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浙江籍报告文学作家徐锦庚全新创作的《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共产党宣言》为线索,放眼世界,聚焦中国,生动记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足迹,以文学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化的过程。全书从小角度纵深切入,饱蘸厚重历史之墨,兼具生动文学之笔,呈现出鲜明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特点,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思维、现实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统一,在当前诸多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示范意义,可谓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书写的新标杆。
【关键词】革命历史 报告文学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革命历史题材是文学创作的宝库,更是主题出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望道》),以《共产党宣言》为经,以对革命上下求索和对信仰不懈追求的“望道们”为维,巧手编织出一部厚植于党史的文学精品,实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呈现出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的典范价值。自出版以来,《望道》已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图书类特别奖、“回望建党百年”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等,可谓叫好又叫座。与虚构类作品不同,报告文学作品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除了过硬的写作能力之外,对于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思考力和思辨能力以及政治敏感度和判断能力都有着非常特殊的要求。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想要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作者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徐锦庚创作《望道》,一方面是受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的启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以作家和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建党百年献礼。在理想信念的观照之下,徐锦庚明确地将“追根溯源,不忘初心”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书名“望道”不作名词,而作动词,取意“追望真理之道”,即以陈望道为代表的早期知识分子寻求真理、救亡图存的“望道”之旅,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形象展示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深邃的思考力和思辨能力。徐锦庚是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在《望道》之前,他已经出版过两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国家记忆》《台儿庄涅槃》),发表短篇作品多部。作品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和多个纪实文学精品选本。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他不但有丰富的经验,还有很深的心得体会:“历史题材考验作家的思想观念,包括认知高度、思考深度、精神境界,这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具有方向性的决定作用。如果没有独到的历史见解,就很难在革命历史题材书写上有所作为。”[2]为此,他以思想家的深邃思考力和思辨能力,从海量的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对那段革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考据,从而保证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广度和厚度。极强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多年的记者经历赋予了徐锦庚出色的政治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在创作《望道》的过程中,他总是自觉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出色的政治敏感和新闻嗅觉,去把握时代精神。之所以选择从《共产党宣言》、从陈望道入手,去书写这样一部兼具时代感、历史厚重感和纵深感的作品,正是因为陈望道和他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这部红色经典,为中国共产党注入“红色基因”。追溯《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了解《共产党宣言》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影响和带给中国革命的意义,在对百年党史的回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恰逢其时,十分必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报告文学作品的一半价值是由选材决定的。选材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话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来说同样适用。精神价值:记录时代精神,彰显时代使命。在丰富的革命历史面前,选择什么或者舍弃什么,弘扬哪些又摒弃哪些,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点,徐锦庚在创作《望道》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他在《望道》一书的“后记”中诚恳表示:“创作初衷,是写陈望道。反复斟酌,决定写‘望道们’。……《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陈望道正是火炬传递者之一。他不是孤军奋战,他的周围,有一众‘望道’。鉴于此,我追根溯源,从两位德国青年开始,一路寻踪觅迹。”[3]《望道》生动地展现出在国家命运难测、民族苦难深重的危急时刻,无数的革命志士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自己,矢志不渝,坚贞不屈,前仆后继,接力传递,从而使革命之火在东方终成燎原之势。它以饱含历史景深和现实温度的方式记录和反思了“望道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使命在当下的继承和发展,将真理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展现得淋漓尽致。思想价值:引领时代风气,弘扬社会责任。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往往因为题材的重大和内容的厚实而显得更富有思辨性,它通常会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现实,将现实的问题置于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具有更为深刻、睿智的特点。以古鉴今,服务现实,这是由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主要属性决定的。所谓望道,亦是问道、求道、认道、取道、用道、弘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当下,全面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不仅能让当下的读者清楚地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详细过程,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诸多成果,还能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进而起到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作用。作者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者,必须做到以语言为物质载体,通过创造性的文学活动,实现对读者审美需求和阅读期待的积极回应。在报告文学作品的诸多属性中,尤以真实性、叙事性和文学性为突出。
真实性。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一种,报告文学要求运用文学手法和艺术手段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审美创作。其中,真实性是报告文学最根本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报告文学的生命。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望道》,聚焦《共产党宣言》中国化的传播路径,展现了那段风起云涌、撼天动地的革命历史,从真人真事出发,“深入时代现场,复原历史真实,还其本来面目,提出独到见解”,从而保证了作品的“耐看”。[2]为夯实作品的真实性基础,加强历史厚重感,徐锦庚以考古发掘式的创作手法,对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从而确保了严谨和准确。叙事性。《望道》在写作过程中,选取的是历时性的线性叙事为主、共时性的全景式展现为辅的叙事结构,如此不仅实现了“一引其纲,万目皆张”的提纲挈领效果,而且以关键环节带动其他细节,实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完美结合。全书以“望道”作为切入点,先从“溯道”写起,穷根究底,追寻共产主义思想的由来,再写中国近代思想界、教育界和新闻界存在的“望道”期,随后牢牢把握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条主线,刻画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望道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国化的主线叙事过程中,与此相关的一个个真人、一件件真事轮番登场、次第出现,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诸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召开、国共合作等,都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现。文学性。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离不开丰富的文学性,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高度和读者的审美体验,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好看”,也就是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面对久远且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革命历史,无法回到历史现场的报告文学作者要如何对其进行还原?徐锦庚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出了答案:“可以借助最新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历史、踏实记录历史,将案头梳理和实地寻访相结合,深入时代现场,用审视的眼光叙事,无限逼近历史真实,努力还原历史真实,深化对历史的体认,不能满足于摘抄别人的研究成果,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更不能胡编乱造、牵强附会,影响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判断。”[2]在处理具体的细节和人物时,他总是以“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合乎历史现实”为基本准则,赋予看似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以栩栩如生的现场感和人文关怀,用醇正的雅言正声将看似宏大的叙事主体解构为具体生动的审美对象,从而造就了这部挥洒自如、底蕴深厚、风格强烈、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佳作,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普通读者,都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统观全书,徐锦庚在创作《望道》的过程中,始终抱持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面对海量的革命历史素材,他以深邃的思考力和思辨能力,加上身为媒体人的极强政治敏感度和判断能力,以记录时代精神、彰显时代使命、引领社会风气、弘扬社会责任为己任,牢牢把握报告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叙事性和文学性这三个突出属性,在传统的报告文学创作手法之外,综合多种艺术手段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完美地实现了历史思维、现实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三维有机统一,在当前诸多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突出的示范意义和典范价值。[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徐锦庚.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书写新路径[R].济宁: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报告文学论坛,2022.[3]徐锦庚.望道:《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前世今生[M].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380.[4]傅逸尘.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叙事研究——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望道》读记[N].文艺报,2022-05-09.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 港澳文艺 | 元宇宙叙事 | 韩炳哲社会批判理论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党的二十大学习专栏 | 年度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