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仍未干:杀戮战场之庙碉与牛驼寨

2016-04-04 张珉 太原道


 

每年四月,总是会想起六十多年前的战火与惨烈。岁月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却抹不尽历史的记忆,那些经历了见证过烽火的战争遗存依旧残存于当年的杀戮战场,它们或散落于闹市,或寂寥于荒野,每当徘徊于此,感慨于物是人非、血仍未干,不由得独怆然而涕下。


█ 太原周边部分战争遗址卫星地图 

 

六十多年前,拱卫太原的5000余座碉堡中,东山牛驼寨要塞的庙碉,以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稳固的结构而堪称“碉王”,独特的造型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那种睥睨群雄的傲然更增加了它的王者之气。


█ 庙碉照片,拍摄于十余年前,周边植被尚不茂密

 

牛驼寨要塞,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永久性地面工事、地下隧洞和雷达站。牛驼寨要塞经过阎军的加强之后,形成了10座主碉和若干副碉的规模。因为4号碉是在老爷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又被称作“庙碉”,它统帅着最为顽固的牛驼寨要塞,是名副其实的“碉王”。


█ 庙碉卫星地图

 

几十年来,庙碉虽然被废弃于荒野,但人们并没有将它遗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决战太原》、日本导演池谷薰拍摄《蚂蚁部队》时都曾专程来这里取景,平日里时常还有军事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和旅行者前来寻访考察,将它记录于笔端、收录于镜头,留下无数沉重的思考和感慨。


█ 2009年寻访庙碉,这是当年阎军修建的通往庙碉战备公路


█ 竖立在庙碉边上的牛驼寨战斗遗址文保碑

 

单于安盼在专程探访庙碉之后,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庙碉特立独行,感觉特拽,特酷,坦然而站,藐视周围”,他拿着望远镜和指北针研究了几乎一个上午,都无法想出破解这个碉堡群的办法。


█ 庙碉西立面


█ 庙碉西南面


█ 庙碉的射口与弹坑


█ 庙碉东南面

 

从牛驼寨烈士陵园出发,沿着黄土沟壑间的小道向东穿行约一个小时,就可以望见庙碉标志性的坡型碉顶,在它的周边,残破的壕沟、劈坡、地道依旧历历在目。庙碉由石块和钢筋水泥构筑而成,壁厚超过一米,异常坚固,其碉顶的坡度和厚度能够有效降低和化解炮弹的攻击。庙碉的四壁上,弹坑累累,但都只能伤及皮毛,庙碉一侧的豁口,则是当年留下的致命伤。从荒草丛生的豁口进入庙碉,昏暗而阴森,从射口钻入的光线映照在内壁上,赫然可见不知名的后人用白石灰粉刷的一行大字:“国军伤亡两万人,共军伤亡一万五千人”,即使是身处和平年代,眼前的一切也足以令人震憾,瞬间将思绪拉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 庙碉内景


█ 庙碉内壁上的游客题字


█ 庙碉的部分射口


█ 被炸开的豁口


█ 登顶庙碉


█ 庙碉周边的几座副碉残骸


█ 庙碉南侧的平台



█ 庙碉下用于加强防御的多层劈坡


█ 劈坡的高度

 

当年承担牛驼寨作战任务的是第7纵队,也就是解放军统一番号之后的第一野战军第7军。当如此艰苦的作战任务分配给一支成立刚刚3个多月的纵队时,不少人曾感到疑惑,但是,事实最终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牛驼寨之战的决胜因素,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第7纵队以5个旅的车轮大战,历时二十余天,在尸山血海之中赢得了最后胜利。


█ 随着东山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牛驼寨的地貌和植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阎军战备公路已经不复存在,旅游公路直通庙碉


█ 庙碉周边的荒草被清理并进行了硬化,同时修建了一堵纪念墙


█ 环境清理后的庙碉

 

1948年的那个冬天,一颗颗炮弹裹挟着尖厉的呼啸飞向了牛驼寨和庙碉,在经过5次攻击、9次爆破,耗用2000余斤炸药之后,终于震塌“地下堡”,将庙碉炸开一道缺口,震昏碉内守军,最终夺取了庙碉。整个四大要塞争夺战期间,阎军损失22000人,解放军伤亡16557人。单于安盼断言:打太原牺牲的战士有一半牺牲于庙碉,这一推断虽不准确,但以庙碉为核心的牛驼寨足以被称做太原战役的“凡尔登绞肉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