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张雅静:清宫梵宗楼文殊像考

张雅静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9-06-27
梵宗楼位于故宫雨花阁一区的西北角,是紫禁城中的佛堂之一。梵宗楼为“雅曼达噶坛”,是祭祀大威德的坛场。一层主像是文殊菩萨铜像,为轮王游戏坐姿,姿态放松自然,左手按台座,右肘搭在右膝上,面容微怒。此文殊像体量巨大,制作精良,造型在清宫的文殊像中极为少见。作者从风格和图像学两方面,分析了这尊像的身份与特征,尝试探析其出现于皇家佛堂的原因。


清宫梵宗楼文殊像考

张雅静


一 清宫梵宗楼及其建成时间

梵宗楼位于故宫雨花阁一区西北角,建于乾隆年间,为二层歇山顶建筑〔图一〕。梵宗楼为清宫的“雅曼达噶坛”之一,雅曼达噶,梵文Yamāntaka,汉文译作阎摩德迦或大威德。所谓雅曼达噶坛,即祭祀大威德的坛场[1]


图一   故宫梵宗楼外景


梵宗楼一层的主像为文殊菩萨铜坐像〔图二〕,呈轮王坐姿,左腿如结跏趺坐平放在台座上,右腿屈膝弓起,脚踏莲台,与台座表面呈九十度角,左手撑按台座,右肘搭在右膝上,姿态放松自然。此像体量较大,高108厘米,台座宽70厘米。铜像后为木雕金漆背光。该像制作精良,其造型在清宫的文殊像中极为少见。文殊像前有供案,摆放八宝、珊瑚树等供器,南北墙设木架供小铜佛像多尊。关于此尊文殊像,档案中并无详细记载,只称其为“铜胎文殊菩萨一尊”[2]


图二   故宫梵宗楼一层的文殊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二楼供奉大威德铜像〔图三〕,高175厘米,台座宽140厘米,在清宫现存大威德像之中体量最大。大威德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为长角的水牛面,左右各有三个忿怒相的人面,主面上方为罗刹面,最上方的文殊菩萨之面显示了其根本身份。三十四臂中的主臂两手,于胸前持钺刀和嘎巴拉碗,其余的手臂各持法器,整齐分布于身体左右,每侧十六臂,排成前后两层,每层八臂。右侧的八足分别踏有人、水牛、象、骡、骆驼、犬、山羊、狐狸,左侧八足分别踏有鹫、枭、乌鸦、鹦鹉、隼、金翅鸟、八哥、白鸟。大威德铜像之前,安置盛放有乾隆衣冠和铠甲的红漆箱,左右安放的五彩描金木架上,供有乾隆皇帝的兵器,其中包括六世班禅进献的腰刀等武器四件,供桌前有两只木虎。


图三   故宫梵宗楼二层的大威德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大威德为文殊菩萨的忿怒化现,常用来调伏较为凶猛的怨敌。西藏的大威德之法,最初由热译师从尼泊尔传承而来,后在西藏逐渐普及。在格鲁派创立之后,大威德作为宗喀巴的守护尊,尤其为格鲁派所推崇。乾隆皇帝修习格鲁派教法,又有守护疆域、退散敌人之诉求,供奉大威德之像并不意外。且大威德属于密教的无上瑜伽部类,为密修之对象,不轻易示人,因此被供在二楼,而文殊菩萨作为大威德之根本,又是显密共通的菩萨,故被供在一层。


梵宗楼作为雅曼达噶坛,一楼供奉文殊菩萨,二楼供奉文殊菩萨的忿怒化现大威德,且陈设有兵器和盔甲,此布局不见于清宫其他佛堂。根据王家鹏先生的研究,雅曼达噶坛并不止梵宗楼一处,档案记载中共有七处:1、紫禁城内梵宗楼;2、北海永安寺善因殿;3、雍和宫雅曼达噶楼;4、圆明园清净地雅曼达噶坛;5、圆明园舍卫城普福宫;6、承德安远庙雅曼达噶坛;7、承德普陀宗乘之庙雅曼达噶坛[3]。目前保存完整的,只剩下梵宗楼一处,实属珍贵。


