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淡如 | 情怀与抱负的涵泳之所——《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读后

吴淡如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9-23

《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邓洪波,
海天出版社,2021年

专栏

书评空间

作者:吴淡如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导读】从唐朝到清末改制为学堂前,书院绵延千年(718—1901),是读书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儒学精神的传承堡垒。《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一套五册,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寻找书院史料,以简明的文辞与探求实证的态度,从时间维度与空间轮廓、内在精神与经营之道,多维度且系统化地解读书院这个既有超凡理想又必须留意经济问题的文教机构,如何在千年之间扣紧儒学命脉,塑造书香文化的格局。

【关键词】书院史 书院文化 书院教育 书院建筑 书院经费


书院,不是个陌生的名词,今人却难了解它在千年历史中的真实模样。书院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却只在教育学术史中传扬。《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1]一套五册,是近年来有关书院文化集大成之作。它的内容既包括对书院内核价值的探讨,也包括对其实际运营实践甚至建筑设计的探讨,对当前书院复兴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拉近了爱好文史的大众对于书院学的亲切感。


自唐玄宗丽正、集贤殿之后,以书院之名的文化建设成为读书人群聚之所,书院建设逐渐从官方推广到民间,教席与山长们在此作育英才,年轻的学子在此激发大志。在书院历史留下鲜明身影的读书人,历代有之: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连续三昼夜讲学,听者云集,史称“朱张会讲”,至今仍为最受称道的一场书院盛会;张栻(张南轩)在32岁时,就为岳麓书院奠定了“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底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20岁在白鹭洲书院就读,奠立了改革时政的抱负;江山代有才人出,19岁的王夫之及23岁的曾国藩,也在岳麓书院萌生匡正经世的宏愿。遍及中国的每一个书院,都有各自引以为豪的儒者,直到清末庚子新政(1901)时,光绪帝诏令各省改书院为学堂,书院才在蓬勃发展中画上休止符。


01

具有多重功能的书院



人们常以“古人读书的学校”来理解书院,其实书院是学校,但也不只是学校。它是一个围绕着“书”打转的空间: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藏书、修书、刻书、著书、出书,是文化的孕育、研究、传播之所,也是一个读书人精进学问之地,并不只有学校的教育功能。


书院也经常被理解为“因应科举文化而产生”。固然有不少科举登科者来自书院,绝大多数书院在创立时即具有功利目的,与科考关系密切,成为学子步上青云的踏板。[2]然而书院对学子的要求,也远超乎功名的求取,无一不注重读书人的人格涵养与行为准则。


书院文化建设,在千余年间,以一个文化传播体影响着政治与社会。它曾经备受执政者重视,也曾经因政治因素遭到蓄意毁损。受到重视,是因它对于儒学的承传以及朝廷精英的培养,如宋太宗将江南收归版图时,旌表江南三大书院以表明重文治的精神;受到损毁,则大多因为书院士子议论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力毁书院,明末更发生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甚至尽毁天下书院。而不管遭到何等浩劫,书院始终弦歌未绝,即使在元、清统治中,书院数量仍然在社会安定之后持续成长,正说明着书院乃人们对于文明的不灭渴望。


书院改为学堂20多年之后,书院史的研究渐受重视。1923年,胡适连续发表了《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并在演讲中表述“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最高学府和思想渊源,唯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3]36-44。胡适的说法使学界开始研究已遭废弃的书院制度,而书院史的研究也渐为学者所重视。1929年,曹松叶以文献整理研究及统计法将地方志出现之三百九十七所书院,分成创设、兴复、改造三类,以省份及皇帝年号来划分,创作《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一书[3]48-50。其以宋代为例,得出在地域上江西书院之多冠于全国,南宋书院盛于北宋。也注意到民力与书院建造关系,以总数而言,宋代创造书院者,民方胜于官方,而明清之后官力则渐胜于民力。此书的研究方法与结论,至今仍为学者所引用。


此后有关书院史研究名家辈出,书院史成为专业学术内容,然而一般读者想要了解书院的历史全貌,有相当的困难度。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的出版,为读者搭筑了一座通往古代书院文化的坚实桥梁。丛书在2021年出版,分成五部:包括《千年弦歌:书院简史》《教学相长:书院教育概要》《价值追求:书院精神初探》《教养相资:书院经费研究》《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从各个角度展现书院的历史风貌。


