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原这座城15:张之洞治晋与梅山钟楼

2015-11-27 张珉 太原道

1882年1月,晚清名臣张之洞来到太原,出任山西巡抚。做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张之洞此前大多担任诸如学政、侍讲学士之类并不重要的官职,一直没有机会成为封疆大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年,张之洞已经四十五岁,时不我待、岁不我与的紧迫感极其强烈,他决意使山西成为他大展宏图的舞台。


█ 晚清重臣张之洞



久居京城的张之洞却不知道,天子脚下的山西并没有首善之区的风和日丽,自1644年满清军队用红夷大炮轰开太原城墙开始,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就再一次走向了衰落,尤其是到了清末,更是天灾人祸不断。从1876年至1879年,中国北方发生了蔓延九个省的自然灾害,史称“丁戊奇荒”。山西做为重灾区,绝大部州县绝收绝种,饥荒与瘟疫迅速蔓延,很多灾区的树皮都被剥光充饥,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参加赈灾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从太原南行巡视灾情,在他的日记里详实地记录下了沿途亲眼目睹的“平生最可怕的景象”,一些灾情报告至今仍让阅读者毛骨悚然,用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丝毫不显夸张。经历了这场史所罕见的旱灾之后,山西人口总数从1600多万下降到1000多万,三分之一的百姓在大灾中饿毙或逃亡。这场旱灾对山西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做为山西省会的太原,直到二十年后,人口也只恢复到三万,这恐怕是太原历朝和平时期的人口最低数。

旱灾过后,水患又不期而至,1881年,汾河泛滥,河堤决口,猛烈的洪水冲破已经关闭的大南门涌入城内,半壁西城顿成泽国,满洲城、学台衙门、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

比天灾更为恶劣的是人祸,山西官场素来以黑暗腐败著称,而且是病入膏肓的群体性腐败,政治生态极其恶劣。以轰动一时的太原府榆次县“赵二姑命案”为例,这本是一起案情简单的强奸案,嫌犯也并没有政治背景,但中下层官吏贪赃枉法,上层大员官官相护,甚至将制造冤案的官员带病提拔,以至受害人愤而自尽、家属进京上访,几乎酿成群体性事件。最终在道光皇帝的亲自过问之下,几经反复,经刑部审讯方才案情大白,下至差役知县,上至山西巡抚、按察使等二品大员,数十人被严厉问责。


█ 张之洞与官员等人合影



面对山西吏治腐败,民生凋敝,鸦片泛滥的现实,张之洞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这样评价:“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在上报中央的《整饬治理折》中称:“历年以来晋省公私困穷,几乎无以自立。物力空匮,人才艰难,上司政出多门,属吏愍不畏法,民习颓惰以蹙其生,士气衰微而废其学,军律日即荡弛,吏胥敢于为奸”,已到了非表里兼治不可的地步。


张之洞治晋,从整顿吏治、清查财政、禁烟戒毒入手,与地方顽固势力反复较量,先后查处贪官庸官二十五人,革除山西官场种种积弊深重的政治规矩和陈规陋习。


  尽管在两年前还曾毫不客气地上疏痛骂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刘坤一,但山西积贫积弱的现实却促使张之洞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最终在这里迈出了从清流派转变为洋务派的第一步。早在曾国荃抚晋期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专门为山西设计过一套“洋务”方案,张之洞利用这套被束之高阁方案,艰难地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启动了山西近代化的进程,仿制洋火药的山西机器局成为山西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在太原成立的桑棉局,启动了山西的纺织工业,此外,他还筹办山西练军,用洋枪洋炮来武装这支新式军队。


█ 晚清重臣张之洞




  做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张之洞也极为重视山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义学”,以谋求地方教育事业的普及,设立令德堂,为封建王朝培养新式人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就在这里主讲《尚书》。以王勃《滕王阁序》中“腾蛟起凤”一句而得名的起凤街上,建有明清两代的贡院,张之洞修缮了破败的贡院,并在这里主持了光绪八年的山西乡试。


文庙被水冲圯之后,太原缙绅学土认为这是上天降凶示于文人,齐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张之洞为了稳定太原文人之心,亲自选址于同治年间焚毁的崇善寺废墟,并倡导省城集资,没有动用公款就很快建起一座规模宏伟的新文庙。文庙后来成为山西省博物馆,2005年省博新馆落成以后,改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 太原府文庙




