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丹:放羊—奶妈续篇

苏丹 太原道 2024-04-21

估计放羊这种事物在许多地区都快绝迹了,也许再过五十年我们会为“放羊”进行非遗保护。当放羊人驱赶着羊群的景观渐渐退出时代的视野时,放羊的经历就会显得奢侈,将来说起来一定跟神话一样。我参与过放羊,有过一次不算完整的经历。


油画,刘力国作品

 

抗战题材电影《鸡毛信》中放羊的海娃,指挥着几百只绵羊跋山涉水,在运动中完成了原始的牧业生产,顺便还传递了价值连城的情报。但从没有少年儿童把海娃当作偶像,因为放羊的活计太过艰苦,太过孤独。我的奶妈有三个儿子,老三就是个放羊娃。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傍晚羊群回村的景象甚为壮观,狭窄的小巷里挤满了羊群,牧羊者挥舞着皮鞭啪啪作响叱咤风云,几条牧羊犬围追堵截扮演着协警的作用控制着羊群的秩序。此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他们或者围观起哄,或者合伙会捉弄羊儿们。记得孩子们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让公羊们斗架,方法就是两个人分别用腿夹住一只公羊,用手拧住羊角让两只羊对撞。本来相安无事的两只羊在人类的挑唆下立马就进入了战斗状态,无休无止;另一种恶作剧是强迫山羊睡觉,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抓住山羊的腿和角把它侧放在地上,然后取来石块或砖头压在羊身上再一起发出哄声,这时那只可怜的山羊就会闭上眼睛。于是孩子们特有成就感的左顾右盼寻找认同,然后在牧羊人的怒吼中作惊弓之鸟兽般散去……

 

记得村里的放羊人是个老人,我的三哥和另一个少年是帮着他赶羊的,所以推测起来应该是数目可观的一大群羊。同时与他们为伍的还有几只牧羊犬,那个时候山西的山野里经常闹狼,牧羊犬的作用一是帮着撵羊,二是夜里防备狼的偷袭。三哥小时候经常陪我玩儿,但放羊之后就没空了,一出去就是好多天,后来才知道那叫沃地。就是让羊长期待在野地里,用羊粪肥沃土地,而牧羊人那时候就要带着铺盖随着羊群在野外风餐露宿仰望星空。有一次夜里他们突然回村了,裹着羊皮外套的三哥牵着一条大黑狗威风凛凛回到院子里,那风范让我非常的羡慕。因此后来我就一直和奶妈闹着要和三哥他们一起放羊,相信当时那种哭闹对大人的骚扰是相当有效的。因此,一段时间后,奶妈他们竟然同意了。


 

第一次随着羊群的队伍出村子的时候那种兴奋是难以言表的,混在浩浩荡荡的羊群中的我像驾了云似的,对未来的征途想入非非。羊群是个乌合之社会群体,需要率领、驱赶和控制,牧羊人主要的责任是驱赶,狼狗们负责控制,而率领者则是那些生着一对涡卷大角的、体型硕大的领头羊。绵羊们是驯服的群体,在头羊的带领下随着大溜在沟壑间行进,在高坡上散漫。山羊则是不安分的异己分子,它们总是特立独行在地势险峻之处,骄傲地向乌合之众们发出嘲笑。但是喜悦很快就被终结了,大人们只是让我体验一下和羊群为伍的状态,不断劝我退出,最后在出村子不远的地方里应外合把我强行带离。对此、我只能用愤怒的哭号对大人们的背信弃义表达抗议……。


之后我外出放羊之心依然不死,在吸取第一次的教训之后,自己一方面加大了哭闹的力度和在日常生活中不配合的强度,另一方面强调大人不许尾随羊群策应瓦解我放羊的行动。终于,奶妈和奶达再一次答应了我的请求,千叮咛万嘱咐地和三哥说了许多,就再一次惴惴不安地把我送出村口。这一次的出行可就非同小可了,一走就是半天才歇息一次,全靠脚力在黄土高坡之上穿越,在穷山恶水之间跋涉。而当年只有五岁的我全然不知劳累,兴致勃勃地坚持到了下午。在骄阳之下的行走无疑增加了许多负担,终于自己开始感觉到了少许的疲劳于是半推半就接受了劝退。三哥他们在路上拦了一辆马车,和车夫讲了把我送达的地方,然后我就带着一半的满足和一半的沮丧登上了回程。记得那路上我一直睡着,直到在村口奶妈把我抱下车回家。现在想起来真是感动,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奶妈一定是在村口站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原平人管羊叫“咩羔羔”,多么可爱的名字。因为有这一段经历且自己属相是羊,我一直对羊有特别的感情。回到城市之后很少再看到牧羊人和成群的咩羔羔了,但父亲经常用“咩羔羔”的发音来逗我,他用那南方口音来学晋北方言发出的声音非常幽默,充满着爱意。成年后去内蒙古和新西兰的大草原上又看到过大群的羊,但在那绿油油的草地上看到的羊群无论如何也唤不起我的儿时回忆,因为贫瘠的土地上放牧的场景会有一种淡淡的苦涩,这极符合我对记忆的筛选要求。我非常珍惜这种经历,把它变成了记忆最深刻地隐藏在大脑的沟回之间,只有在夜幕降临沉沉入睡的时候,它或许会重现在眼前……


2017年8月22日于G399上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作者其它作品:

苏丹:奶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