这一套书以文献为基础,综合数据统计及田野调查,描绘了千年来传统书院的真实模型,立论简明,使一般读者也能由此书了解传统书院文化。除了规制与价值的探讨,也涉及之前较少被探索的观点:从建筑学及财务角度来了解书院文化场域。



02

多维度了解书院文化



在阅读的先后顺序上,可以《千年弦歌:书院简史》一书为经纬来理解书院文化场域的演变史。作者为邓洪波,其学术研究以书院文化为主,曾出版《中国书院史》等数十种书院相关著作,有“邓书院”之称。此书在时间维度上从唐五代下至清末,唐、五代为萌芽期,起源有官、民两途,到北宋时开始彰显教育功能,制度至南宋而完备。虽在蒙古族统治之下,元代书院仍承传南宋蓬勃之势,书院数量持续攀高,对民族矛盾发挥了化解与缓冲的作用。明代则为书院各派学说争鸣时期,却也因政治因素数度受到摧残。清代书院遍布城乡,承担着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任务,却也面临了时代变革西学东渐的考验。空间维度上远括日本、朝鲜与西洋、南洋的教会书院,运用文献学坚实基础加上科学统计的实据,有实有证地陈述书院的发展。虽曰简史,却已能使人全盘纵览书院史,意会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在历史洪流中的演变历程。


除了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来了解书院历史历程,此丛书以不同于书院史角度的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书院这个文化有机体的蜕变,也以新观点来展示书院文化的多元风貌。

《教学相长:书院教育概要》一书,对古代书院的种类、组织、制度、课程内容做了面面俱到的介绍,作者为兰军和邓洪波。本书对书院采取广义解释:将有书院之实的官办书院、家族书院、乡村书院等都列入书院的基础模型。

作者指出书院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是对官学和私学的综合与改造,产生了一种与官学和私学相并立的新教育。宋代以前,中国的教育史是一部官学史,是高等教育史,平民只能仰赖“书馆”“社学”“私塾”等接受基础教育。书院的出现弥补了古代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断层,书院使平民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书院教育内容融合了应试教育和品格教育,其目的不只是专为朝廷栽培未来的官吏,更在于培养有高尚人格的学子。


此书文献翔实,举例丰富,归纳通则,也不忽略少数,举出书院的教学内容因应时代而有不同特色。比如,宋、元皆有从事军事教育的书院,如南宋时之福建汀州卧龙书院,因感受到国家安全时时受到威胁,供奉诸葛亮,鼓励学子接受军事教育。而元代山东鄄城历山书院学子也必须“习射御,备戎行”[4]。作者博览地方文献,注意到各地方书院别有特色,也就是:书院在与时代趋势不断的有机互动中,遵循其“大传统”,亦自建“小传统”[5],秉持着书院的儒学精神,又因各别环境有异、主事者有别,在教学内容与发展方向上呈现独具风格的样貌。


曾欢欢《价值追求:书院精神初探》,以畅达文笔陈述书院的精神内涵。每个历史悠久的知名书院都有自己的独特学风:有白鹿洞书院的隐逸读书精神,也有湖湘学派强烈的爱国主义与经世致用主张。作者举出: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以德育为主的人文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是多数书院的普遍原则。而这些古代书院的精神特质,对现代高等教育来说,仍然可以取法,“德育”一项,更可以匡正当今大学的办学定位。在推举校长上,古代书院的要求值得借鉴。举例言之,过去书院的山长,必须经过严格的荐举与推选,由才德兼备的名师宿儒担任,如朱熹执掌白鹿洞书院、张栻执掌岳麓书院、陆九渊执掌象山书院、吕祖谦执掌丽泽书院等,大师典范千古,树立了学风楷模。作者强调:对一校之长而言,学术能力、人格魅力比行政管理能力重要,崇尚学术研究亦以德服人者,方能为现代大学“山长”,才能重建大学教育的价值,奠立办学特色。


