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2分国产片,没人看太可惜了

鱼叔 独立鱼电影 2020-11-20

昨日,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


新疆喀什地区一日新增137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年初疫情爆发时的恐惧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人们身上。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称,此次疫情与冬季来临、气温下降有一定关联。


不过,这一回我们似乎又多了一份底气。


毕竟在前一场拼死奋斗的战疫过程中,已经收获了无数的经验。


即便疫情再度来临,我们也能做足准备去迎击。


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今天,鱼叔就想以一部真实的纪录片,重新唤起我们共同的记忆——

 

《金银潭实拍80天》



影片自播出以来,好评不断。


在豆瓣上评分达到了9.2



可惜的是,目前观看过的人数刚刚破5k,实在太少了。


它理应值得更多的人看到。


纪录片聚焦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


在今年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个名字都是极其陌生的。


但经过这场疫情,如今人人皆知。


它被称为这场新冠疫情的暴风之眼,是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早、最多、最重的医院。



2019年12月29日,金银潭医院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


从此开始,这里就一直以超负荷的工作量运转。


前不久火爆全网的抗疫剧《在一起》中,第一个单元「生命的拐点」就是以这座医院的故事为原型改编的。



这部纪录片,正是由记者从今年2月亲身深入医院ICU红区,开始实地拍摄。


直到4月金银潭医院患者清零之后,总计80天的跟踪纪实。

 

在这80天里,有无力的现实,也有温情的故事。


更多的是让人内心波澜,翻腾的瞬间。



纪录片主要追踪了5位病患及其家庭,在感染之后的变迁。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患者家庭,是李超一家。


李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没有人知道他是何时被感染的,怎么被感染的。

 

就在他出现发烧症状后,他的父亲、母亲、奶奶陆续生病入院。


但因为病情不同,他和亲戚被分别送到金银潭、火神山、协和东西湖医院不同的地方治疗。


而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暂时送到了隔离点。

 

同在一座城市,却无法取得联系。

 

团圆,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艰难。


 

李超是个很坚强又乐观的人。

 

即使在住院时,也要为自己找点儿事做。


不仅能够分散注意力,还能为大家谋点福利。


 

但当一份份家人的病危通知书送到面前时,乐观如李超,也再也绷不住了。


尤其是当提起奶奶,这位铮铮铁汉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原来,李超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特意买了一个大点儿的房子,把奶奶接过来一起合住。


但人算不如天算。


这回疫情却因为自己,让奶奶陷入了病危。


他把家人患病,都归咎在了自己身上,感到十分自责。


「这次家里很多的病情,老人的病情,也都是因为我造成的吧。所以就对他们比较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够回来。」



不久,母亲、奶奶、父亲,相继离世。


而就在父亲去世的当天早晨,医生还说他的情况比较稳定。


生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月不到,他失去了三位亲人。 



同样地,记者敖慕麟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


在武汉封城的第一天,他接到了凤凰卫视前同事的邀请,加入了武汉疫情现场报道的行列。



而59岁的父亲,主动承担起了司机一职,要求与他共同前往。


不久,敖慕麟一家三口先后都有了发热症状。


而父亲更是住进了医院。



敖慕麟和母亲的身体渐渐得到了康复。


但父亲的病情却持续恶化,最终因抢救无效在金银潭医院去世。


灾难,总是来得那么让人措手不及,无能为力。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些死去的患者并非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价值。


在父亲去世后,敖慕麟尚在惊愕之中缓不过来。


而此时母亲却提出了一个想法,希望能将父亲的遗体捐献


她相信,这一定能够为病理的研究有所意义,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同时,连续失去三位亲人的李超,也同意了将自己的父亲遗体捐献

 

我们无法想象,这些亲属内心经历过怎样的纠结、痛苦,但这一定是个艰难的决定。


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一共有320位新冠肺炎患者离世。


其中,有18个家庭同意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他们对于这场抗疫之战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广大医生都能从中获得更多对新冠肺炎症状的认知和了解,以能够做出更好的防控措施和临床救治。


「对于还在医院守候、煎熬的病患,这是逝者留给他们最后的温暖。」



直到医院ICU重症患者清零之后,敖慕麟才有机会回到父亲生前所在的病房。


对着如今空荡荡的病床,做了一次最后的告别。


当晚,他在朋友圈写道: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他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逝者有价,生者更加不易。


金银潭医院不仅包裹着死亡的沉重,也总是透露着生的希望。


尤其是在ICU这里,每个病患与死神只有一线之隔。


王枫姣在住进金银潭医院之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


她活跃在抗疫一线,也是一位临产的妈妈。


在生下孩子不到24小时后,被确诊新冠肺炎。


随着病情迅速恶化,短短4天后她进入了ICU。



在ICU抢救时,她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但潜意识中,总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让她加油。


