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排片不该只有1%

2017-08-14 马香玉 独立鱼电影

8月14日,是国际「慰安妇」日。

 

也就在今天,电影《二十二》上映了。

 

这是国内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

 

很难相信,在事情过了这么多年后,我们才终于有勇气去公开展现这个受过严重伤害的群体——



「慰安妇」,这是一个由日军创造出来的词。

 

以前中国人不这么叫,但为了把这些受害者们归类,才简单粗暴地套上了这么一个词。

 

正确的称呼,应该是:


「被日本强迫当慰安妇的受害者们」


1937-1945年,8年的时间里,至少有20万中国女性被强征为日军的性奴隶。


其中,绝大多数的受害者都惨遭屠害,或不堪屈辱自尽而亡。


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了下来。

 



这部影片拍摄的2014年时,仅剩22位幸存者。

 

也就是片名《二十二》的由来。

 

但由于资金短缺,影片无力发行,在三万多民众的众筹之下,才被抬进了院线。


这部电影2015年就在釜山电影节上映,却拖到今年八月才迟迟在国内上映。



到成片出品,上个月小规模点映之时,仅剩下9位老人幸存于世。

 

而就在前天晚上,又一位老人在家中过世,享年90岁

 

今天,中国幸存「慰安妇」记录电影《二十二》终于在全国公开上映。

 

片中的22位老人,仅剩下8人。



在影片中,这些老人出镜的时候,旁边都会写上生卒年份


香玉很难去设想后期团队在剪辑制作的时候,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加上这些字幕。

 

明明她们不久之前还活生生地在那里诉说着自己的过去,但现在却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人世,成为永远的回忆。



2014、2015、2016、2017……


每传来一个噩耗,就又要再添上四个数字。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影片要以一场葬礼作为开场,片中又用大量空镜头去呈现时间的流逝。

 

因为这就是一部在跟时间和死神赛跑的电影。


而不管怎么追赶,都已经注定了失败。

 

本片的导演郭柯


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出过一个同题材的纪录短片《三十二》



详细展现了「慰安妇」老人韦绍兰的内心世界。


记录了她的不幸,也呈现了她的坚强与乐观。


 

即使承受过如此痛楚,却依然能说出「这世界真好」这样的话:


这世界真好,

吃野菜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如果说《三十二》致力于描绘个体,那么《二十二》描绘的则是群像。

 

在99分钟的片长里,冷静克制的镜头一个一个地在这些老人的脸上停留。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造作的狗血,只是安静地记录她们的生活状态。



有的老人不善言辞,或是老得连话都说不清了,那摄影机就静静地摆在不远处,记录她们吃饭喝水的日常,或是单纯望着远处发呆的样子。

 

有的老人身子骨还行,又比较健谈,那就聊聊过去,或者唠唠家常。

 

如果愿意说,那就认真听;如果她们不愿意讲,也不强求。



有的老人拒绝采访,因为怕给子女带来困扰,所以没有露脸。

 

也有的老人,当赶过去的时候,已经在几天前离世了。



据说,之前有投资方曾提出要求,尽量去呈现这些老人的悲惨和痛苦,要用力挖她们的伤疤,让她们在镜头面前哭。

 

郭柯不同意,合作谈崩,于是才自己筹钱自己拍。

 

不是说你能拍到什么,而是你怎么去拍他们,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来说会更重要。

 

影片上映第一天,豆瓣评分已经达到了8.9

 

是目前为止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



尽管评论中也不乏批评之声,大多是针对郭柯的拍摄手法。


认为过于碎片,没有成型的故事。

 

但香玉反而很欣赏这种疏离感的处理方式,甚至是带有一种感激情绪的。




谁都知道「慰安妇」这个题材的话题性。

 

只要导演稍稍设计下脚本,控制下镜头,再让采访的问题更尖锐一些,必然能挖到更多「卖点」、「泪点」。


但如果这样处理的话,这部片子跟那些消费苦难、靠揭伤疤赚钱的二流货色又有什么不同?


