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禁书拍的票房冠军,就是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2021-03-04

国内一个论调传了好多年: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往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情况在近些年明显趋向于缓和。



截止到2019年,我国男女比例已经来到了104.5:100。


与联合国制定的人口正常出生比例标准,103~107相当接近。


与我国相反的是,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女性数量远远要高于男性。


其中,拉脱维亚这个东欧小国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女性数量比男性多达8%,比例居世界第一。


也因此,拉脱维亚在国内也被很多无良媒体进行各种离谱的宣传。


说它是一个美女众多的「女儿国」。



真正的情况并非如此。


今天,鱼叔就来介绍一部非常好看的拉脱维亚电影。


通过它,或许我们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灵魂暴风雪》

Blizzard of Souls



这是一部拍摄于2019年的一战片。


去年,同样是一战题材的《1917》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好评,也唤起了大家对于一战的好奇。


《1917》


相比于《1917》,这部由东欧小国出品的《灵魂暴风雪》或许没有什么关注度。


但它同样制作精良,场面宏大。


电影改编自前苏联时代的禁书《灵魂暴风雪》


在国内上映后,成为拉脱维亚独立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


而且,还被选送到奥斯卡参与今年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


置身于世界舞台,也发光发热。


去年就曾在上海电影节进行过展映,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部电影,鱼叔在这里先为大家介绍一点背景。


拉脱维亚,地处东欧,临近波罗的海。



与爱沙尼亚、立陶宛一起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10世纪建立封建公国,之后就一直处于被周围强国侵略、占领的局面之中。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拉脱维亚才恢复独立直到今天。


实际上,这不是它第一次独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到1940年,就有过一次短暂的独立时期。


《灵魂暴风雪》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段独立建国时期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16岁的拉脱维亚青年——阿图尔



他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家庭美满幸福,还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友。



但战争的阴影可不管你这些。


帝国主义间利益争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么爆发了。


此时,拉脱维亚作为沙俄的一部分,成为了战争的桥头堡。


要直接面对德国的入侵。


这天,阿图尔和哥哥一起回家时发现了一匹被炮弹炸死的马。



这般光景,似乎预示着接下来要发生一场悲剧。


果不其然,德军突然扫荡而来。


阿图尔的母亲迅速地让他藏身于床底,只身出门。


由于在谷仓中发现了几名逃兵,德军毫不留情便射杀了她。



阿图尔,亲眼目睹了一切。


陷入无尽悲伤中的他和父亲、哥哥一起安葬了母亲。


但特殊年代,只是悲伤又有何用?


父子三人收拾好行囊,烧掉了一切不能带走的物品,踏上参军的路途。


因为迫于前线的压力,一向实行高压统治的沙俄第一次同意了拉脱维亚人组建自己的兵团。


于是,拉脱维亚步枪营成立了。



上阵父子兵,这给予了三人并肩杀敌的机会。


由于阿图尔的父亲是退伍军官,所以马上就得到了军团长官的器重。


负责起了军团的士兵训练。



而另一边,阿图尔虽然因为父亲的关系也勉强入伍。


但他对于军队,对于军旅生活,对于战争,都没有充分的认知。


一种接触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包围了他。


甚至在训练的时候仍是一幅笑嘻嘻的样子。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毕竟,阿图尔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大男孩。


注定只有在残酷的实战中,才会迎来真正的蜕变。


训练没几日,这支临时组建的军团就被拉上了战场。


看过《1917》或了解一战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堑壕战在一战中占的分量极大。


《1917》


而在《灵魂暴风雪》中,第一幕的战争就是一场精彩的堑壕战。


伴随着增加真实感的手持摄影,观众跟着主角一起跃入了拥挤的堑壕之中。



在这里,远程射击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


唯有装上刺刀,贴身肉搏,上演盘肠大战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望着周围厮杀的双方,看懵了的阿图尔手足无措。


慌乱之中,他对上了一名看上去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德军士兵。


四目相对中,两人都迟迟不敢出手。


但生死存亡之际,哪还能思考那么多。


回过神的阿图尔果断刺向了对方……



经历了这些,阿图尔已然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了。


之后,他在军营中度过了自己17岁的生日。


又和青梅竹马分道扬镳。


在战场上受重伤,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中和照顾自己的姑娘互生情愫。



重返战场的他,不久目睹了父亲的死亡。


战争,爱情与死亡。


短短一年时间内,这个不谙世事的男孩经历了太多。


也使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总能看到他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将德军打得连连溃败。


而此时,时局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十月革命爆发,原本的沙俄已经被布尔什维克党取而代之。



但实际情况却错综复杂,保皇党,旧军官,地主,资产阶级,共产主义者……


各方势力混成一团,打成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


阿图尔所在的步枪营作为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何去何从,是个大问题。


最终,在长官的决定下,他成为了一名苏俄红军士兵。


只是,这难道就是最终的出路吗?