█ 太原府文庙棂星门,摄影:诗情画意



█ 太原府文庙大成殿,摄影:诗情画意



█ 2013年在太原文庙举行的传统及笄礼


自古以来“晋官难当”,张之洞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在洁身自好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从风水学的角度对山西巡抚衙门进行了考量和修正。巡抚衙门北侧有一座从明代就开始堆煤的煤山,为了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官运旺盛长久的风水格局,张之洞将煤山改建为高达九丈的假山,仍然称之为煤山。假山中建有“当仁洞”和“随缘洞”,最下层建有“邃密深沉之馆”,馆名由张之洞亲笔题写。对于风水的信仰与尊崇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官场的隐密传统,民间也津津乐道,时至今日,途经各地的某些政府大楼大院时,依然可以听到不少关于风水的传言,晋府大门外三晋文哲影壁与抚绥全晋牌坊的修建,也都引起了民间的猜测与揣度。



█ 太原鼓楼广场上新建的仿古牌坊,一侧为抚绥全晋,一侧为文武为宪



煤山自创建之后就成为省城的地标,1919年,阎锡山又对煤山进行了扩建,在山顶修建了西式钟楼,并将其改名为“进山”。进山之名,取自论语“进,吾往也”,同时也有“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的政治寓意。进山一度成为民国山西的热词,此后又出现了进山会议、进山中学等等。做为晋府大院的制高点,1949424日,太原守军在这里结束了最后的成建制抵抗,进山钟楼也在炮火中伤痕累累。战后,进山得以修复,钟楼顶端加上了符合革命者审美情趣的红五星,名称也借用“煤”、“梅”谐音改为“梅山”,山前的“自省堂”改称“梅山会议厅”。





█ 民国时期的进山钟楼



█ 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破坏的进山钟楼



山西向来不缺庸官太平官,但却往往留不住有所作为的官员,张之洞治晋仅仅两年零三个月,山西的局面刚刚有所改观,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张之洞就被调任两广总督,从此离开山西,在山西“喘息无暇”之中积累的经验使得他在日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之一。


一百三十多年后,山西塌方式腐败再一次集中暴露,聚焦了全国的目光,回顾历史,当下的某些现实与张之洞曾应对的局面何其相似,认真研究和参考张之洞的治晋方略,对于后人仍然有所裨益和启发。



回复“01”,阅读:太原这座城——是否也是你眼底心底的母亲城

回复“02”,阅读之二——晋祠流水忆先贤

回复“03”,阅读之三——穿越城市的河流

回复“04”,阅读之四——晋阳始肇与绝代奢华

回复“05”,阅读之五——水灌晋阳与豫让桥

回复“06”,阅读之六——龙潜太原与龙天庙会

回复“07”,阅读之七——异域孤军与店头古堡

回复“08”,阅读之八——霸府风云与古墓俪影

回复“09”,阅读之九——大唐北都与晋阳遗址

回复“10”,阅读之十——大唐名相与狄梁公街

回复“11”,阅读之11——火烧晋阳与圣母之谜

回复“12”,阅读之12——胡尘泪与双塔寺

回复“13”,阅读之13——明清重镇与太原府城

回复“14”,阅读之14——名士傅山与尘表孤踪

回复“决战太原0”,阅读1948年美国记者镜头下被围困的孤城太原

回复“决战太原1”,阅读决战太原之一:徐向前与阎锡山的恩与怨

回复“决战太原2”,阅读决战太原之二:薄一波与梁化之的合与分

回复“决战太原3”,阅读决战太原之三:当年鏖战血未干——炮火中幸存的战争遗迹

回复“决战太原4”,阅读决战太原之四:五千顽碉我为王——牛驼寨庙碉与碉堡城太原

回复“决战太原5”,阅读决战太原之五:将军死战哀太原——王靖国的最后一战

回复“决战太原6”,阅读决战太原之六:孤城犹拥并山河——太原的围城岁月

回复“决战太原7”,阅读决战太原之七:将军的决择——黄樵松、戴炳南、仵德厚的歧路彷徨

回复“决战太原8”,阅读决战太原之八:蚂蚁部队——山西“残留日军”的覆灭

回复“决战太原9”,阅读决战太原之九:妹虽女流亦完人——五妹子阎慧卿与太原五百完人

回复“决战太原10”,阅读决战太原之十:胜利之师——华国锋、胡耀邦与百名开国将军在太原



█ 山西省银行发行的民国17年5元券,中心图案为进山钟楼


█ 名信片上的进山钟楼



█ 1949年4月24日,遭受战争破坏的进山钟楼






█ 梅山钟楼现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