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星也来蹭这个热度,要点脸吧

鱼叔 独立鱼电影 2020-11-19

最近,「打工人」梗火遍了全网。


五花八门的表情包、段子层出不穷。



双11过后,疯狂剁手的打工人又有了新名字——「丁工人」。



热词一旦爆红,各行各业都少不了跟风。


这不,不少明星团队都蹭起了打工人的热度。


一如既往划水划上热搜的杨超越,说自己是打零工的。



19岁喜提百万豪车的「京圈格格」关晓彤,号称不打工就吃不上香菜。



就连欠债十几亿不还,害无数真·打工人倾家荡产的「老赖之子」周震南,通稿也要强行蹭上打工人。



一边赚着天价片酬演出费,一边还卖惨自称打工人。


此情此景,让人只想甩出三个大字:


你也配?


原本用来营销的「娱乐圈知名打工人」「综艺打工人图鉴」词条下,很快就涌入了愤怒的网友们。



无独有偶,宝马最近也玩梗玩成了车祸现场。


起因是官博po出了一张酷炫的跑车照片,配文:


「我已经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


结果,当然也是一片骂声:


「油不都被你们榨干了么?」

「有些称呼只适合群体内互相开玩笑,你跟着凑什么热闹?」



在此奉劝各位明星、大牌:玩梗需谨慎,小心翻车。


话说回来,打工人梗,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


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关注?


今天,鱼叔就和大家聊聊它。



据考据,「打工人」一词早在2005年就已经出现在了百度贴吧中。


过了几年,偷电瓶车四次入狱的南宁窃·格瓦拉,成了「反打工人」的精神领袖。



打工,还是不打工,一度成为了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时不时被拎出来讨论一番。


但直到今年,才因为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主播而彻底走红。


他本身就是一个小镇青年,大专毕业后做了工厂保安,是个地地道道的打工人。


经常用一句打了鸡血般的「早安,打工人!」做小视频的结尾。



这种看似端正认真却又充满自我调侃,「又燃又丧」的风格,很快引起了大量网友的争相模仿。


各种鬼畜玩梗视频,点击量破千万,一度拿下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打工人梗的走红,是个偶然事件。


但它的爆红,却有着必然性。


我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属于工薪阶层,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3.5亿打工人


如果把打零工的人口也算在内,那可以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都是打工人。(数据来自2017《中国工薪阶层信贷发展报告》)


打工人,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


它触动了社会心理上非常敏感的部分,能够引起大多数网友的共鸣。



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民狂欢的玩笑话,但它的现实意义一点都不少。


打工人,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自嘲


在上个世纪的港片里,我们经常能见到类似的黑色幽默。


70年代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的喜剧片《半斤八两》,就唱响了一首打工人之歌:


奔波劳碌,收入微薄,还要被性情莫测的老板使劲压榨,到头来「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



受雇于人,低头做事,任劳任怨。


无论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不外如此。


写字楼白领、外卖骑手、流水线工人,无分高低贵贱,都能够认同打工人的身份。


从早年的热词「搬砖」「社畜」,到如今的「打工人」。


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情绪不一样了?


前两个,丧得很彻底。而「打工人」的丧之中,还有那么一点儿燃


认清了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看透了打工,但仍奋力工作。


这是平凡小人物的「英雄主义」。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别看打工人整天嬉笑怒骂自嘲,其实,背后多的是辛酸无奈。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批判、矛盾冲突的集合体。


正因如此,全世界的导演都爱拍打工人。


早在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先放映的不是《火车进站》,而是《工厂大门》



在还没有超级英雄的时代,世界上最早的「大IP」,是卓别林塑造的打工人——夏尔洛。


在《摩登时代》里,夏尔洛是一个普通流水线工人,工作内容就一个:拧螺丝。


他兢兢业业地干着枯燥至极的活儿,但资本家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于是,自动喂饭机被发明了出来。


为的是榨取那点所剩无几的午休时间,强迫工人们边吃饭边干活。



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高的工作强度。


终于把夏尔洛活活逼疯,成了一个看到螺丝就想拧的精神病。



后来由于误会,夏尔洛被捕入狱,但刑满释放时他却迟迟不愿离开。


因为监狱里起码还能睡觉,也不会饿肚子。


而回到工厂却要没日没夜地像机器一样劳动,微薄的收入连自己都喂不饱。


相比之下,监狱简直就是天堂



在本片诞生的30年代,美国流水线生产模式逐渐普及,全面进入到大机器大生产时代。


在资本家对效率、利润无止境的追求下,工人被当成牲畜一样强制劳动


榨干价值,毫无尊严,还时时要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危险。


然而,利益都流进了资本家的钱包,工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那张表情包:「只要我努力打工,老板就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九十年过去,这种现象消失了吗?


