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纪鸿 | 百年中国文学的精神图谱与人文画卷——评汪兆骞的《民国清流》及其系列丛书

周纪鸿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汪兆骞著,现代出版社,2015年

专栏

书评空间

作者:周纪鸿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

【导读】汪兆骞陆续出版的《民国清流》系列丛书九部,上溯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用近300万字描绘出百年文学家的精神图谱,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百年中国文学辉煌殿堂,为我们留存个性化的百年民族文学记忆。

【关键词】民国清流  中国文学  文人图谱

       
《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头条发表了北大中文系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该文以开阔的视野,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更是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1]。可喜的是,当年北大学者的文学史构想,被汪兆骞先生的《民国清流》及其系列丛书初步实现,该丛书上溯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用近300万字描绘出百年中国文学的精神图谱与人文画卷。


01


  

以史家视域书写“士”的人文精神传奇。《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2](以下简称《走出晚清》)是在《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3](以下简称《民国清流》)之后出版的。但被作家称为“民国清流系列之前传”,掀开了“百年中国文学精神图谱与人文画卷”的序幕。该卷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起笔,实际上溯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此役激起了一批人文知识分子寻找出路的热情,他们怀着“求真知于异邦”的梦想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行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乃是“中国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之相应的文学浪潮也是在狂飙突进中焕然一新。几千年文以载道的传统国度,在史无前例的时代巨变中,传统文人遭遇各种困境,这些人一方面受着传统思想的禁锢,一方面渴望见到新的生活,走出别样的人生。他们了解翻译西学,思考救国之道,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己任,传播新学,进行文化救亡启蒙图存。如果说《走出晚清》所关注的是百年文学的艰难起步,那么,《民国清流》则展现了文学大师们的浩然风采。汪兆骞以史学家的视域透视这百年文学巨浪,又以文学史家的笔墨书写这百年文人行迹,从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维度呈现了民国文学大师的风范。

首先,《民国清流》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文人大师天才成长、辉煌建树的长篇集体人物传记。[4]一部优秀的传记著作里,既要重现传主的精神面貌,也需要体现作者的思想生机。因此不止于纯客观的材料展览,更需要作者与传主间的精神对话。汪兆骞在长期知识与学养储备的基础上,史海钩沉,爬梳剔抉,走近大师。本书按照编年体的写法,从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止。呈现了大师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呈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民族前途执着求索的过程。《民国清流》是各位先行者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奋斗与抗争,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强、精神自由,在风云激荡的人生舞台上镌刻下时代先锋的印迹。

其次,《民国清流》客观公允地记述了民国十年间文化巨人开时代之先河的英雄场面,匡正了以往由于各种局限所造成的片面的文史,冲破美化和妖魔化历史人物的窠臼,尽可能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真面貌。以往的近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评价不够科学、褒贬不够客观等现象。比如,胡适和鲁迅在“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发轫之时,非常默契地联合作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批判,胡适的《易卜生主义》重在建设。两人在两性道德的问题上再度相互支持声援。汪兆骞的努力,对此类教材做了某种程度的纠偏和补正。

再次,《民国清流》犹如《史记》中的“列传”,是关于民国时期文人大师们的群体性列传。他阐述了民国六年至十六年的文化精英们的旷世奇才与奋勇争先的启蒙教育,以及他们“谁主沉浮”的气概,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精英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清高士气。特别是书中运用了不少传神的细节,使得传主栩栩如生。例如,学贯中西的辜鸿铭,用流利的英语和熟练的法语戏谑英国人;而英国大文豪毛姆1921年来北京求见辜鸿铭,在六国饭店等不见辜,只好亲自到辜府上拜访,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作家用细节和情节把近百个时代人物的爱国情怀、凛然风骨和名士风流联结展示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再次回望“民国清流”,正因为有了关于这么一群人的记录,才让冰冷的历史泛出几分暖色,让那痛苦而绝望的年代里平生几许希望。在与先辈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到他们的呼吸和体温,感受到文字碎片间传递出的吉光片羽。
         

