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帝国将倾(八)

2017-02-12 每日读报

(八)龙虎风云会

 

李鸿章来到南昌避难时,曾国藩也在江西。咸丰八年(1958)十二月,李鸿章特意去拜谒曾师。李鸿章是曾老师门下“三大弟子”之一,师徒二人愉快地回忆了在北京的美好日子,然后开席吃饭。饭吃了,天聊了,茶喝了,然后呢?不好意思,没有然后了,李鸿章被送出府来,曾老师轻轻地挥一挥手,作别了这个有点发懵的学生。


这样的场景大出李鸿章意料。本以为凭自己和老师多年的师生情意,找份工作还不是分分钟搞定,薪水、待遇、职位、休假肯定自己随便说了算呀!这下可好,曾老师一脸平静安详,压根没说“少荃呀,啥时候来我公司上班呀!”好在曾国藩身边的幕僚大多也都认识,李鸿章上下活动,托了朋友去做说客。几曾好话之后,曾国藩方才答应让李鸿章来做自己的幕僚。非是李鸿章不够优秀,“少年科举,志高气胜,难于驾驭,故必有以折之,使之就范”,这才是曾国藩的本意。高手过招,尽在不动声色间。久别重逢,曾老师温柔地送出一个下马威,不愧是大清官场上最会相面的老司机。


曾国藩是公认的相面大师


李鸿章的到来,对当时的曾国藩其实是有很大帮助。江西,本来不是太平军的主战场,前两年清军与太平军互有攻守,谁也没占上风,但是,有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僵局。这个人是太平军上至洪秀全、杨秀清,下至普通军卒都公认的军神,曾国藩的多次军事失利都拜他所赐,此人便是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雕像


曾国藩是读书人,羞耻感、荣誉感极强,一言不合就要死要活的。咸丰四年(1953)四月,曾国藩在湖南靖港首遭战败,羞愧难当,投水自杀却被幕僚救下。老曾面上挂不住,扬言要再跳一次河,谁要拦着他,他就翻脸。这下子可把大家吓坏了,一群人把他团团围住,不敢走开半步。幸好左宗棠到来,看到曾国藩满身污泥,左宗棠大笑道:老曾,你好像一只猪耶!曾国藩方才破怒为笑,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此后,湘军逐渐稳住阵脚,曾国藩部下塔齐布、彭玉麟攻下湘潭;曾国藩亲自率兵攻下岳州、城陵矶、汉阳、武昌,在湖北田家镇大破太平军,焚舟五千,杀敌数万,进而围攻江西九江,成为抵抗太平军的王牌部队。一时间,曾国藩以为天下没有敌手,他向朝廷报告:“臣等一军以肃清江面,直捣金陵为主”,得意洋洋的他并不知道,他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自杀。


咸丰五年(1855)2月,湘军围攻九江不克,遂调动部分水师进入鄱阳湖。不料湖北来的太平军部队堵住了鄱阳湖口,湘军被分割成为内湖、外江两部。太平军接连发动攻势,夜袭曾国藩,曾大人跑路时极为狼狈,文件书信丢失殆尽,连座船都被太平军俘获。面子丢尽的曾国藩决定第二次自杀,欲单枪匹马杀入敌营玩单挑,又被罗泽南、刘蓉拼死拦下。九江大败是44岁的老曾心中最痛的痛,给予他这种刻骨铭心记忆的正是大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这一年石达开才24岁。


石达开,广西贵县的客家人,祖上来自广东。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仅有几个称得上政治家、军事家的精英人物,道德操守、人品情怀无懈可击。石达开家境贫寒,武艺出众,据说凭其“无敌鸳鸯腿”可与达摩祖师、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等中国武术历代宗师相提并论。少年石达开广交四方豪杰,声名远播,引得洪秀全、杨秀清慕名来访,邀其共谋大业。定都南京后,为减轻南京军事压力,太平军决定北伐、西征同时进行,谁料西征太平军遇到的是新组建志气正旺的湘军,几番败仗屡后,杨秀清决定让石达开来救场。

 