关于梵宗楼建成的时间,王家鹏先生根据《内务府奏销档》三十四年之记载,认为梵宗楼建成于乾隆三十三年[4]。但笔者在翻看清宫档案之时,无意中发现,在乾隆三十二年的档案中,已经提到梵宗楼。


(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油木作

初二日,催长四德、五德、笔帖式富呢雅汉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中正殿梵宗楼现供塔二座,著另配方座安供,换下旧座做材料用,再,佛座上现供呀吗达嘎一尊,著配糊黄片金墩。再,现设盔甲箱两边配做木胎虎一对交启祥宫着色,钦此[5]


(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铸炉处

初一日,催长四德、五德、笔帖式富呢雅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铜文殊菩萨一尊,随白绫签楠木墩。传旨,著照样铸造四尊,内一尊法身放高些,成一堂。先拨蜡样呈览,得时在中正殿梵宗楼供,钦此[6]


以上两条档案说明,在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之时,梵宗楼已经存在,档案中提到的“呀吗达嘎”,即雅曼达噶。档案中还提到,当时已安供了盔甲箱,以及要按照一尊进献来的文殊像,为梵宗楼制作四尊铜文殊菩萨,说明梵宗楼的建成和其中大威德的供奉,最迟在乾隆三十二年已经完成。


二 梵宗楼文殊的特殊姿态及其来源


梵宗楼的文殊像在北京和西藏都不多见,却能够在图像学资料中找到其名称。早在1905年,福歇依据12世纪编纂的梵文文献《成就法鬘》(Sādhanamālā)在其著作中描述过这种文殊像[7],此文殊梵文称Mahārājalīlamañjuśrī,为众多文殊像中的一种。Mahārāja一词指大王、帝王,世间统治者也被称为转轮王或轮王[8],līla意为游戏、嬉戏,经文中也译成自在,因此这种文殊像译作汉文,就是(转)轮王游戏文殊。


《成就法鬘》中记述了十几种文殊菩萨的成就法,轮王游戏文殊见于《成就法鬘》第69篇,篇名为Mahārājalīlamañjuśrīsādhanam(轮王游戏文殊成就法)[9],关于此文殊的身形,具体描述如下:


mañjughosam pītamekamukham dvibhujampañcavīrakumāram sarvālamkārabhūsitam utpaladhārivāmakaramlīlāvasthitadaksinakaram simhāsanasthapadmacandrāsīnamātmānam phatiti dhyāyāt/


文殊(身色)黄色,一面两臂,戴五佛冠,一切饰物庄严,左手持邬波罗花,右手以游戏姿态放置(轻松随意放置之意),位于狮子座上的莲花月轮上。口念phat,如是观想。


《成就法鬘》中的这篇成就法,题目中出现了mahārājalīla,这是一种坐姿,译为中文即(转)轮王游戏坐,或简称轮王坐。但是,文中并没有详细叙述文殊的坐姿,其原因很可能因为mahārājalīla一词在当时是个约定俗成、毫无争议的词汇,作者认为不需要特别说明。但离开了印度佛教的时间和空间,现代学者对轮王坐的认知却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轮王坐是一种特殊的坐姿,两条腿都位于台座之上,一侧膝盖弓起,另一条腿如同佛陀的跏趺坐,这种姿态与游戏坐(lalitāsana)的不同在于,游戏坐的一条腿是垂下的,另一条腿如同跏趺坐[10]。也有学者认为,所谓轮王游戏坐姿,即为:左腿垂下,左脚触地,右脚位于台座上,右膝抬起[11]。从这些不同的解释,可见人们对于同一姿态表述的不同理解。因此,文献与图像的关系也常常因为文献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变得极其复杂。


那么在《成就法鬘》当中,mahārājalīla一词到底指哪种坐姿呢?《成就法鬘》由印度的班智达无畏生护(Abhayākaragupta)所作,大约编纂于12世纪,其中记录的佛教图像,是对当时存在的各种成就法和图像的集结。12世纪的印度,帕拉王朝是佛教艺术的中心,现存的大量佛教造像实例即为明证。作为同一时空之下的图像与文献,帕拉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成就法鬘》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理解这部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成就法鬘》当中收录的成就法,有些可能要早于帕拉时代,所涉及的一些尊像也形成于帕拉之前。但需要明确的是,在佛教图像的发展史中,帕拉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佛教图像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新的佛教尊神和形象都诞生在这个时候。诚然,我们今日能够看到的实例,已然是13世纪遭受过大规模破坏,或经历过历史上各种天灾人祸之后的遗存,可以想见,当时的佛教造像数量远不止今日所见。假如《成就法鬘》中存在一位同样是mahārājalīla坐姿的尊神,又能够找到12世纪前后印度的造像遗存,而且其图像容易辨认,那么就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一词汇提供重要参考。