02



《民国清流》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为《大师们的“战国”时代》[5],主要构画了从民国十六年(1927)至民国十九年(1930),发生在蔡元培、胡适、鲁迅、叶圣陶、戴望舒、蒋光慈等大师们之间的友谊与“笔战”。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激烈论争,新月派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关于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新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与内容、形式更多继承传统文学的旧派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坛是并存和相互滋养的。性情不同、个性迥异的大师们,自然结成的各个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唯美颓废派等流派,旗帜鲜明,纷争不休。八方豪杰,云集上海,“封建余孽”“革命战士”“同路人”纷纷亮相。一时间学派林立,争奇斗艳,硝烟四起,宛如“战国”时代。

《民国清流》的第三部为《大师们的中兴时代》[6],主要叙写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文坛情状。1931年是民族危机爆发的一年。胡适重返北大,选聘丁文江、徐志摩、钱穆、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北大执教,一时间,北大“云蒸霞蔚”,社会各界谓之“北大中兴”。这六年,周作人的散文,老舍、沈从文的小说,刘半农的诗歌,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冰心的散文和“问题小说”,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和她的“太太的客厅”,在文坛上流传至今;言情小说家张恨水,以及朱自清、郭沫若、傅斯年等文人大咖,纷纷亮相,与纷乱的时代形成鲜明的对照。

《民国清流》的第四部为《大师们的抗战时代》[7],这一卷也是汪兆骞倾注情感较多的一卷。从内容上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全面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地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全面抗战时期,思想文化艺术界空前统一。闻一多、郁达夫、老舍、沈从文、茅盾、郑振铎、马寅初等,在全民抗战的路上,以各自的姿态,展现着知识分子的气节与风骨。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8]可以说是此系列中比较特殊的一部。这部书重点叙述文学大师之间既有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有互相抵牾的一面,如胡适与陈独秀,冯雪峰与鲁迅,胡风与周扬,再如吴祖光与妻子吕恩、新凤霞,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等。这些人个性狷介,学富五车,或痴狂浪漫,或迂腐固执……文坛风云激荡,抨击与争执同在,呐喊与排斥共存。从阅读感受来说,这一册精彩纷呈,揭秘通幽,豁然开朗。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9]是民国大师集体传记的收官之作。承袭“民国清流”系列丛书风格,呈现出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客观描写了民国大师与政治或即或离的生存状态,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山雨欲来风满楼,十字路口,选择各异。作家用大量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彼时彼地的文坛波澜。   


03


       
汪兆骞在连续出版了七部书之后,一鼓作气,于2020年出版了《我们的八十年代》[10],并在2021年出版《启幕》[11]。

《启幕》以个案研究介入文学现场,是当代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史的“别册”。不同于大学教授们集体编著的当代文学史教材,《启幕》采用“一人一传一题一楔,构画文坛名宿样貌”[12],塑造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般的审美体验。汪兆骞作为资深编审,与很多作家熟悉相知,所书写的人物细节,如面如晤,真实可信。譬如,在介绍王蒙的《青春万岁》等作品时,披露了很多外人不知的细节和故事。

《我们的八十年代》则把我们带回到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岁月。[13]那时的文学处于社会关注的中心,20世纪80年代作家的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古老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变中的种种面容。汪兆骞保持上述作品的风格和范式,选择了22位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讲述了他们的代表作诞生的时代背景、成名之路和人生故事,带领读者重温20世纪80年代文学激情燃烧的岁月。

汪氏这九部巨著,着眼于百年文学风云漫卷的世纪,记录着中国文人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的个体经验,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抗争,更呈现了他们心灵的丰富与复杂。由于时间精力等局限,《民国清流》系列丛书的不足在所难免,但其诚然具有“信史”的价值,是一套饶有意味的文学史参考书,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参照系”。
         
注释:
[1]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
[2]汪兆骞.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
[3]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4]周纪鸿.急切地呼唤大师们归来[J].博览群书,2015(11):73-76.
[5]汪兆骞.民国清流贰:大师们的“战国”时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6]汪兆骞.民国清流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7]汪兆骞.民国清流肆:大师们的抗战时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
[8]汪兆骞.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9]汪兆骞.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
[10]汪兆骞.我们的八十年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2020.
[11]汪兆骞.启幕[M].北京:现代出版社,2021.
[12]刘欢.一人一传一题一楔,构画文坛名宿样貌[N].新民晚报,2021-5-23.
[13]周纪鸿.辉煌岁月留痕与独特精彩记录[N].解放日报,2020-4-25.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3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张宏生  傅宇斌 | 从一人之“词心”至一代之“词心”——读彭玉平《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
马大勇 | 再谈诗学史的“高格”——以《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为例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