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没有实现的愿望

2017-04-17 杨洁 华文好书

导读

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于4月15日逝世,享年88岁。杨洁曾在回忆录里写下了自己生前的遗憾。

文/ 杨洁


父亲、母亲与半岁时的杨洁

《西游记》“补遗”的工作完成后,我就又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我热爱电视剧,长期以来,我和王崇秋都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剧组的创作气氛中和紧张的工作节奏里。现在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真是无法适应。我虽然已经年届七十,但还是觉得精力充沛,我多么希望能够再得到拍摄电视剧的机会,能够发挥我的“余热”,满足我创作的渴望啊!


我曾经想把《屈原》改编成电视剧,但它实在是太曲高和寡了!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他,还会对他感兴趣。如果为它筹资,只怕又会遭遇为《司马迁》筹资同样的命运,我没有时间为它奔波了;就是奔波了,结果如何,也很难说。所以我只好老实地知难而退了。


我曾经想请中央台考虑这个选题,但刚刚拍完的《西游记》续集就是中央台投的钱,再去张口,怕不大好办了。再说,我现在是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人,不该再去找中央台了。


可是,电视剧制作中心这条路是绝对走不通的。我是在拍摄前《西游记》时,被连锅端到刚刚成立的电视剧中心来的。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满心高兴,以为今后可以名正言顺地拍摄电视剧了。谁知《西游记》刚刚拍完,“中心”的人便来通知我离休的事。从此,我虽然身处电视剧制作中心,却已经是一个多余的人,再没有拍戏的可能!事实上,我在以后的二十年里,不但没有得到过电视剧制作中心任何一次拍戏的任务,甚至还两次被某些人搞黄了为《司马迁》赞助的机会。如果奢望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领导能垂青于我,给我拍摄电视剧的机会,那是幻想!


社会上来找我拍戏的人倒不少,但都是些我看不中的本子,不是神怪得没边的,就是戏说胡闹的。有的剧本初稿还看得过去,但却没有资金。


这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电视剧,多是以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事件和广为人知的古代传说。但它们实在令人难以恭维,拍摄得非常不讲究,情节胡编乱造,表演矫揉造作,一些穿着古代服装的现代人,讲着半古半今的语言打情骂俏。更令我瞠目的是,许多外国人的礼节也居然拿来为其所用。古代的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含蓄的、有节制的,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拥抱、抚摸?那时,即便是夫妻,也不能当众这样做!我看不惯,也不愿看。这样的潮流,我是赶不上的。


我只有继续寻觅我所喜爱的题材,看是否还能找到如《西施》那样我喜欢的题材又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故事和人物,可供改编成电视剧。等到有了剧本再寻觅资金。


我偏爱历史剧,因为历史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事件和人物,而且历史总在不断地重演,过去发生的许多事件,常常对今人会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一天,我去逛颐和园,发现了一本《明朝十六帝》。读过之后,发现明朝的历史有非常多的故事,它们惊心动魄、曲折离奇、刀光剑影、波诡云谲……那个时代发生的事件比戏剧还要丰富多彩,令人咋舌!


我拍过《朱元璋》,那里面描写朱元璋罗织罪名,几乎杀光自己的功臣良将,杀得连他的儿子朱标都看不过去了,劝说父亲手下留情。但朱元璋告诉他:“这是为了你:为你事先剔除荆条上的刺,将来才不致有人对你构成威胁,你才能够稳坐天下。”朱元璋怕儿子们夺权,把他们都赶得远远的去当藩王。但朱标没有熬到当皇帝就死了,垂垂老矣的朱元璋又把自己钟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帝。他的做法引起了儿子们的不满,尤其是老四——朱棣。朱允炆上台后,怕叔叔们来夺位,就采取了削藩的办法,来限制叔叔们的权利。这惹恼了朱棣,他借口“清君侧”发兵来讨伐侄子。可怜的朱允炆身边连个帮他抵挡的人都没有!因为以前那些能征善战的能员猛将已经被他爷爷杀光了,他只好杀掉全家,只身逃出宫禁。有人说他被烧死了,有人说他化装逃走了。进了北京的朱棣放心不下,毕竟自己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担心哪天侄子卷土重来。他如芒在背,到处寻找侄子的踪迹,必欲杀之而后快。这样的叔侄关系令人不寒而栗!


