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书香中港】从历代变革得失中看“制度”与“人事”

2017-04-25 中国港湾

新闻资讯

NEWS

书香中港


从历代变革得失中看“制度”与“人事”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变革》一书成于1952年,系钱穆先生讲稿编纂而成,全书就5篇,薄薄的一本,写得很简练,信息量巨大。我们都明白,文章内容写长容易,写短却很难,用很简洁的话清晰明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难,比如文中第一篇作者仅用 “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 一句话,就很清晰地交代了秦汉的关系,足见钱先生功底之深厚。


文字只是思想表达的一种外在形式,思想才是根本。那么,该书中心思想在哪?作者开篇就说得很明白——“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讲:一是‘人事’,一是‘制度’;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可见,“制度”和“人事”是根本,两者交互影响,不可单一而论。单一的对某一项或者某几项制度进行变革,而在人事上没有大的变动,最终都没能成功。宋有王安石,明有张居正,清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原因?钱先生进一步说了:“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综合而言,在人事与制度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制度之间还需要相互搭接,整体配套,才能不断推进、臻于成熟、达到效果。


这里想重点写一写唐代的整体制度与人事,为什么要写唐代而不是其它的朝代,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我们常常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个复兴程度比拟的可能是盛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富民安、万国来朝。唐代是怎么做到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首先在政治制度上,唐代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当时所称的三省:一中书省,负责发布政府一切最高命令;二门下省,负责复核、审查中书省的命令,有驳还权;三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当然,如果仅仅就是这三省来组建帝国最高的中枢,也存在问题,尤其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如果达不成一致意见怎么办?跟现在很多所谓的民主政府似的,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效率太低,为了减少这一弊端,唐制便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举行联席会议制,亦称“政事堂”,重大决策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最大的行政机构,毕竟是干活的,所以分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工作职责跟字面意思一致,此六部制,自唐代以至今变化不大,现代政府和企业中部门设置上,名称上虽千差万别,但究其根本,源于此六部,可见唐人用词之精妙,仅六字概括所以。


其次,在人事制度上,唐代一项伟大的成就则是“科举制”。所谓“科举”,是指礼部通过公开考试,考试合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再经过吏部的考试,合格后再进行分发任用,礼部考才学、吏部考干练,因礼部考试中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科举制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对后世影响深远、之所以历经千年不衰的关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选人用人的客观标准。“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也一定坏。”科举制的客观标准是才学和干练,而不是其它的出生、门第、姻亲等等,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才学和干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企业的选人用人上,该怎么去定义才学和干练,该从哪些角度去考察才学和干练,这是我们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


此外,唐代还设立了独立的“御史台”,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并脱离相权而独立,这又是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在经济上,结束了过往的田租、力役、土贡等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田赋制单一税收制;在军事上,结束了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自由兵役制。这一系列列的配套制度,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民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宋、明、清三朝在整体“制度”上没有太多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因循承袭。“人事”上则进一步强化了“皇权”,自宋开始,相权逐步衰落,明洪武年间废除宰相后,明清两朝再未曾设过。在“科举”上则推出了“八股文”考试,八股文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读书人太多,又实在找不出录取标准的情况下,演进出来的一项固定考试格式,跟我们现在吐槽的高考一般,都是客观标准,只是八股文这个标准选取的实在是有所偏弊,所以后世诟病极多。这进一步可以说明选人的标准于国于企而言是多么重要。


如何达到“人事”与“制度”的协同并进,我们已经探索了几千年、变革了无数次,虽然没有找到标准答案,但却提供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例证,等着我们去研究和挖掘。现阶段,公司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做到“制度”与“实施”的衔接、找准“选人”与“用人”的标准,实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做好“总部”与“境外”的分工,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奋勇争先,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沿革中找影子,从现实的实践中找答案。


(人力资源部  乐业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