经过笔者查找,《成就法鬘》当中确实存在这样一尊菩萨——狮吼观音。《成就法鬘》第17章simhanadasadhana(狮吼观音成就法)中,有如下记载:mahārājalīlayāsthitam simhāsane[12],意为:(狮吼观音)于狮子座上,呈轮王游戏坐姿。这句话中,同样出现了mahārājalīla这个描述坐姿的词汇。狮吼观音的持物较为特别,其左手持承载剑的莲花,右手持缠有白蛇的三叉戟,不易与其他尊像混淆。再者,狮吼观音作品实例在帕拉之前并未出现,不存在同一尊神不同时期图像的异同问题。因此,考察狮吼观音在印度11-12世纪前后的坐姿,能够得知12世纪的印度人如何理解mahārājalīla这种姿态。帕拉时期造像中所见此观音,如帕特纳博物馆现存的狮吼观音〔图四〕,其左腿平放于狮背上,右腿屈膝立起,左臂支持台座,右臂自然搭于右膝之上。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的一件小型狮吼观音与上述姿势相同〔图五〕,另有拉克瑙博物馆的狮吼观音〔图六〕,坐姿与上述两件一致。对照这些帕拉时期已知的狮吼观音造像,可知《成就法鬘》中mahārājalīla(轮王游戏坐姿)一词,指的应该是这种双腿位于台座之上,一腿平放一腿屈膝竖起的姿势。


图四   狮吼观音
石  12世纪  印度   帕特纳博物馆藏

图五  狮吼观音
石  12世纪   印度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图六   狮吼观音
石  12世纪  印度  拉克瑙博物馆藏


结合以上分析,再对比梵宗楼的文殊像,其双腿姿势与《成就法鬘》中所称的轮王游戏坐姿,完全是一致的。


三 印度与西藏的轮王游戏文殊


那么,印度的轮王游戏文殊到底呈现何种样貌?在当时又是否常见呢?在印度,能够确认为文殊的造像,现存最早的实例为埃罗拉石窟八大菩萨中的文殊像,从帕拉时期开始,文殊像在印度开始大规模出现。


帕拉时期的文殊像多为一面两臂,也有文殊金刚和真实名文殊等多面多臂的文殊像。宫治昭、森雅秀等学者曾经对帕拉时期的文殊图像进行过研究,总结了帕拉时期文殊像的特征[13]。帕拉时期的文殊像姿态各异,有立姿、结跏趺坐、轮王坐、游戏坐等。


在现存的帕拉时期造像中,不乏轮王游戏文殊的身影。森雅秀先生对不同种类的文殊像遗存进行了归纳[14],其中帕拉时期的轮王游戏文殊共有14例,多位于如今的孟加拉及印度的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但狮子较少被刻画出来,只是偶见于台座上。持物中,多数文殊像的邬波罗花上都有经书,也有少数文殊像,手持的邬波罗花上不见经书。除了森雅秀先生论文中提到的作品,埃森藏品〔图七〕以及大昭寺的藏品中〔图八〕也有这种姿态的帕拉文殊造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样藏有一尊印度西孟加拉邦或者孟加拉的轮王游戏文殊像〔图九〕,制作年代与上述两尊类似,约为12世纪。


