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皮尔伯格在中国拍过另一部《辛德勒的名单》

2016-10-17 罗罔极 独立鱼电影

近来院线无大片,唯一称得上大片是《圆梦巨人》。


鱼叔在两天前写过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斯皮尔伯格和星爷一样,年纪虽大了,拍的电影却越来越童真


作为奠定现今好莱坞商业片风格的斯皮尔伯格,任何形容它牛逼的词语,都好像显得不过分



鱼叔的好朋友罗罔极对他更是推崇备至。


文:罗罔极


21世纪初,张艺谋的《英雄》,被斯皮尔伯格极力推崇,送进了奥斯卡候选名单。


我在这里插一个科普,就是《英雄》的立项比《卧虎藏龙》要早,只是拍得慢而已,所以请不要再说国师喜欢跟风


《英雄》虽然没能斩获大奖,却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


斯皮尔伯格和张艺谋


而在当年开启了美国“大片时代”的,正是国师的好基友,斯皮尔伯格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卢卡斯执迷于科幻技术概念,斯科塞斯和科波拉为“艺术电影”而争论不休时,斯皮尔伯格却产生了一个相对“低俗”的想法——


拍鲨鱼!


《大白鲨》


上图的鲨鱼镜头,在今天看来可能没什么特别牛逼的。


但在那个剧情片当道,技术、特效严重匮乏的70年代,直接用摄像机拍摄实体鲨鱼,可以堪称是个革命性创举



由于制作上的新颖,紧张刺激的画面情节,再加上前卫的商业宣传模式,《大白鲨》打破了历史记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


从此以后,好莱坞正式进入“商业大片时代”。


但在最初,斯皮尔伯格却反复犹豫,自己要不要拍它。


因为,和《教父》《出租车司机》这种影片相比起来,《大白鲨》的主题和剧情确实显得肤浅了些。


《教父》


如同现在的漫威电影,《大白鲨》并没有深刻的内核。


它只是一部场面华丽的票房、爆米花收割机。



斯皮尔伯格曾说——


我想拍一部能留下印记的片子,不是在票房榜上,而是在人们的心里。



多年以后,斯皮尔伯格数次站到奥斯卡颁奖台前,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他的电影也远不止一部,永恒的留在人们的心里。


但要说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还属这部偏冷门的作品——


《太阳帝国》



豆瓣评分7.9,低于《辛德勒的名单》的9.4,与国师的《金陵十三钗》持平。


这三部都是战争、灾难类型片。


《太阳帝国》《辛德勒的名单》《金陵十三钗》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图片中靠左和靠右的,主角正是同一个人——


克里斯蒂安·贝尔。


只不过,前者是在正太期,后者是在大叔期。



我不得不怀疑,斯皮尔伯格和国师的关系,难道真的……



言归正传。


可能有人想问我,为什么不说说伟大的《辛德勒的名单》。


诚然,它是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


但《辛德勒》这部片,是我少年时期的一个阴影,不敢重看。


我害怕致郁。



《太阳帝国》的色调则并没有《辛德勒》那么灰暗


反倒是用浓墨的色彩,高度还原了3、40年代的上海。


万万没想到,我们很多文青向往的民国风情,竟被一个美国的犹太人拍了出来——



在电影制作方面,斯皮尔伯格可谓巨细无遗


如果不拉片,很多细节你根本注意不到。


两张考究的海报,只为了不到一秒的镜头。



巨幅的《乱世佳人》电影海报,体现出当时强烈的时代厚重感



肯在微细节,甚至压根没人在意的地方花工夫,单凭这一点,你就知道人家为啥是大导演。


被拆毁的蒋介石海报,就这一个镜头,瞬间把你带进旧上海战乱的紧张氛围。



而我认为这部片最大的主题,并不是反战


是成长。


小吉姆(贝尔)是英国人,跟着父母在上海租界住。


外面饿殍遍野,他却衣食无忧,过着少爷的生活。



世界大战一正式开打,租界也不太平了。


吉姆以往日常生活的一大乐趣,是欺负他家的中国保姆。



战乱开启,吉姆和父母走散


所有秩序彻底崩坏。


斯皮尔伯格:我是大场面的搬运工。



重见保姆时,小吉姆还天真地颐指气使。


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如果一个未成年的愤青来看这部片,可能会因此对斯皮尔伯格产生敌视。


