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极了每一场夜店戏,用两倍心跳去狂欢

2018-01-16 鱼叔 独立鱼电影

去年,有两部同志片大放异彩,成为各大电影节的焦点。


究竟谁才是2017年最好的同志电影,很多影评人都感到为难。


一部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已斩获多个电影协会的「年度佳片」称呼。



一部是《每分钟120击》,夺得2017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前者鱼叔已经讲过了,今天就来说后者——


《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在推荐《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时,鱼叔说了给爱情电影以性别分类,是生硬而武断的做法。


但要安利《每分钟120击》,还必须拎出「同性」二字。


豆瓣评分8.4,标签中大写的是高于95%的同性片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讲《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时忽略性别,因为本质上,它归属于爱情的范畴。


性别在其中,只是个不必过分强调的条件。


片中重点关照的是爱,而非“同性关系”。



但电影《每分钟120击》,如果取消「同性」,影片内涵便不成立了。


尽管同为爱情,但我们必须正视同性关系中,不可回避的具体困境,比如——


艾滋病


彩虹旗飘扬的意义,是要打破歧视追求平等,这其中便包括尊重不同爱情之间的差别。



《每分钟120击》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个90年代的法国抗艾滋病同志组织——ACT UP。


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看。


第一部分,是以ACT UP的各项社会活动为主线。


该组织为了争取艾滋病人的权益,为了引起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关注,艰难地四处奔走。


为了引发社会关注,在艾滋病的直属管辖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上,大闹会场,质问负责人。



尽管ACT UP是个主张非暴力维权的组织,但面对台下麻木的观众,参与行动的一小部分人临时加了点激进色彩。


他们朝政府负责人的脸上扔了血浆,把他用手铐铐在了台上,并且在会场的ppt上留下的醒目的鲜红手印。


但“激进”到底是把双刃剑,引人关注的同时,也必然引起争议。



这一次公开抗议,就引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舆论声音。


有报道说ACT UP 鲁莽幼稚,也有的斥责官方只打官腔不做实事。


除了外界的反馈,这一次行动在组织内部,也引起了争议。


作为活动组织者的索菲属于保守一派。


她认为活动应该严格按照计划来,不应该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激化矛盾。



但电影的主人公肖恩,属于激进派。


他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方法是否得当,只要达到了效果就是成功。



哪怕行为过激,只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无伤大雅。


如果政府不作为,那就需要知道我们的愤怒!


互怼,是ACT UP开会的日常,辩论讨论成了每次开会必要的进程。


为了节省时间,与会的各位成员都约定用打响指的方式表达赞同,用嘘声表达不满,这样成员们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就不会打断发言者讲话。


ACT UP 就是这样一个讲效率,有纪律的抗艾组织。



这个自发的机构中,许多志愿者都是艾滋病患者


就算不是,从加入的第一天开始,他们也就被外人贴上了这个标签。


在90年代的法国,公众对艾滋病的意识还很淡漠。


官方对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根本不到位,所谓专门的政府机构,也不过是虚有其表。



而易感染人群,例如同性恋群体,瘾君子,性工作者,囚犯等,几乎都是社会的边缘人士


他们的权益完全得不到保证。


更可怕的是,一年内,同性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从4%飙升至30%


感染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但依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政府害怕“艾滋病”教育会引发民众恐慌,选择走半遮半掩的温和路线


而某些保守的学校,顽固的认为,宣传艾滋病防御,必定涉及「性」话题,这是变相鼓励青少年性行为。



艾滋病的预防迟迟没有走进校园。


ACT UP 不得不自己承担起这个责任,像打游击战一样,走进教室宣讲,发小册子。


另外,震惊全球的法国血污案,也让艾滋病的现状更为恶劣。


1983年,法国卫生部已经发现,捐献的血液中感染艾滋病毒。


但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居然没有被马上叫停,反而为了商业利益故意拖延了近半年。


直接导致1200多民血友病患者因为输血染上艾滋病,不到一年时间,就造成超过300人死亡!!