张劲松《教养相资:书院经费研究》从书院经费的角度来看书院的兴衰,从《红楼梦》的贾雨村接受资助才得以考中进士,来说明封建社会财务来源对于书院的重要。作者从资金面来看书院的生命力,条理井然,观点独到。


各级书院创办之初,得到官方支持有限,官民共倡或民力所创办的书院,甚至没有任何的官方金援,只靠有心办学的地方官及士绅捐款。为了书院的长久运营,必须有固定且长期的经费支持,所以每个书院在办学之初都设有学田。学田可能包括田地、商铺、果园、鱼塭等,以其利息支付书院的长期营运费用,并定期拨予山长、教席的束脩及学生的膏火、花红、宾兴(生活补助费用、优秀学生奖学金和科举赴考赞助)。每一书院的创办者皆巨细无遗地记载及讨论有关经费的征集与使用问题,清代的各地方志也都翔实记载该地书院学田所在及每月利息。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书院研究中久被疏忽的角落,作者认为,“经费决定书院的生命周期、正常运转与办学质量。”书院财力不足,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书院命运奄奄一息。


笔者也认为,在书院创办之初,经费就决定了书院规模。即使是官办书院,多数也并不能得到官方拨款。书院之兴,常因地方官(如知府、同知、知县等)抛砖引玉与士绅募捐筹集经费。书院之废,除了战火或外力之外,现金流的断绝是主要原因。现金流断绝,常因管理不善、学田遭到侵占等,此时就有赖地方官主持正义,以判决解决纷争,或再度向士绅募集资金,地方志中亦常见将民间争讼标的拨予书院当学田的例子。


此书博引文献,对书院经费的意义、来源、类型以及如何分配做了梳理,让读者了解书院存续的现实问题,揭示财务管理乃书院管理重要一环,经费多寡也与地方书院学子“人文蔚起、金榜题名”的人数呈正比。学田不够的,学生素质也差,比如,直隶获鹿鹿泉书院,“书院旧设经费,每年所出,甚属寥寥,除山长修仪支送外,肄业生童不堪培养”。此书院经费太少,山长束脩就占经费八成,无力发放膏火,只能勉为其难地惨淡经营。又以湖北麻城万松书院为例,经费丰裕之时,金榜题名者先后接踵,后来学生素质与读书风气越来越差,新来的知县一查,才知该书院学田被豪户侵占大半,或剩余田地土地贫瘠作物不足,经过官方清查之后,将学田归还,书院才得以续命。[6]


农耕社会的学子多无恒产,生活津贴不足,就难以安心读书,古代书院无法向学子收取学费,并须提供奖助学金,皆为“教养相资”。这是古代教育体制与现今学校制度的极大差别。从经费角度透视书院的著作不多,此书别开生面,检视经费的工具理性以及它在传统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为柳肃及柳思勉博士所著。二位皆为建筑学家,柳肃为湖南大学教授及岳麓书院首席古迹保护顾问,对岳麓书院的设计与维修有卓越贡献。此书以建筑学专业视角,对二十三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书院进行田野调查,剖析书院建筑的造型与平面布局的特征,并将书院建筑区分为讲学类建筑、祭祀类建筑、藏书类建筑、住宿类建筑,分别探讨其特色,拓宽了书院研究的领域。


传统书院今日常为游客云集之地。一般人在以观光目的进入传统书院建筑时,常常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若无任何书院建筑相关常识,往往走马看花,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柳肃强调讲堂为书院的核心建筑,而建筑风格则由书院的讲学风格而定。以岳麓书院为例,此书院为研学式教育机构,讲学时学生数量不少,所以采取开敞式的讲堂设计,建筑则采用勾连搭(两个屋顶并列组合)、前檐采轩廊,而朝外一面全然开敞的形式。今日整修之后的讲堂,仍然摆着两把传统靠椅,就是为了纪念当年“朱张会讲”的盛况,保留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院建筑在讲堂和祭堂以及建筑轴线的布局上皆有规矩法度,书院建筑设计者必须遵其定制。通常书院不像官办学宫一样有独立文庙,只有一座专门殿堂祭祀孔子,岳麓书院有独立文庙,显示此书院等同官办学宫。此书并有多幅等比例建筑蓝图,并有建筑实例照片,是了解传统建筑时的极佳参考。



