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宪 | 作为文明标杆的设计——从“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说起

周宪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全7册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10月

专栏

特约书评人

作者:周宪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导读】设计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进一定程度上反映为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创造文化,文化塑形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未来。这一点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更是体现得彰明较著。“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系统译介了晚近国际设计界重要的著述,在关注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当下,这些资源不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更为我们创立“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及其理论提供了参照。中国设计在“技”的层面已是令人瞩目,但在“道”的层面,建构中国特色的设计哲学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设计  人类文明  设计哲学  中国特色


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双重世界,既是一个自然物的世界,又是一个人造的世界。山川、河流、天空、树木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城市、道路、交通工具、楼宇构成了人造的世界。自然界是依照自然规律演变进化,巨大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被大自然设计好的世界,而人造的世界则是由人的智慧和愿景所设计的世界。很难想象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设计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常常说,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两颗璀璨明珠,而设计是把两者融为一体的人类活动,所以,设计可谓人类文明的标志。有设计师睿智地说:“设计创造文化,文化塑型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未来。”(罗伯特·L.彼得斯)此话真矣!

在中国经历快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下,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今,设计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之中,设计教育和院系专业到处开花结果,设计从业人员亦是中国当代最具生产力的人力资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引领世界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甚至巧实力发展时,设计扮演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可以从近代以来欧美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清晰地看出。21世纪,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时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深刻转型,再一次把设计推到了文明舞台的中心。可以说,没有中国设计,绝不会有中国引领。


然而,关于设计存在着许多误识和误区,最常见的就是把设计看作是外观形态的美化或装饰。这样的误识体现在设计实践、教育和研究的诸多层面,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设计的理解与认知,也影响了本土设计的发展与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从设计视角看世界,以西学东渐之资源来丰富中国当代设计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国内设计界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做了许多令人激赏的工作,陆续出版了一些设计译丛或丛书,将西方先进的设计观念、理论流派和方法引入中国。诸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白马设计学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国外建筑理论译丛”,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的“建筑设计经典译丛”,中信出版社的“设计经典译丛”,译林出版社的“设计经典译丛”等。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李砚祖主编、张黎执行主编的“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数年间陆续刊行,应是晚近系统译介欧美设计新知的一项颇具规模的出版“大工程”,引起了设计界及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现已出版著作21种,内容广泛,议题新颖,涉及当代设计实践、历史和理论研究的诸多层面。从主题上看,大致有如下几个设计知识领域:首先是设计理论和观念研究,如《设计的观念》《公民设计师》《对抗性设计》《思辨一切》《设计研究》《批判性设计及其语境》等。这些著述是欧美当代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对当代设计前卫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观念和研究范式。比如,《设计的观念》是发表在设计学顶尖刊物《设计问题》上论文的合集,由刊物主编马格林选编。按照他的设想,该书以反思设计为指向,着重讨论了当代设计趋势性的三大问题:第一,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主体的相互关系;第二,当代反思与历史相关观念以及设计实践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第三,在设计构思、策划与实现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操作方向和研究线索。这3个问题清晰地反映出设计领域理论思考和知识生产的焦点所在。《公民设计师》的基本主题是设计所隐含的社会责任,从“好设计即好公民”这一常识出发,编者海勒和魏纳提炼了4方面的问题:设计的社会责任、设计的职业责任、设计的艺术责任,以及赞扬与批评。今天,设计绝不只是装饰与美化,从生态环境到可持续发展,从为大多数人到实用功能等,这对当下中国设计尤为重要。我们的很多设计不计成本、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缺乏可持续性等,需要我们对“好设计”的标准予以深刻反思并予以适当的修正。


其次是设计史研究,这也是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系列遴选了《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设计与历史质疑》《世界设计史(两卷)》等。尤其是马格林的《世界设计史》两卷本鸿篇巨制,从史前一直写到当代,恢宏开阔,既有历史的长时段思考,亦有不同文明设计的文化多样性分析,包括中国设计观念和器物等。设计史家马格林凭借一人之力完成这样的史学论著令人敬佩,虽免不了一己之见,却也提供了漫长而复杂的人类设计史全景图。这样的设计史中一个隐含的史观是,在西方人的时间框架内置入非西方的史料,以西方设计史主导的视角来审视,因而遮蔽了非西方设计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终将中国设计历史资源用作西方设计观念的论据。这样的问题在各种各样的西方艺术史家的艺术史著述中也普遍存在,甚至是一些打着“世界艺术史”或“全球艺术史”旗号的艺术史著作,也普遍将非西方艺术经过剪裁缝合进西方艺术史的历史脉络之中,往往不过是一些主导性的西方艺术史的“插曲”而已。


最后是一些设计的专题和专案研究,有《唯有粉红》《宜家的设计》《恋物:情感、设计与物质文化》《平面设计理论》《数字设计理论》等。如果说前面两类史论著作有比较强的抽象思辨和历史考据意味,那么专题和专案研究则更加趋近于设计实务和实践,是对具体问题情境的理论回应,或对特定个案的追踪研究;如果说前两类是设计研究中的“大叙事”,那么这类研究则更加倾向于“小叙事”。《宜家的设计》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楚地揭示了宜家这一世界知名品牌创业和发展的奇闻逸事,很多巧合成就了今日的宜家。比如,仓储式销售方式就完全是迫于无奈之举,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引领世界的设计与销售直接挂钩的典型案例。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掩卷遐想,在全球化的当下情境中,何时会出现走向世界的“中国宜家”?


实际上,在我们持续不断地引入西学知识的同时,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相比之下,我们的设计理论和历史研究还相对落后,尚未创造出影响世界设计界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设计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我们仍需加大引进欧美先进的设计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人自己的设计哲学和美学,创造出具有中国风的设计案例或典范。说到这里,我想就国内诸多设计译丛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从总体上看,现有的设计译丛多偏重于设计实务而缺乏设计哲学的译介。在我看来,那些世界级的设计大家之所以做出了平庸之辈难以企及的卓越贡献,那高出一般人的地方就是他们有深厚的哲学修养,从格罗皮乌斯到贝聿铭,无不如此,所以他们才比一般设计师看得更高走得更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些设计哲学或美学的重要著述,以提升国内设计界从业人员的哲学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用中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设计必须由“技”入“道”,设计哲学不但体现在一些伟大的设计师的理论思考中,还广泛地渗透在一些伟大哲学家的哲学论著中。中国设计如不补上哲学这一课,要引领世界几乎不可能,我们不但要有精于技艺的设计师,还要有富于哲思的设计思想家,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性问题。


设计关乎人,关乎一个人造世界的和谐共存。但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人体工学意义上的人,也不只是体验经济和消费文化中的人,还是一个具有深广人文主义哲学含义的人。设计不但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好用的物品和服务,更为我们理解社会、文化和人自身提供了某种路径。我们不仅惬意地使用一切好设计,而且还在好设计中瞥见我们自己的人性、人道和人文价值。忘却这一个设计之本根,设计则无异于雕虫小技!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4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周宪 |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气质
如何完成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 ——评周宪主编《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