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了整整一年,这国产硬核大片终于来了

马香玉 独立鱼电影 2021-02-20

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


也打乱不少电影的上映时间。


有一部,香玉从去年一直期待到现在。


等了足足一年,档期迟迟未定。


现在,它终于来了——


《紧急救援》



短短几年间,「林超贤」三个字已经自成一块金字招牌。


2016年,《湄公河行动》以黑马之姿弯道超车,斩获了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湄公河行动》


2018年,《红海行动》出乎意料地口碑炸裂,超越《唐探2》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


《红海行动》


这位在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环境中熏陶成长的导演,拍警匪题材的动作片,从不令人失望。


早年间,他就在嘉禾电影公司师从导演陈嘉上,担任过《逃学威龙》和《霹雳火》的副导演。


并凭借与陈嘉上联合执导的警匪片《野兽刑警》,获得了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野兽刑警》


之后独立导演的《证人》《破风》《激战》等电影,也都是充满暴力美学、令人热血沸腾的类型动作片。


与此同时,他还极其会调教演员。


力推张家辉斩获两个金像奖影帝(《证人》《激战》)和一个金马奖影帝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渣渣辉,一直都只在配角奖项里陪跑。


一定程度上说,是林超贤成就了今天的他。


《激战》

 

之后,随着香港电影市场日渐式微,许多香港导演纷纷北上。


当其他人普遍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处境时,林超贤却后来居上,独树一帜。


将自己生猛的影像风格与内地的主旋律题材相结合,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目前,他的几部导演作品在内地的累积总票房已经超过51亿



注意,是导演


目前全国上下,导演作品累积总票房能超过他的,屈指可数。


时隔两年多,林超贤携新作再次回归。


依然是熟悉的动作类型大片。


《湄公河行动》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红海行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


《紧急救援》同样取材自真实的救援事件。



它是第一部「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电影,聚焦中国救捞队的英雄事迹。


其实早在2015年,林超贤就已经有了拍摄这一题材的想法。


但由于当时华语电影从未有人涉猎这个领域,硬性技术条件与类型片市场尚未成熟,因此项目沉淀了五年。


如今想法终于能付诸现实。



在《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金牌制作班底的基础上,《紧急救援》的卡司进一步升级。


包括老搭档金牌监制梁凤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破风》《激战》)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鲍德熹(《卧虎藏龙》《如果·爱》《喋血双雄》《笑傲江湖》)


以及好莱坞美术指导马丁·莱恩(《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终结者2018》)



幕后班底实力强劲,演员卡司也依旧亮眼。


彭于晏饰演队长高谦


担任团队核心骨,掌控大局,在关键时刻做出抉择。



辛芷蕾饰演机长方宇凌


负责救援飞机的驾驶操控,有着极强的沉着理智与危机应变能力。



王彦霖饰演绞车手赵呈


需要深入灾难第一现场,以搏命的姿态施展救援。



当然,除他们之外的每一位配角队员,同样也是团队不可缺少的血肉。


只有齐心协力,互助协作,才能凝聚最大力量对抗天灾人祸。


在尽量不多剧透的前提下,香玉简单铺垫一下故事的主线。


整部电影主要由四场救援活动组成。


第一场,海上钻井平台倾覆。


随着火焰越烧越猛,油井开始向海面上大幅度倾斜。


尚未撤离的工人能否逃生,全看救援队如何展开营救。


 

第二场,峡谷山体滑坡。


一辆运油车眼看就要坠入湍急的河流,而司机却还被困车头。


由于地势险恶,救援队需要在峡谷中俯冲穿行。


不仅随时可能碰壁坠机,更要面临油罐爆炸的风险。

 

 

第三场,国际客机坠机。


因为机头破损开裂,海水大量灌入,飞机很快就将沉入海底。


上百名乘客命悬一线,救援队必须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第四场,巨型游轮海上爆炸。


在800度高温,仍在持续爆炸的火场中,队员们必须深入险境,找到被围困的多名船员。



一场比一场难度升级。


从极低温的水下,到极高温的火海,再到危险的峡谷半空,覆盖了海陆空各种不同的情形。


单拎任何一场救援戏,都足以展开成为一部单独的电影。


但林超贤表示,「这个题材我不会拍第二遍了,如果只有一两场救援戏,我觉得可能不够好看,所以最后决定做四场」。


果然硬汉风格。


既然做了,就要做足做满,做到极致。



林超贤也不爱玩那些花里胡哨的电脑特效,直接就来真的。


实景拍摄是基本操作。


拍水戏,是真正地深潜水下拍摄。


单说客机失事的那场戏。


林超贤用一架真飞机在海上搭建实景,让演员在水下40尺深的地方进行高难度表演。


镜头一开拍,海水直接涌进机舱。


演员随时会被汹涌的海水淹没,紧张和恐惧都是切切实实的。



拍火戏,也是真正地踏入高温火场。


有「魔鬼林」和「爆炸林」之称的林超贤,最喜欢拍的就是燃爆动作大场面。


演员可不是站在绿幕前摆摆造型就够了;



