌制方式分单腌、混腌;腌制方法包括腌、拌、发、曝等。代州腌菜品种花样数以百计,但就腌制过程看,要么以盐、糖、蒜等为辅料,增加腌菜细胞浓度,要么加温消毒,闷缸密封。而更多的品种要进行发制。]进行生化处理,控制杂菌感染防止腌菜腐烂变质,提高腌菜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代县腌菜工序严密,制作精细,是当地人民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菜代州”的美名将永久不衰。

 

代州熬鱼: 

by 金鼎智赢

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县、雁北一带,其特点是鱼骨酥软、肉嫩味美、口味极佳。

 

代县火烧:


形似煎饺,为代县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代州面麻片:


历史悠久,以片薄、质脆、香甜可口著称,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据说,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苏做官的代州人特别喜欢吃江苏的麻片。告老还乡时,便带了一名专做麻片的厨师回乡,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后来这位厨师将其技艺传给了代州人,经代州人的改进,制成了独具特色的代州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号“聚星瑞”、“兴盛斋”、“富成斋”、“天兴昌”、“巨盛斋”、“福盛魁”等,主营面麻片,并向州外推销,享誉山西。

 

代州黄酒:

北芪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金代名士礼部尚书赵秉文(号闲闲老人),在其《代州书事》中有“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之诗句描述代州黄酒。那时的酒,只是初级黄酒,生产规模小,属于家庭酿制。代县黄酒采用北方典型的生产工艺,把当地盛产的黄芪药材热浸勾兑陈酿而成为北芪黄酒,其特点泽金黄,清晰透明,甘甜适口,味道鲜美。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舒筋活血,平肝舒气之功效,医学上也常用为药引,也可作烹调佳料,经常饮用可延年益寿。

 


代县民俗文化



代县狮子舞


就是狮子一对,手拿绣球、身着古装英雄服的斗狮者两人,每只狮子由两人组成,一首一尾进行表演。相传清代初期已流行于城关、阳明堡、新高一带。常见表演节目有狮子滚绣球、跳桌子、钻火圈等。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这一特定组织进行活动。

 

代县上阳花社火


据县志记载,代县上阳花村曾是周朝诸侯封地代国的一个军事基地。千百年来,村民尚武习武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其演武阵容属于广场表演的群众文娱活动。如今,代县上阳花社火,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一种鲜活的独具地域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经典“武场”剧目,流行于上阳花村及周边村落,也曾传到本县滩上、上苑、半梁、西沟、三家村等地。每年农历元宵节进县城演出。村民透露,这种民间武风经历史风云的洗礼和代县多元文化的浸润,其演武活动渐进成规,基本形成一套多味素的充满浓郁风情的雁门特色。

 

代县面塑:

是具有审美情趣的汉族民俗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汉族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是逢时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花、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清明节要捏“寒燕儿”捏好蒸熟的的寒燕儿,再用颜色加以点染,插在树枝上。寒燕儿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十五过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挂着一串串面塑,农历八月十五,要蒸花糕,花糕中间往往插以红枣,即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馈赠品,很受欢迎。


by 阿峰

汉族民间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味,在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大祭面塑,这种面塑有的捏成枣卷,有的捏成各种水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凉干后点染。在代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有时,还将其置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专门制作的供品。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还有塑造生、旦、净、未、丑等戏剧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

 

代县剪纸


已在代县民间流传了300多年,内容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日常所见的飞禽、以及历史故事为主,质朴天然,小巧玲珑。


代县的女子大多熟谙剪纸技艺,并将剪纸作为房间里的主要装饰品,每逢春节等一些传统喜庆的日子里,几乎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贴满了自制的剪纸。代县剪纸形式多样。窗花中有走檐花、角隅花、小花;娶亲时用喜花、全花、脸盆花;神像、桌沿有帘幔花、刺绣衣物有底样花;还有驱五毒的端阳鸡、看家护院抓髻娃……依时傍节,为人民祈福,为生活添彩。

代县剪纸中最具神采者为窗花中的“小花”,盈寸之间却包罗万象,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造型概括精到,拙中寓巧,玲珑剔透,美不胜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代县民间剪纸声誉鹊起,新闻媒体多有介绍报道。近万件作品频频参加全国各种展览并获奖,数百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及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内外机构人士收藏。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名不虚传的山西面食 | 西行美食

山西,美在骨子里!

人说山西好风光 |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右玉 右玉

侏罗纪的遗存—山西宁武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河岸边的家乡—山西河曲

北方的九寨沟——山西五寨

莜麦的发源地——山西神池

“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里—山西原平

始于汉代的剪纸艺术之乡—山西静乐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在这里—山西岢岚

岢岚是个好地方

朔州,北欧一样袭人的风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