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月与安生》|女生是应该在家过安稳日子,还是出门闯天下?

2016-09-16 每日读报

严肃八卦

这个问题是看了影版的《七月与安生》想到的。

首先呢,我对安妮宝贝不感冒。

十几年前我们苏北的小镇少女都会抱着安妮宝贝幻想着自己将来成为行走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一个倔强凛冽女子,剪着海藻般的长发,复古绣花的棉布衣服,昼伏夜出不喜阳光,抽烟喝酒烟视媚行,跟男人面无表情地相爱,然后天雷地火相互伤害。

虽然我也有过中二病时期什么言情都想看看,但一边看一边觉得安妮宝贝的这些女主戏太过,实在是吃不下这一套啊……

《七月与安生》这个故事要拍成电影的时候,我本来是脑袋嗡嗡的。

国产片有几大容易扑街的元素:吹特效是一个,用鲜肉流量担当是一个,打闺蜜题材的撕X是一个,有ip剧标签是一个。

很不幸的是,《七月与安生》,中了后两个。


然而这部片子毕竟没有变成我想象中的一言难尽,居然跳出了原有叙事框架做了再创作,这个就算很意外了。

————以下内容有剧透————

《七月与安生》的原小说很简单,半小时就能看完:七月是乖女孩,安生是叛逆的女孩,七月永远要选择安全,安生则选择浪迹天涯,七月拥有乖巧圆满的人生,理想体面的男友家明(这个名字也是太向亦舒致敬),安生和七月感情深厚却也爱上了家明,家明在两个女孩中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回到乖女孩七月身边结婚,安生怀孕了来找他们,三个人一起生活,安生生下孩子,死去。

原来的架构里主要的梗在于:

1.两个闺蜜如果特别要好,是不是看上同一个男人的概率比较大?

2.两个闺蜜都爱上一个男人,他们中间任意抽取两个人都是相爱的,这是什么样的关系?

3.狗血故事发生后,一切都是归于平静的,当事人都假装没发生过。

但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完的小中篇改成电影,一定是会扩充的,好在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选择的是从思维方式就开始扩充。

电影差不多有一半是再创造。“两个闺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意念被用的很充分,原故事中把生活写成小说的是叛逆女孩安生,但电影开头小说作者变成了七月。

这个变化可能暗示着两个女孩的性格掉转,但剧情过半的时候观众才发现小说始终是安生写的,但她的署名是七月。

之后的叙事烟雾弹反复用了N多次,从七月发现安生和家明有染开始,电影奔着和小说完全不同的方向一路狂奔。

在小说里,七月和安生彻底是两种不同的女孩:

七月选择待在老家,永远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知道在最合适的时候抓住一个让丈母娘满意的男人安定下来,男人有闯天下的心,她的表态是:要走你走,我不走,想跟我好,就回家。

安生,性格和名字截然相反,用尽一生在逃离,逃开熟悉的地方向往外面的世界,喜欢不安定的一切,包括危险的行为——跟闺蜜的男人上床。

但是在电影中,安全和自由不是两个绝对的选择,七月会小心翼翼地对外界产生好奇,安生也会厌倦了四处漂泊,甚至有一个她们约定好了要互换人生的情节(不过后半程的叙事烟雾弹太多了,我就不一一点破了)。

“乖巧”和“叛逆”,也有了一些对立统一的辩证型定义,比如一直循规蹈矩的七月会承认自己其实才是那个坏孩子,因为她知道如何伪装成一个好女孩。这就意味着,家长老师不喜欢的安生,某种意义上是老实的,因为她不会装。

电影的发生地点设置在镇江,离我的家乡很近。两个女孩一起去上海玩,恰巧我也经历过,所以有点天然兴趣去仔细琢磨“人生选择”这件事。

这个片子细节有些稍微不太对的地方,比如七月身为一个初入职银行职员、家境正常,就敢财大气粗一挥手说去住上海喜来登,这不可能。

但其他气氛还是很像江苏的故事。生活在一个本身就很富足宜居的城市,很多人都会选择不要离开家,尤其是女孩。

家长都会告诉你,女孩不要太辛苦,留在父母身边就好,留在我们熟悉又安全的家乡就好,我会给你准备好家底,等着你找个好人家结婚,你不要住得离我太远,最好我们住一个小区,我方便给你熬汤,别人给你做我不放心,等你有孩子我就提前退休帮你带。

这种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是很诱人的。

小说里的七月,对熟悉安稳的幸福有一种特别强的执念,她深爱的男友要去北京发展,她都不曾动摇过一分一毫。在这件事上她温顺的外表下藏着一个特别强势的生活态度:想跟我在一起,必须在老家,过稳定的生活。

而安生不一样,她渴望离开熟悉的一切。

我自己是后一种。从小到大在一个地方生活,我觉得完全不能接受。既然长大了,就需要去就业机会更充分的地方。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准备从事夕阳产业去报纸干记者,同学妈妈都替我直叹气: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不去考银行呢?你肯定一考就中了,女孩子将来不要太辛苦,稳定的工作方便带孩子呀。

为什么坚决拒绝眼前可见的幸福?因为世界实在太大,太让人好奇了,不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看一看,怎么安心呢?

另一个原因是,创意工作的机会就是在更大的城市,毋庸置疑。而城市越发达,就越能脱离人情社会和拼爹拼妈的人生,去试试公平和自由。

所以,我小时候看《七月与安生》时就怀疑过:怎么会有七月这样一个女生,聪明,有能力把书念好,却从来没有一刻想过离开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

你可以选择去试试看再判断自己是适合什么环境的生活,但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奇?会有这种人吗?

影版的《七月与安生》居然纠正了这个设定,故事变成每个女孩都会向往自由,但也会渴望安稳,需求是交替出现缺啥补啥的,但都试过才知道哪种好。

最有趣的一个情节是:男人明明和安生分手了,答应回家和七月结婚,但乖女孩七月说:你逃婚吧,你走了,我才有离开的理由。

她不是不想离开,是所有人都把她框在一个正确的生活方式里,她自己不好意思打破,于是制造一个常人眼中的狗血剧来打破。

电影里七月的妈妈说:女孩子选什么路都会辛苦的。

大可以把那个“女”字去掉,不论男女,选什么路都会是辛苦的。留在安全地带里,日复一日,生活没有变化,是幸福还是痛苦?只有体会过高速生活滋味的人才有资格说我要慢下来。同样是辛苦,你要选自己喜欢的才有意义。

“女孩子不要过得太辛苦”这种理论,本身也是另一种谎言,早早结婚生子面对的同样是辛苦,而且还是要被说成是“相夫教子好幸福”,你不敢去撕破这个谎言只能忍着的辛苦。为何一定要给她们洗脑“身而为女人尽量选轻松”这种哲学?这既不是事实也不可能实现。

《七月与安生》的核心剧情还有闺蜜抢男人这一套,电影里最大的槽点也在这里,撕X戏份没有新意,秒变《小时代》。

不管是小说或是电影,我都觉得“人生选择”这个话题比“两女抢一男”更值得讨论。太阳底下无新事,感情和友谊都可能会有变化。

但找到自己最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