明朝类似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假如能够有人投钱,我真想拍出《十六帝》的长篇连续剧,那该多么精彩!但是,这种可能性太小了,不是我的力量所能企及的,我只能量力而为。


我看中了其中两个故事。一个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景帝)朱祁钰的故事,我取名为《双龙斗》或《龙争虎斗》。


他们本是小哥俩,原本亲密无间。哥哥是长子,继承帝位理所当然。但他却不务正业,不问国事,整天跟着太监王振玩,后来玩大发了——居然上战场打仗去了。但他根本没有打仗的本事,只能让王振牵着鼻子走,结果当了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皇帝被捉了!”京城里慌了神。太后听了众臣僚的建议,马上把正代替哥哥处理国政的弟弟立成了正式皇帝,把还困在敌手的哥哥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弟弟本来就不满哥哥纵容太监的毛病,他登基后一改陋习,大大削减太监的权利,广纳大臣谏言,并重用忠臣于谦,保住了北京。明朝有了一派新气象,大臣们都扬眉吐气。应该说弟弟的确干得不错。


捉住哥哥的敌酋也先见大明朝已经另立了皇帝,本想用作敲诈工具的哥哥也已起不了作用,于是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哥哥归还大明。但是弟弟这时却犹豫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位置坐得上了瘾,他舍不得离开,哥哥回来,这皇位怎么办?弟弟犹豫了许久,虽然也先一再提出要求归还哥哥,他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哥哥身在敌营,日夜盼望回家,甚至提出,哪怕把帝位让给弟弟也行。弟弟在诸大臣,尤其是于谦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才接回了哥哥。如今的哥哥成了个没有权力的“太上皇”,弟弟把他幽禁在南宫,不让出门,不让见人,连饭都是让人送去,而且量少,不够吃,嫂子只得亲自做针线活计来贴补。


弟弟为了永远保住自己的皇位,彻底消除哥哥翻身的希望,就废掉了侄子已有的太子地位,把自己的独生儿子立为太子。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很快就死了。弟弟想要再生个儿子来当太子。但是天不保佑,偏偏生不出来,自己的身体却因此每况愈下,得了重病。那些被弟弟贬黜的太监和少数臣僚本来就对弟弟咬牙切齿,见时机合适,就造起反来,半夜里闯入禁宫,夺出了哥哥。哥哥在惊惧得不知所以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被拥上了皇位,当上了皇帝。病入膏肓的弟弟则如同哥哥当初一样,被这些太监囚禁到了“西宫”。这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哥哥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大张旗鼓地取消弟弟的所有建树,重新恢复自己的一套,重用太监,打击大臣,甚至杀掉立了大功的忠臣于谦,连太后都责备他错杀了忠臣。弟弟此时则病死在被囚禁的地方……


这是多么撼人心魄的故事!这不是故事,是真事!尽管是亲兄弟,但在权势地位面前就变得忠奸莫辨、六亲不认,连亲生骨肉都加以残杀!还有比这更能说明问题的吗?还有比这更能警醒世人的吗?这个题材拍出来,我觉得相当有意义。

《杨洁自述 : 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杨洁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年1月

还有一个题材,我命名为《惊世之恋》。


接着上面说。哥哥的儿子——太子,小小年纪在这宫廷政变中,一度被剥夺了太子地位,又因父母的遭际变迁,变得胆小懦弱。患难中唯一依靠的是大他十九岁的宫女——万贞儿。从此,他爱上了这位宫女。皇太后坚决反对,但他坚决不改。不论立了皇后,封了妃子,都不影响他对万贞儿的感情。终于在皇帝的坚持下,万贞儿当上了贵妃。而且她的实际地位远远高于皇后。


万贞儿地位的巨大变化,使她的性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她对自己的地位由不安到想当然,由受宠若惊到安之若素,进而想当皇后。但太后看不上她:“一个宫女怎么能当皇后!”于是她想“母以子贵”,将来当皇太后。她还真生了一个儿子,已经被封为了“太子”!但这孩子很快就死了。她仍不死心。为达目的,施行了种种手段,拉拢太监,收买宫女,逼迫宫中所有怀孕的妃子堕胎,使得皇帝一直没有儿子。她的残暴作为引起一些太监和宫女的不满。在她们的帮助下,一个皇子悄悄地出生了,而且被秘密地养大。她和皇帝却被蒙在鼓里。直到孩子七岁了,皇帝才知道儿子的存在。为了保住这个宝贝,皇太后亲自抚养。万贞儿咬碎牙关也无计可施。她郁郁而终,皇帝不但不怨恨她,还为她的死亡悲恸欲绝,不久也随之而去……