图七  轮王游戏文殊
铜  12世纪  印度  埃森藏品

图八   轮王游戏文殊
铜  12世纪  印度  大昭寺藏

图九   轮王游戏文殊
铜  12世纪  印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事实上,轮王游戏坐姿或称轮王坐,在印度并非某种菩萨的专利,例如发现于那烂陀的一件的八大菩萨〔图十〕,正中为触地印的佛坐像,左右各有四尊菩萨,均为轮王坐姿,从左到右依次为:持剑的菩萨、左手持圆形花蕾的菩萨、文殊、观音、弥勒、金刚手、持三朵花苞的菩萨、持棒状物的菩萨。这八尊菩萨像,左手为支撑的姿势,或按台座,或按于膝上,右手或右肘搭于右膝,或结手印或持物。帕拉时期的弥勒像也有这种姿势,比如现藏印度帕特纳博物馆的弥勒菩萨像〔图十一〕,以及约翰与贝尔特福德藏品中的弥勒菩萨造像〔图十二〕,均为轮王游戏坐姿态。只是在帕拉之后,佛教在印度遭到毁灭性打击,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戛然而止,而在后世的西藏,菩萨造像逐渐发展出各具特征的不同身形,轮王坐姿的文殊反倒少了。


图十  释迦牟尼与八大菩萨
石    10世纪    印度那烂陀出土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图十一   弥勒菩萨
石  10-11世纪  印度   帕特纳博物馆藏

图十二   弥勒菩萨
铜  12世纪   印度   约翰与贝尔特福德收藏


西藏也传承了来自印度的轮王游戏文殊,藏文文献中称作'Jam dpal rgyal po rol pa,显然是从梵文Mahārājalīlamañjuśrī意译而来,'Jam dpal即文殊,对应梵文的mañjuśrī;rgyal po即国王、轮王,对应梵文的Mahārāja;rol pa意为游戏,对应梵文的līla。西藏的一些高僧对其有所著述,内容比《成就法鬘》更具体,但各个版本的描述却并不统一。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与早期梵文文献中的语焉不详有关,导致了后来人不同的理解。


多罗那他的全集中,收录了轮王游戏文殊的成就法,具体描述如下:


mam las rang nyid 'phagspa 'jam dpal sgu mdog dkar po/ zhal gcig phyag gnyis gyas kyi phyag mthil phusmo gyas la bkab pa'i tshul gyis 'gying bag dang bcas pa/ gyon pa gdan la brtenpas utpala'i sdong po snyin snyan gyi thad karkha phye ba 'dzin pa/ dbu skra zur phud lnga dang ldan pa/ zhabs gnyis ryal porol pa'i stabs las/ gyas rol gyis bzhugs pa/ rigs bdag ni rnam snang ngo//sngags ni om vagīsvara mu/ rig pa 'dzin pa'i sdesnod las 'byung ba 'jam dpal gyi sgrub thabs gnyis la rjes gnang gcig ni/ padzla'i steng du dhīh yig zhu ba las thig le dkar po/ delas rang nyid rje btsun 'jam pa'i dbyangssku mdog dkar po zhal gcig phyag gnyis gyas ral gri 'phyar zhing/ gyon utpalala gnas pa'i po ti 'dzin pa/ zhabs gyas brkyang ba'i rol pas bzhugs pa/rigs bdag rnam snang/ sngag ni om dhīhsvāhā/ rgya gzhung gi glegs bam las bar skabs 'dir 'bar 'dzin gi sgo nas shesrab bskyed pa'i gzhung cig yod de/ rjes gnang mi dgos so//[15]


mam生起圣文殊(轮王游戏文殊),身色白色。一面两臂,右手手心骄慢地放在右膝上,左手按于台座,并持邬波罗花茎,花朵于耳前盛开。头发分五髻,两腿轮王游戏坐姿,右腿游戏坐,部主为大日如来。真言为om vagīsvara mu。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的此文殊成就法有两种,均可,另一种为:莲花月轮上,dhīh字融化作白色明点,从明点出生文殊,身色白色,一面两臂,右手高举宝剑,左手持邬波罗花,花上有经书。右腿伸展的游戏坐姿,族主为大日如来,真言为om dhīh svāhā。梵文有典籍称,此处燃滴之门中出生智慧,是无需加持随许的。


在多罗那他的著作中,特意叙述了两种轮王游戏文殊,第一种为“两腿轮王游戏坐姿,右腿游戏坐”。关于后一种,作者特意提到,为“右腿伸展的游戏坐姿”。这说明,前一种坐姿的右腿并不是伸展的,很可能与印度的轮王游戏坐类似,右腿屈膝竖起,位于台座之上。第二种所谓的右腿伸展,应是类似绿度母的姿势。显然,在多罗那他的时代,就存在对于轮王游戏坐的不同理解。