在90年代的医疗条件之下,得“艾滋病”就意味着被判死刑。


一旦进入发病期,很少能有患者能撑过2年


ACT UP 中大都是艾滋病患者,他的奋力奔走,摇旗呐喊,也是在跟自己生命赛跑。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久病成医,成了艾滋病预防与治疗的专家。


制药公司的拖延术和空有噱头的新疗法,都骗不过他们的眼睛。


他们有目标有计划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就是敦促艾滋病治疗的进步和完善,以后能让更多艾滋病人有尊严的活下来


可是这样一群人,是一群注定会倒下的人。



影片的后半部分,将镜头对准这个看似强硬的团体中,个人的生死


在ACT UP,随时会有人会永远的离开


个体的差异,让病情的发展难以预测。


有的人,看起来那么年轻,明明刚刚染病不久,但病情迅速恶化,很快便不久于人世。


艾滋病患者的生命最后一段路,是极其痛苦的,而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的人,也必然会承受这种痛苦。


电影的主人公肖恩,一个一开场生机勃勃慷慨激昂的帅小伙。


然而在后半部分,我们却将看着他慢慢死去



从身上遮不住的斑点,到必须靠大剂量药物维持生命,到完全失去行动能力。


病痛的折磨一点一点侵蚀着他。


陪在他身边的爱人,或许不是他此生挚爱,但陪伴他走过最后的时光,已经成了一种责任。



对《每分钟120击》这个名字的一种解读,就是每分钟心跳120


与死亡赛跑的人,必须踏着比常人更快的步伐


普通心跳每分钟60,他们的心脏必须激烈地收缩了两次,才算是活着。


一群被判了死刑的人,因为日子所剩不多,必须分秒必争


不过据导演自己说,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他所钟爱的house music,而这种音乐的拍数就是每分钟124次


或许那样激烈的节奏,正是导演心中ACT UP活着的节奏吧。



《每分钟120击》全长140分钟,可以说是一部漫长的电影。


前半段它事无巨细描绘了ACT UP的每一个活动,和每一个会议,记录了那些锋芒毕露而又充满反思的矛盾和激辩。


后半段,在让观众眼睁睁地看着组织里的骨干肖恩被一点点夺走生命力



繁复的细节,琐碎而真实,这与导演亲自参加过该组织的经历不无关系。


纪录式的语境让人仿佛真的进入了90年代,进入了ACT UP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有的看起来太过繁琐,有的地方甚至显得可有可无。


但这些真实发生在记忆里的事情,是导演舍不得删除的。



鱼叔特别喜欢导演在片中反复用到的一个场景——


夜店狂欢


每一次行动结束之后,成员们都会来到夜店。


在迷乱的灯光里,和恋人厮混在一起,彻夜狂欢。



生命短暂,好像连狂欢都必须那么用力,才叫值得。


闪烁的灯光中,尘埃慢慢升起,像是这一刻他们肆意挥洒的汗水,蒸腾而起。


但后来鱼叔惊觉,这些尘埃,多么像他们每时每刻不断渗出皮肤,不断消逝的生命。



在ACT UP里,就连成员的死,都需要被赋予政治意义。


短暂的默哀之后,他们高举着同伴的黑白照片,走过街头,用那么沉甸甸的死亡,换来一点点关注



肖恩的骨灰,被合理地分成二八开


二分留给母亲,八分成为同伴们冰冷的武器,洒在冰冷的政府晚宴上。


那一夜,收工之后,剩下的人又去夜店狂欢


尘埃飘散在空中,像极了肖恩早已飘散的骨灰。


它盘旋在空中,毫无意义的样子,却也已经用尽全力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奶牛引发的蝴蝶效应,每分每秒都抓人

哈哈哈哈又来一部神(经病)剧

9.5,连刷三遍都不嫌多

有人说,《黑镜》一整季干不过它一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