这真算得是一桩惊世骇俗的奇缘了!身为皇帝,想要什么美人不能得到,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一个宫女?据史书记载,她五大三粗,并不漂亮。虽然皇上也不断和别的女人有来往,但对万贞儿却始终如一。万贞儿本是个善良忠厚的少女,叫她伺候太子,她就尽心尽力。即使在太子被废、身处危难时,她也没有离开这个孩子。但是她的野心也越发膨胀,当了妃子想当皇后,当不上皇后想当皇太后……为达目的,即使杀人也在所不惜。


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变为杀人凶手!又是因为对权利、地位的渴望和无止境的追求!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例,特殊在于两个人地位的悬殊,年龄的差距;但又不特殊,这是在于对权势的渴望和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直到人性的丧失。许多人的悲剧都发源于此!


我写出了详细梗概,十分想把这两个戏拍出来,甚至已经与编剧商讨过故事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但寻找资金是我的弱项。我在社交方面不善于搞关系,既不敢吹牛许愿,又不愿开口求人。我为它们奋斗过,虽然不像为《司马迁》那样痴迷,也算尽力了。但没有任何结果。


1991 年初,我从美国探亲归来,有一位姓刘的女同志找到我。她带来一个消息——潭柘寺的住持圆明法师在寻访我。我很意外。圆明法师?是佛教中人。我和她从无接触,为什么找我?我和刘女士约了时间,一同去了潭柘寺,见到了圆明法师。她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出家人(潭柘寺的住持,相当高了),她告诉我一些令我惊奇的事。


她想把释迦牟尼拍成电视剧,剧名《大雄传》,已经花了不少工夫,但没有能够完成。她的师父启示她,要拍《释迦牟尼》,得像唐僧一样经历磨难,并且必须找到拍摄《西游记》的导演,只有他才能拍成。她说:“我不认识他,怎么才能找到?”师父告诉她:“我把他的形象给你看,你会找到的。”于是她看到一个形象,是个男身。我一进门,她就认出我来了。但我是个女的!


当时还有陪我去的北影的两位女同志和其中一位女同志的丈夫——刘佩琦。圆明法师对我们谈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事,听得我们张口结舌,惊得目瞪口呆。总之,她是要我来拍《释迦牟尼》!

圆明法师邀我谈拍摄《释迦牟尼》的构想

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对她说起我的顾虑:一怕没钱,二怕批不下来。她说,这两样都没有问题。


我回来后,便把精力投入到这部戏中。我一向对剧本要求严格,好看、真实、吸引人,而且不要过于神怪。我买来许多有关书籍,《释迦牟尼传》《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读完后,产生了极大的拍摄欲望。我为它写出了详细的故事梗概。为了便于通过,我把它改名为《悉达多王子传奇》。


这三个本子(《悉达多王子传奇》《龙争虎斗》《惊世之恋》)的详细梗概我都曾先后几次送交有关单位审查。我希望总有一个会过关,哪一个通过,就拍摄哪一个。


可是,一个也没有通过!


两个历史剧的回答是:“现在少拍历史剧,尤其是你的这两个,通不过!”


回答者的加重语气“尤其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尤其是”我“这两个”?看到当时播出的几个有关帝王的电视剧,大概歌颂帝王“英明、伟大”的题材比较容易过关。难道因为我这两个本子没有歌颂帝王,而是把他们人性化了就不批准吗?帝王难道不是人,没有人的七情六欲吗?只能歌颂他们的“伟大”,就不能把他们作为凡人来写吗?帝王就不可能犯错误吗?也许我这几个剧本既不戏说,也不歌颂,因此不可能得到批准吧。


因为我所有的想法以及这几个剧本都犯了错误,因此也就不可能得到批准,它们也就只能存活在我的遗憾之中了。


推荐阅读:

       小说《人民的名义》为何成不了经典?

       华文好书3月发榜:白先勇读红楼,毕飞宇小说课入选十佳

       美国人去年最爱读这本小说,是什么心理



最新最全的好书资讯都在这里,扫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