并没有,只是换了个形式。


夏尔洛被剥夺了「吃饭自由」。


而如今,某些大公司还想剥夺员工的「上厕所自由」。


厕所安装上电子计时器,更有甚者,干脆上锁。



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双休,如此基本的要求,不知不觉都变成了奢望。


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华为员工协议,公然要求员工自愿放弃年假以及所有法定假期。


明摆着压榨员工,还美其名曰「奋斗者协议」。



所谓大厂风光无限的背后,是多少打工人的辛酸泪。


但现实很残酷。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上,不做拼命三郎的下场就是被降级、被辞退、被裁掉。


打工人们说服了自己,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


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工作就是唯一的出路


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偷自行车的人》,故事背景就设定在二战结束后不久。


很多平民找不到工作糊口,生活极度贫困。


男主人公里奇也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好不容易被分配到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



因为工作需要,他砸锅卖铁赎回了从前当掉的自行车


没成想,上班第一天就被人偷走了。


警察不作为,让他自己解决。


当他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抓到小偷时,却被小偷的亲朋好友联合起来赶了出去。



没有自行车,他就会失去这份珍贵的工作。


最后,万般绝望的他,在看到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时忍不住动了歪心思。


模仿着那个小偷的样子,骑上车就跑。


却被当场捉住,当着儿子的面被围观群众掌掴羞辱。


一个绝望的打工人,丢了自行车,丢了工作,还尊严扫地,这样的故事太令人心碎。



里奇拼了命想要找回自行车,因为其他工人都有自行车,这成了工作的准入门槛。


就好比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班、刷题、考证……


就为了得到一个工作机会,甚至只是面试机会。


用一个现在很火的名词来说,叫「内卷」。


个体付出变多了,而实际收益没什么变化,整个就是在内耗。


一开始,也许只有一小撮人去考证,卷着卷着就变成了「虽然不一定用得上,但我也要考一个」。


最初开始加班的那个打工人,或许只是想让自己更受老板的青睐和赏识。


但卷着卷着就成了常态,996都算福报,距离007一步之遥


拒绝加班的员工反而成了异类,大家越来越累,待遇却并没有变得更好。



今年的各种热词,连在一起勾勒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困局:


「小镇做题家」们大学毕业,过上了996的打工生活,每年双11还要被变着法地割一波韭菜。


当代打工人,活生生是21世纪的夏尔洛。


早期黑白片里的夸张嘲讽,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



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打工人」何去何从?


相信不少人都冒出过大胆想法:


够了,我再也不要打工了。


偷电瓶车的窃·格瓦拉之所以走红,正是因为人们厌倦了打工,转而把不打工推崇成了一种反叛精神。


深圳就曾经有这样一群异类——三和大神」。


在主流社会眼中,他们不思进取,颓废到无药可救:


以日结临时工为生,干一天,休三天。


吃最便宜的快餐果腹,把日结工资全花在了游戏和赌博上,没钱了便露宿街头。



他们刚来到深圳时,也曾怀揣梦想。


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在这里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打醒了他们。


永远只能在最底层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看不到未来。


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弃,逃避到虚拟世界,过一天是一天。



看似无拘无束的三和大神,找到自由了吗?


并没有。


因为收入少、不稳定,他们的生活空间、日常活动都不得不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只剩两个字——苟活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们没法高高在上地评判,哪一种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


但就像王尔德所言:「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有些打工人,看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化成了诗歌。


纪录片《我的诗篇》当中,一位矿工写道:


又度过幽深而平淡的地心一日

马上可以痛饮阳光了


——老井《采煤工》



打工人,有越挫越勇的生之欲。


每一次打出这个词,都是在提醒自己: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而不是为了把生活变成工作。


当这个社会不再把996当福报,把内卷当常态的时候。


我们才能更有尊严地说出那句:


早安,打工人!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