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周末,“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出版座谈会暨艺术史翻译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18-01-19 文末有福利 何香凝美术馆


由商务印书馆与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出版座谈会暨艺术史翻译研讨会将于2018年1月20日至21日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举行。


文明的火种,概言之,核心乃是科学和艺术。科学是数学、逻辑的世界,艺术则是图像、文字的世界。一个文明之学术,反映其势力强盛者在科学技术,反映其学术强盛者在艺术研究,鉴赏趣味与研究趣味的融合,最典型的则是艺术史的探索。上世纪初滕固等中国艺术史学的开拓者就已开始将西方艺术史译介到中国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叶,范景中和一大批青年学者开始系统翻译西方艺术史学的学术工程。它已对中国艺术史学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饶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艺术史名著译丛”可谓这一学术工程的延续和发展。


该丛书由著名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担任主编,是一套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史学的丛书,精选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弗里德伦德尔、扎克斯尔、温德、库尔茨等世界一流艺术史家的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的经典论著约50种,并由资深艺术史研究者和中青年译者共同精心翻译完成,力图全景式呈现现代西方艺术史学一个多世纪来的面貌和形态,为国内西方艺术史学研究提供全面详尽的资料、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艺术史学薪火相传的学术历程。

1月20日下午将举行新书出版座谈会。商务印书馆和何香凝美术馆领导将分别致辞;主编范景中将介绍丛书出版进程及新书出版情况;6位译者将介绍自己的新书内容,分享翻译心得。此次与大家见面的6本新书为:《艺术批评史》《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瓦尔堡思想传记》《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与《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其中廖内洛·文杜里著,邵宏译《艺术批评史》为英语世界第一部艺术批评史,全面回顾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艺术批评;伊恩·海伍德著,殷凌云、毕夏译《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是国内目前第一部关于艺术造假历史的汉译专著;贡布里希著,李本正译《瓦尔堡思想传记》则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瓦尔堡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1月21日上午的艺术史翻译研讨会中,邵宏主讲“艺术史翻译中的常见问题”,沈语冰主讲“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翻译的经验与心得”,陈平主讲“艺术史翻译对学科研究的意义”,三位资深艺术史学者将结合自身的翻译经验与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交流。



新书推介(共六本)


《艺术批评史》

[意]廖内洛·文杜里 著 邵宏 译

定价:72.00元


内容简介:本书为英语世界第一部艺术批评史,旨在为读者提供通过对艺术批评的历史体验而理解艺术的坚实基础。


全书共14章,分别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批评、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末意大利的艺术批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批评,以及在意大利和法国占主导的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批评;讨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和浪漫主义艺术批评的起源;考察了19世纪初德国理想主义哲学如何试图创造一种综合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详述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和意大利的文献学家、考古学家和鉴赏家如何影响艺术批评,以及19世纪中叶法国兴起的关于现代绘画的卓越批评;探讨了19世纪下半叶几位德国批评家如何试图理想主义或实证主义美学之外给自己提供一个判断准则,以创造有关纯粹可视性的理论;最后讨论了现代艺术的起源及其后续影响。


本书不仅全面回顾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艺术批评史,同时还为专业艺术史家、批评家乃至普通艺术爱好者提供了理解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思想的有效方式。


作者简介: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1885—1961),1919年任都灵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31年移居巴黎,1940年移居纽约并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访问教授,其间在墨西哥大学任教一年,1945年回意大利并任罗马大学艺术史系主任。作为国际性学者其先后用意大利文和英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早期艺术家的趣味》《艺术批评史》《当代艺术批评》《意大利绘画》及《朝向现代艺术的四个阶段》。


译者简介:邵宏,江苏南京人。暨南大学文艺美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主要译著有拉尔夫·迈耶《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克里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与鉴赏》、阿洛伊斯·李格尔《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意]奥托·帕希特 著 薛墨 译

定价:42.00元


内容简介:本书为西方重要艺术史学流派“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学者、著名艺术史家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作者简介:奥托·帕赫特(Otto Pächt,1902—1988),新维亚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物,曾在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教授艺术史。他在中世纪彩绘写本研究,对15世纪荷兰、法国、德国绘画与雕塑研究都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为牛津大学的博德林图书馆和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彩绘写本所编撰的目录,是中世纪书籍插图研究的奠基之作。