在这样的鼓励声中,王枫姣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回来。



这个声音,正是来自医生桑岭


他持续地跟病患喊话,让她撑住。


同时,还不断提及她刚出生的孩子,让她放心


桑岭坚信,母亲最挂念的一定是孩子。


所以要在手术过程中,用吼一吼的方式,让她听到。


要让她有安全感,也要有信心。


「因为我始终相信,ICU还是个有温度的医学的。」



彭博,是另一名从鬼门关救回来的患者。


从1月19日入院以来,他一共经历了4次致命的并发症。


最严重的时候,也采用了ECMO治疗。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


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它被称为此次新冠肺炎的终极治疗手段。


但这个治疗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感染、消化道出血、血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问题。


是对病患和医护人员的极大挑战。


金银潭医院在整个疫情期间,一共有24人因新冠肺炎使用了ECMO。


而最终成功抢救回来的,只有4人


彭博就是其中之一。



「一场惨胜,只捡了一条命。」

 

这是彭博对自己与新冠病毒的这场战争下的判词。

 

他醒来后,暴瘦了40斤。


但他还来不及庆祝,接下来就要面对不知多久的康复训练。



喝牛奶,拿手机,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变得如此艰难。


还有可能存在会伴随他一生的PTSD。


在ICU病房里的昏迷,让他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也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支撑他尽快康复出院的,是妻子怀里即将诞生的二宝。


为此,他逼着自己,加速恢复。


终于在出院后,满心欢喜地迎来了平安降临的孩子。


这个小家,也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



4月11日,金银潭医院ICU重症患者清零。


生者,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


他们依然会带着对逝者的怀念,努力活下去。




医院,是医者和患者共同的战壕。


医生,则是病人唯一的希望。


抗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尊敬。

郑霞,是浙江省第一位赴鄂支援的医护人员。

 

在封城的当天晚上,她逆行而上,抵达金银潭医院。

 

没有任何休息,第一时间就展开了工作。

 


肖军,是郑霞在金银潭医院接手的第一位病人。

 

她的病情不断恶化,不得不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此时,患者充满希冀的问到:

 

「10天,10天我插管能好吗?」

 

而郑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将问题含糊过去。



在与死神竞速中,医生要做许多选择。

 

但他们终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

 

谁都不知道,这个选择接下去之后,是好是坏,是生是死。

 

这种选择并非是一种权力的享受,而是一种煎熬。



在郑霞的心里,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够给肖军一个保证。

 

但可惜的是,她不能。


每一次ICU治疗,都是一次在所难免的冒险。


 

所幸,经过24小时紧张惊险的抢救,肖军的病情最终得到了控制。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郑霞真正的模样。

 

但就是那张藏在重重防护下的脸,在最困难的时刻,给了她最大的慰藉。


她默默地对这位医生叨咕了一句:


「谢谢。」



两个月后,肖军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

 

而此时,郑霞已经回归到原来的工作单位。

 

每天一个视频电话,是这对医患之间最大的牵挂。

 

郑霞依然操心着肖军的情况,事无巨细地问着病情。


还反复嘱咐仍在金银潭的医护人员对肖军多加照顾:

 

「能不能把她的管子接的长一点儿,这样她能够活动的空间也就大了一点儿。」

 


对医生的用心关怀和奋力抢救,肖军不会忘记。


她会在心底深处,永远地感激,感激不尽。



在这栋忙碌的医院里,你总能听见:


仪器的滴滴声,伴随着病人的呼吸起伏。


也总能看见:


匆匆走过的护士,抱着与自己体型并不相符的仪器。



而每一位医生,都揪紧了心。

 

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位患者。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冷静而乐观地看待每一次救治。


也更会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积极地去寻找一些好的办法,唤起病人生的希望。


如果没有这个纪录片,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

 

这些英雄们,值得我们铭记。

 

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年龄,或是从哪里来。

 

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抗疫英雄



正是靠着他们的努力奋战,才让我们挺过了一切曾经没有办法想象的难关。


才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得以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新冠疫情,是不幸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场疫情,大家如此清晰地感觉到了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



而正是这座从前并不出名的金银潭医院,首先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无数的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出发,带着物资,一起奔赴这里。


他们有选择去留的机会。


去,是不知生死的未来。


留,是至少还安全的现在。


他们婉拒亲人的挽留,朋友的「好言相劝」,一起奔赴去了那一个不知生死的地方,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

 

「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稳定的疫情防控手段。


没有人愿意再看到疫情期间的一场场悲剧,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


不过,即便是疫情出现反复。


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去再度取得胜利。


因为过去的一切,已经留给我们太多的经验和教训。


铭记历史,让我们更有勇气应对未来。


所以,别慌。


请保持警惕,并怀抱希望。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