因为,这里面的中国人,都是软弱且丑陋的。


车里的英国小绅士和车外的中国小乞丐,形成了鲜明对比。



战乱以后,小乞丐变身强盗。


抢劫小绅士的衣服。



那这部片,到底是不是在歧视中国人?


不是。


《太阳帝国》并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禁片,它可是在CCTV6《佳片有约》完整播过的。


这节目可以说是我看电影的启蒙。



实际上,电影里对当时中国人的丑陋刻画,并没有脱离出鲁迅先生那一套。


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道出了客观事实,就因此敌视斯皮尔伯格


而且电影里也不尽全是丑陋的中国人,比如这个老太太,手无寸铁但还是帮忙打强盗——



更何况《太阳帝国》黑的,并不只是中国人。


麻木的“英国绅士”,对战争的惨乱视若无睹。



身穿奢华的“小丑服饰”,倨傲地鄙视“中国佬”。


这是对当时看不清形势的,大英帝国的极大讽刺。



小吉姆落难后,遇到美国人贝西。


以为终于遇到一个好人,没成想,贝西竟是人贩子,差点把他卖掉。



一有机会,丢下同伴不管,自己能逃出集中营就行。


这就是“机智的美国商人”。



看到这,可能你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对的地方——


《太阳帝国》和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其它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


并不只是独特的“民国风情”。



斯皮尔伯格的大多数爆款电影,说白了,就是心灵鸡汤(非贬义)。


《辛德勒的名单》批判了邪恶的法西斯,歌颂了美好的人道主义。


拯救一人,便是拯救众生。



我们的《大鱼海棠》,有人讽刺椿是绿茶婊,为救一人而连累亲人、村民。


仔细想想《拯救大兵瑞恩》又何尝不是这样?


为了拯救瑞恩,牺牲整个小队。


只不过,鸡汤熬到绝妙处,让人喝得心甘情愿。



《幸福终点站》就不说啥了……


典型的美国主旋律,三幕式鸡汤熬制机。



《太阳帝国》则一反常态,不再歌颂人性的光辉面。


它描述最多的,是这世间的冷酷无情。


历经种种磨难,反复被人坑蒙拐骗后,小吉姆得到了血的成长。



为了生存,他开始觊觎将死者的鞋子。



为了补充体能,贝尔化身贝爷。


一口把虫子吃光。



由于没有“歌颂人性的光辉”,不够“触动观众的共鸣”,《太阳帝国》在当年遭遇了票房失利。


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才真正的深刻。


战争不是过家家,它承载更多的,是深邃不见底的黑暗。


无论对谁,都是如此。



《太阳帝国》并没有像大部分主旋律战争片那样,为了博得共鸣,而立场分明。


它很少表达导演个人的主观色彩,而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客观的讲述他经历的故事,他眼中的世界。


就像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



以记录的形式,描画出那个残酷的时代,而不去添加导演的个人立场和主观色彩。


《萤火虫之墓》的结尾,画面直射现代日本。


许多年过去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兄妹的灵魂仍在游荡,依然没有人记得。



《太阳帝国》的结尾,小吉姆终于找到了他的父母。


战争早已使少年不再天真,没有痛哭,没有过度煽情。


漠然的一个眼神,表达出在残酷岁月,少年所付出的,成长的代价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产电影不是没有好片,只是被我们遗忘了

「圆梦巨人」不幼稚,只是你没懂

这是今年最被低估的韩剧,国庆就刷它了

这部国产青春片,好得不像处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