译者简介:薛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从事美术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编著有《美术鉴赏》《美术博物馆学导论》《西方美术理论》《西方美术文献选》等。


《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

[意]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云 毕夏 译 郑涛 校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堪称关于艺术造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艺术界和文学界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同时也经历了瞒天过海、层出不穷的伪作与赝品的横行。本书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赝品与文学伪著,分析伪造的动机,追溯伪造的历史,阐述伪造的政治,展现大众对伪造的态度,深入探讨伪作对于艺术家与艺术品的意义所在。


本书简约精炼,论证翔实可靠,从文学、艺术、历史等角度向读者展现了关于造假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伦敦罗汉普顿大学教授伊恩·海伍德在艺术赝品与文学伪著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本书既是对伪造真相的探寻,同时,对当代艺术界的造假与赝品鉴别活动也具有前车之鉴和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伊恩·海伍德(IanHaywood,1958—),英国文学教授,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现为伦敦罗汉普顿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浪漫主义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英国浪漫主义研究协会副主席。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英国文学、18和19世纪的视觉文化以及激进政治,在艺术赝品、文学伪著以及暴力文学等方面颇有建树,著作等身。曾被授予2012—2013年度利弗休姆研究奖学金。


译者简介:殷凌云,山东威海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毕夏,山东威海人,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专业硕士。


《瓦尔堡思想传记》

[英]E.H.贡布里希 著 李本正 译

定价:115.00元


内容简介:阿比·瓦尔堡是20 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一部绝佳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教授(Professor 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出生于维也纳,1936年成为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职员,1959年起担任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拥有英国和美国的多个客座教授职位,是多个学院与学术学会的成员,曾荣获多枚勋章与荣誉学位。他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所做的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一致认可,1975年荣获伊拉斯谟奖,1977年荣获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1985年荣获巴尔赞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偏爱原始性》等,重要文集有《木马沉思录》《规范与形式》《象征的图像》《阿佩莱斯的遗产》《理想与偶像》《图像与眼睛》《敬献集》和《图像的用途》等。


译者简介:李本正,《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编审。曾参与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里克特的《希腊艺术手册》,卡尔·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走向知识的进化论》《开放的宇宙》,范景中主编的《美术史的形状I: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以及卡罗琳·冯·艾克、爱德华·温斯特编的《视觉的探讨》等多部名家名著。


《历史及其图像》

[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著 孔令伟 译 杨思梁 曹意强 校

定价:172.00元

 

内容简介:《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Haskell,1928—2000),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生前历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哈斯克尔被誉为20世纪最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史家,他对艺术史的研究不但彻底改变了英语国家传统的艺术史面貌,而且丰富了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史探索。其主要经典著作有《赞助人与画家》《艺术中的再发现》《趣味与古物》《过去与现在》和《历史及其图像》等。


译者简介: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艺术史学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对“观念与图像的不对称性”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与关注。著有《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编著有《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选编》《艺术哲学与史学理论》等,曾在《新美术》《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美] 小塞缪尔·Y. 埃杰顿 著

杨贤宗 张茜 译

 

内容简介: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认为,早在莱奥纳尔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师”塔科拉和马丁尼已构想出一种描述性几何图语言,而文艺复兴重现自然的艺术方法则有助于发展伽利略、哈维以及笛卡尔的科学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视和明暗法描绘图像的伽利略才会即刻判断出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光暗领域为山峰和陨石坑。他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相信会受到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小塞缪尔·Y. 埃杰顿(Samuel Y. Edgerton,Jr.,1926—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执教于波士顿大学多年,现为威廉姆斯学院美术史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尤其专注于美术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图画与惩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与刑事诉讼》《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的重新发现》等。


译者简介:杨贤宗,1969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博士,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学者文艺复兴研究三论》《建筑与象征》《西方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前沿》,译作有《画家生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等。张茜,1989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湖北美术馆,三级美术师。曾在《世界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和《美术文献》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特别福利

在文末留言获点赞最多的6位粉丝,可获赠最新出版的艺术史名著丛书一本!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商务印书馆天猫旗舰店、官方微店

均有销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