03

不再走马看花的深度指引



此丛书文字浅明,描摹了书院有形轮廓与内在价值,虽为一般喜好文史的读者所编写,但仍深具专业度及学术价值。具体特色可从以下三点总结之:


第一,结合史论,引证翔实。每一归纳结论,都以文献为翔实根据,无一句空言。从制度史及文化史来深度了解书院历史及精神,推理缜密,结论简明。


第二,独特且专业的书院切入视角。对经济结构及传统建筑结构的归纳研究,是此丛书别开生面之处。经费调查资料之取得需爬梳海量地方文献,而田野调查旷日费时,绘制传统书院蓝图需要高端专业。此丛书能将专业的研究成果以平浅近人的文辞呈现,实属不易。


第三,以传统书院文化精华为现代学府注入能源。此丛书不只追怀古代书院精神,也力图对照古今,为当今教育找到更理想的制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德学兼备的大师为山长,形成紧密与潜移默化的师生关系,重视学子的德育培养,强调务实的实践精神,为现代高等教育建立新的价值观。传统书院的独特理念、培养方式、实践经验的丰富资源,不该因为书院之废而被遗忘,其中精华或可以因应当今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对彰显中式教育的自信具有独特意义。


笔者就读本科为法律,硕士班修读中国文学与企业管理,其后研读中国史博士班,在书院文献的深海中,往往发现闪闪粼光。书院研究还有许多面向亟待深入发扬,比如,书院中文化场域的“创造少数”。此为英国历史学者阿诺德·汤恩比(A.J.Toynbee, 1889—1975)所提出的概念,并为后代学者屡屡引用,他认为:文明得以崛起的原因,在于它在包含精英领袖的少数创造者的领导下成功地应对了环境的挑战。[7]从人文史来看,在书院千年的历史中,有不少山长和教席将终身奉献给书院,成为此文化场域中的“创造少数”,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知名书院名儒事迹之外,多数地方书院士人如何因应环境的挑战,带动文化与社会的变迁,也值得被探讨。


以社会功能来看:士人创造书院,书院又制造了新一代士人,为了改造社会,士人怀抱经世之志走出书院,走向历史舞台,此种薪火相传带动文化的正向循环。书院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书院对社会教化的提升作用,还有地方官、书院士人与书院所形成的有机互动关系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篇章。


从经济方面而言,书院之兴盛原因亦与经济原因密切相关。传统书院之组织有赖民间董事会管理,组织类似公益法人,书院是文教机构,却赖商业以维持,商人身影在捐募与管理上也无所不在,商业发展对书院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切入的角度。


从法律方面来看,有关书院讼案也屡见于诸地方志之中,热心教育建设的地方官员为书院维权、争取收入,成为百姓称道的清官,常被当地民众配祀书院以纪念恩德,也是动人故事。


书院是读书人情怀与抱负的涵泳之所,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书院文化传承千年,在读书人此仆彼继的奔赴中,传承着不为权势左右的坚韧与倔强,使儒学文化薪火相传。这一套《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融合各种专业的加持,展现中国书院的壮阔风景;传统书院哲人已远、典型仍在,书院文化意味深长,其精神价值值得珍视,通过研读、了解与反思,也可为当代教育内涵持续充值。


注释:

[1]邓洪波.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
[2]李兵.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
[3]邓洪波.书院学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4]兰军,邓洪波.教学相长:书院教育概要[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145.
[5]Vincenzo Petrullo.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by Robert Redfie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Series,Vol.59,No.2,1957,pp.352-353.
[6]张劲松.教养相资:书院经费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1:19.
[7]汪荣祖.史学九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7-62.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岳麓书院建设发展文献档案资料整理与口述历史研究(22JD011)。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刘锐 杨联芬  |  作为“预流”的编年史及相关问题——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齐学东 | 古代小说作者探考乱象例说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 茅奖四十年 | 游戏性网络文学 | 过劳时代的劳动 | 声音政治研究 | 港澳文艺 | 元宇宙叙事 | 韩炳哲社会批判理论 | 游戏现实主义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概念 | 全球书评诸子论诸子|党的二十大学习专栏 | 年度评论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