而是得亲临感受高温火焰,克服现场浓烈的硝烟,以及四面八方咆哮的爆炸声。



要在种种极限环境下保持冷静,把戏演好,把台词记清,演员必然需要大量的前期训练。


这就得说到林超贤「禽兽导演」这个外号了。


他是出了名地喜欢「虐人」。


拍《红海行动》时,他要求所有演员都要经历军事化的专业训练。


不仅真枪实弹上阵拍戏,还要深入演绎协同作战思维和技巧


从里到外把演员磨砺成真正的军人。



《紧急救援》也是如此。


每一个演员在开拍之前,都要通过林超贤定制的魔鬼训练。


不仅要根据技术顾问学习文化课,了解基础的救捞知识与安全防范意识


还要穿着每套重达15公斤,造价8-10万的专业救援服训练。


用绳索考验高空攀爬的力量,在充满冰块的水池里极限体能训练,在水下几十尺考验耳压平衡



据说,辛芷蕾练出了腹肌,王彦霖则练到耳膜破裂失聪两周


之所以进行这么高强度的训练,是为了让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反应,能尽可能地接近真正的救捞队员。


只有角色真了,观众才能信。


「当你训练的程度是五级,拍摄的时候是五级以下的程度,就能够自如地展现」。



一般演员和林超贤合作过一次都会叫苦不迭,但老搭档彭于晏,已经是第四次合作了。


当然每一次都会被虐到极致。


为了演绎《激战》中的拳击手,彭于晏节食长达三个月,学会泰拳、巴西柔术、锁技等技能,体脂降到逆天的3%。


《激战》


为了演绎《破风》中的自行车选手,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几乎把全香港的山都骑遍了,还考下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破风》


为了演绎《湄公河行动》的缉毒卧底,他接受严格的枪械训练,学习与缉毒犬相处,苦练泰文和缅甸语。


《湄公河行动》 


他是拍一部戏,习得一项技能。


并因此培养出了严格的自律与自我管理。


经验多了,《紧急救援》对他而言反倒显得轻松。


已经有潜水证的彭于晏又进行了两个月的水下训练,不用替身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救捞队长,此次彭于晏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


一名年轻的单亲爸爸。


由于妻子早逝,他需要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


有了儿子这个软肋,在每一次生死存亡的关头,他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


但这份恐惧也恰恰是他最强大的力量。


不准失败,必须成功。



在一贯高密度的动作轰炸之外,林超贤此次挪出了更多笔墨去铺展开救援队长的亲情与生活。


为什么这么处理?


「我想让大家知道,他们也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背负了自己的责任」。


英雄不是因为无畏无敌而伟大;


而恰恰是他们也会恐惧和受伤,但仍义无反顾地前进。


现实中的救援队,没有主角光环,不能上天入地,更不能保证每一次行动都能安然脱险。


他们不过是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也会恐惧和彷徨,会身负重伤,甚至牺牲生命。


却仍义无反顾地选择在刀刃上行走,从死神手里争取生的希望。


生死一线,他们宁可把把氧气瓶推给对方,想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


是什么支撑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


大概就是心底那股无坚不摧的信念感。


「每当救到一个人,所有的疲惫感和辛苦都消失了」。



对于无数幸存者而言,救捞员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许多真实影像中,记录了人们得知自己安全后的第一反应。


有人与救捞员激烈地相拥,庆祝自己终于可以平安地回家了。



有人在意识不清晰的半昏迷状态,还对救捞员不停地道谢。



还有人激动到痛哭流涕,那是一种体验过劫后余生的人才懂得的感觉。



中国救捞队,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


承担着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等多项使命。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7年,广东省湛江市遭暴雨袭击,中国救捞在恶劣天气中连续3次起飞,为灾区空投900公斤赈灾物资。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救捞第一时间派出四架直升机实施救援,在15天内执行救援任务36起,运送救灾物资13.9吨。


自1951年8月24日成立以来,中国救捞共救助遇险人员81607人,救助遇险船舶5375艘,打捞沉船1825艘...


人民日报发文称他们为14亿中国人的海上守护神」


他们用性命护我们周全,我们却对他们知之甚少。


《紧急救援》的诞生,就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这样一群奋不顾身的无名英雄。



当海难发生的时候, 很少有人能够自救。


幸好,能有这样一支队伍,甘愿为我们赴汤蹈火、劈波斩浪。


但是永远要记住,这份安全感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是有人愿意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换取我们活下来的可能。


尤其是2020年,让人更有感触。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平凡的人,挺身而出。


有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有前赴后继的志愿者,还有运送救命物资的外卖员…


他们原本都是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但就是危难时刻,成了英雄。


愿这不平凡的一年,不再有意外。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