不过是换一个指挥自己的领导罢了。



况且,苏俄在成立初期更是铁腕的代表。


拉脱维亚人稍有反抗或是不从,便就地处决。


更狠的是,处决人就是自己人。


阿图尔,就「幸运」地被选为了行刑者。



由于不忍心开枪打死同胞,他被关押了起来。


好在长官良心未泯,于黑夜之中偷偷放跑了他。


逃过一劫的阿图尔选择了隐姓埋名,和心爱的姑娘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田园时光。



随着一战结束,拉脱维亚也宣布独立。


可好景不长,德国人又卷土重来(一战不同于二战,结束后仍有局部战争)。


阿图尔面临了一个抉择:


要放弃现在的安定再次投入战斗之中吗?


在亲手烧掉德国和苏俄的征兵宣传海报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拿着心爱的步枪,又一次成为了军人。


只是这一次,他加入的是完全由拉脱维亚人自己掌握,真正为拉脱维亚而战的部队。


此时,已经经历了连年战争洗礼的拉脱维亚,哪还能凑出足够多经验丰富的老兵?


部队中大部分都是些连枪都拿不稳的新兵蛋子。


战斗开始,一个个只会躲在掩体后面瑟瑟发抖。



面对此情此景,阿图尔站了出来。



「瞄准,开枪,装弹!」


他一遍遍重复着,指导整个部队的作战节奏。


一个指挥的出现是多么重要。


化零为整的部队瞬间爆发出了极高的战斗力,赢下了这场战役。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阿图尔成为了战斗英雄。



《灵魂暴风雪》绝非是一部完美之作。


但是,它还是很好地展现了一位男孩在战争年代的残酷成长史。


透过阿图尔,反映的则是拉脱维亚整个国家的辛酸血泪史。


同时,片中还拥有着很多的「佳句」与「佳章」。


比如有一幕,德军释放了大量毒气攻击拉脱维亚士兵。


随着毒气的扩散,无数人倒了下去。



阿图尔和哥哥虽然戴上了防毒面具,但两人却焦急于父亲的安危。


当兄弟俩一转头,却发现父亲正在远处用打湿了的毛巾安抚、救助一匹战马。



毒气缭绕中的一人一马,一种充满着诗意的现实主义宛若天成。


这样的神来之笔为电影带来了一丝唯美,也带来了一份温柔。


而其反衬的,正是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影片后半段,主角所在部队和德军在雪中的大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夜色之中,穿着白色外套的士兵完美地与大雪融为一体。


不时的,又有冲天火光出现。


银幕上,冷色调和暖色调交相辉映,互相争夺着主导地位。


战争的白热化,竟能通过影调的变化来呈现,着实精彩。



同时,作为一部拉脱维亚的主旋律电影,本片也没有选择去过分歌颂战争的胜利。


正如前文提到的阿图尔杀死年轻德国士兵的情节。


即使他只是为了生存,即使他成为了战斗英雄,这也将注定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噩梦。



在片中的最后一场战斗中。


不知不觉,暴风雪再次降临。


霎那之间,尸横遍野。


只剩阿图尔一人在雪地上匍匐前进。



他自顾自的低语:


「致我们的兄弟和父亲,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死。」



暴风雪中仅存的灵魂,孤独而脆弱,悲哀且痛苦。


这或许正是片名的由来。


也成为了本文开头问题的答案。


拉脱维亚男女比例的失衡,其实只出现在老一代人身上,新生代则完全正常。


那是,历史残留下的阵痛。


夹在德国和俄国两大强国之间,历经了一战与二战的摧残。


拉脱维亚那个年代的青壮年男子损失极大,最终才导致了战后出现这种局面。


鲜活的生命沦为了冰冷的数据注脚。


战争,永远是那最为无情的吃人机器。


对于拉脱维亚,如此。


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皆如此。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