而且试问,你们想要的所谓更沉重、更震撼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关于这些女人过去具体遭遇了怎样的痛苦?如何被掳走,如何被凌辱,最后又如何幸存?

 

还是关于她们怎么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来,最后又如何嫁为人妻、生儿育女的?

 



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是不是早已在内心给她们贴上了「悲惨」的标签,就等着去影院施舍那几乎泛滥的同情和怜悯?

 

香玉的这些话可能是刻薄了些,但持有这些想法的观众和媒体确实不少。

 



在一篇采访报道中,郭柯有说到过,这些老人们的生活跟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当你真的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你根本想不到她们是什么‘慰安妇’。她们就跟普通老人一样,就像是我们的家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

 

而在拍摄的过程中,郭柯也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她们受害者的身份。


只是平和地把这些老人记录下来。


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她们需要的不是你泪眼汪汪的怜悯和同情,而只是一个温柔而深情的凝视。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有深度也有思考的影片,依然绕不过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排片。

 

今天是首映,但排片率只有1%



以香玉自己家为坐标,方圆三公里内有9家影院,但只有一家有排片。

 

而且还是上午场的小小厅。

 

如果换成平时,香玉大概会取一个类似于《在好莱坞大片的围攻下,你们将会错过这部国产好片》的标题

 

但现在只能改成,《在国产大片的强攻下,你们将会错过这部小成本精品》

 

有时候香玉也会纳闷,我们的「国产保护月」,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文化,还是在保护国产版的「好莱坞」

 


举着红旗大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一种强国的自信,是爱国教育;

 

正视历史的伤痛也同样是一种爱国。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如果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不去关怀和慰问,又该以什么姿态去要求别人的道歉?


说起来就令人惭愧。


影片中除了老人还提到了几位多年来坚持照顾和慰问老人的志愿者。

 

一位是韩国的摄影师,早些年就开始关注中韩两国的「慰安妇」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关怀和照顾她们。



其中一个老人常年住在连屋顶都没有的仓库里,是他和他的团队帮老人翻修了新屋。

 

一个说着韩语,一个说着山西话,语言不通但情感却能交流。

 

还有一个日本的留学生,每个月都会上山看望独居的老人。

 

她说其他的老人都有家和亲人,只有她最孤单只有一个人,所以她想陪着她。



当然更多的还是当地自发的志愿者们,不计回报地给予这些老人帮助。

 

与其残忍地渲染这些老人们有多「惨」,不如真正地去关心她们,陪伴她们。

 

这是再多的捐款都比不上的善意。



影片的最后,导演也进行了反思。

 

把这些老人重新置于公众面前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其中一位志愿者说,他其实很后悔把这些老人公开出去。


因为过去的事情对她们而言是想忘却的耻辱,但这份耻辱现在却被全国的人知道了。

 

有些老人,默默生活了一辈子,但因为记者的蜂拥而至、媒体的大肆报道才让邻居们都知道了她过去的事情。

 

更别提让原本不知情的儿女们也在心理上有了负担和压力。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就像影片开头的那场葬礼,如果没有被报道出来,或许这就是一个老人安安静静、普普通通的葬礼。

 

但现在,哀悼会上的致辞却是:


这位老人过去曾在日均占据期间饱受苦难……

 

她们花了一辈子的时候去摆脱「慰安妇」的身份,重新生活。


却在葬礼上被强调了这个头衔。



换成是你,你是否愿意以这样的方式被人记住?

 

历史我们不能忘。

 

但在历史中幸存的老人,请让她们安安静静地安享晚年吧。

 

不打扰才是最大的尊重。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而为人,死于偏见

岛国深夜剧又放大招,脑洞简直要上天!

豆瓣9.3,又一次为腐国演员的演技献上膝盖

一辈子太短,只够爱一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