想像中,石达开似乎是这种样子


咸丰六年(1856),广东天地会攻入江西与太平军会师,江西战势更加危急。太平军已连下江西八府四十县,曾国藩等人只能固守南昌、赣州等少数几座城池。这时的曾国藩心力憔悴,他哀叹道:“道途以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直愁得晚上连连做恶梦。更为可怕的是,石达开每到一处旋废除太平天国的各种逆天规定,民心渐渐归附。从安徽、湖北到江西,石达开“择乡里之有声望者为乡官。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感及士林,泽被众庶;市廛不扰,贸易如常”,恢复了占领区的生活秩序,获得了部分民众支持;他还一改太平军专打大城市的思路,大搞农村包围城市,逐渐在对抗中占据了上风。


可惜的是,南京被江南、江北大营围攻吃紧,杨秀清紧调石达开班师回朝,江西军事压力才得以缓解。若石达开再在江西待上一至两年,恐曾国藩前途难测,中国历史恐怕也会是另外一种场景。石达开撤走后,骆秉章、胡林翼派出援军,彭玉麟、曾国荃二人率部也来解救南昌之围,曾国藩的日子才稍稍好过些。


咸丰八年(1858)五月,湘军李续宾部攻下九江,全歼太平军林启荣部一万多人后挥师安徽,不料却在安徽三河被英王陈玉成击溃,六千余人全军覆没,李续宾也阵亡于乱军之中。三河之役是湘军成立以来曾国藩遭受的最严重打击,加之江西官场生态又十分恶劣,无论是粮饷、军备都受人掣肘,曾国藩身心疲惫,实在苦不堪言。


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很需要人来帮一把,但是罗泽南已在武昌中埋伏阵亡,胡林翼官至巡抚在湖北独挡一面,能够与他共同筹划军机大事者廖廖无已,李鸿章此时的到来正逢其时。李鸿章的出现使得湘军中出现了另外一种面孔。


首先,他根正苗红出身好。李鸿章是进士出身,比老师曾国藩的科举成绩还好,(老曾不过是“同进士出身”-----相当于进士,这个功名老曾一生能不提就尽量不提)仅此一项就让诸多湘军幕僚不敢不服,虽然湘军阵中举人、秀才成堆,但真正的进士还真没几个。


第二,他是曾老师手下的顶极文案。不论是做诗,还是写奏折,李鸿章都可称得上是下笔万言,倚马可待。身为翰林的李鸿章有点像现在理发店里的店长或总监,一出手都是重量级的奏折和公文,很多人都说他写得比曾老师好。曾国藩曾也赞赏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对于写作这一项,李鸿章也极有自信。某次。李鸿章外出,恰逢曾国藩要起草一个奏折,又恰好李瀚章在场,李瀚章自告奋勇说:老师,我来吧!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磨唧,磨唧半天刚写个开头。这时,李鸿章回来了。李鸿章一看就乐了,“哥,写这玩意你会么?靠边吧!”李鸿章把哥哥李瀚章轰下来,自己执笔,片刻间一挥而就,把李瀚章看得目瞪口呆。


第三,他见过大世面。在翰林院工作的几年时间,李鸿章没闲着,不仅跟着老爹李文安广交安徽籍在京高官,同时也结识了一些位列枢机的重要官员,同年的沈桂芬、郭嵩焘、沈葆桢等人也都与李鸿章过从甚密,谈笑间已经为自己打下了丰富的人脉基础。这种见过大场面、认识大人物的政治资本远胜湘军诸贤。


第四,他上过战场。在安徽办团练的艰难时光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杀过人,也被人追杀过的李翰林已不再是只读圣贤书、空有爱国忠君志的热血书生。曾国藩帐下人才济济,但幕僚多数没自己领兵打过仗,能打仗的武将又大多没文化、没学历、没有政治头脑,文武兼修者寥寥可数,而李鸿章无疑是此中翘楚。


总之,到曾幕不久,李鸿章就凭自己的才华与干练脱颖而出,侪身曾国藩帐下重要幕僚的行列。不过,可能是征战已久,野蛮生长的时间太长,李鸿章脾气见长,一言不和的他和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打起来了。

 



觉得有用请赏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