《成就法总集》(Sgrub thab kun 'dus)当中,同样叙述了轮王游戏文殊,但其中只提到“轮王游戏之姿态而坐”(rgyalpo rol pa'i stabs kyis bzhugs pa),并未具体描述坐姿。


'jam dpal rgyal po rol pa ni/ seng ge dang pad zlala mam las 'jam pa'i dbyangs sku mdog dmar ser zhal gcig phyag gnyis pa rgyal po rol pa'i stabs kyis bzhugs pa/ phyag gyas pus mo gyaskyi kyi steng du kha bub tu brkyang zhing/ gyon pas utpala sngon po'i yu bathugs kar bzung zhing 'dab ma snyan gyi thad kar kha bye ba/ rgyan dang na bza''dra/ mi bskyod pas dbur brgyan/ vāgīśvari muh mtshan sngags/ om vāgīśvara bstod pa 'dra//[16]


轮王游戏文殊为:狮子与莲花月轮上,mam出生文殊,身色金黄,一面两臂,轮王游戏之姿态而坐。右手于右膝上,手掌向下,左手于胸前持蓝色邬波罗花茎,花朵盛开于耳朵前面。同前文所述,着各种饰物与天衣,阿閦化佛饰于额上。名真言为vāgīśvarimuh,赞颂相同,为om vāgīśvara。


阿旺丹增赤列(Ngag dbang bstan 'dzin'phrin las)所著文献中,也记述了轮王游戏文殊,其中称,轮王游戏文殊为“游戏坐姿”(rol pa'i stabs kyis bzhugs pa),依然没有详细描述或具体解释。


bcom ldan 'das 'jam pa'i dbyangs rgyal po rol poni/ stong pa'i ngang las seng ge'i khri dang/ pad zla'i steng du mam las rang nyid 'phags pa 'jam pa'i dbyangs rgyal po rol pa/sku mdog dkar po zhal gcig phyag gnyis pa/ phyag gyas rol pa'i 'gying tshul gispus mo'i steng du kha sbub pa/ gyon utpala'i steng na po ti 'dzin pa/ gzhon nuzur phud lnga dang ldan pa/ rgyan thams cad kyis brgyan pa/ rol pa'i stabs kyis bzhugs pa mi bskyod pas dbu brgyan/ om vāgīśvarimuh bzlas//[17]


薄伽梵轮王游戏文殊为:空性之中生起狮子座,莲花月轮上,mam出生轮王游戏文殊,身色白色,一面两臂,右手以游戏姿的傲慢相,置于膝上,手掌朝下。左手持上有经书的邬波罗花。少年相,具五髻,一切宝物装饰,游戏坐姿,宝冠上有阿閦化佛,念诵真言om vāgīśvari muh。


[表一]  藏文文献中的轮王游戏文殊

文献

身相

身色

左手

右手

坐姿

多罗那他(第一种)

一面两臂

白色

按台座并持邬波罗花茎

手心置于右膝

轮王游戏坐姿

多罗那他(第二种)

一面两臂

白色

持花上有经书的邬波罗花

高举宝剑

右腿伸展的游戏坐姿

成就法总集

一面两臂

金黄

于胸前持蓝色邬波罗花茎

手掌向下置于右膝

轮王游戏坐姿

阿旺丹增赤列

一面两臂

白色

持花上有经书的邬波罗花

手掌向下置于右膝

游戏坐姿


前文《成就法鬘》(Sādhanamāla)的“轮王游戏文殊成就法”中,对文殊的描述十分简略,这或许是由于轮王游戏坐在当时的印度是比较流行和常见的姿势,不需要具体化的描述,但这却为后世的不同理解埋下了伏笔。西藏的轮王游戏文殊成就法,出现了不同的传承,从[表一]中的几种文献来看,其中描述的文殊,左手或按于台座并持花,或于胸前持花,或者只提到持花,没有具体的位置。右手多为手掌向下置于右膝的姿势,只有一例高举宝剑。双腿的姿态,或为轮王坐,或是游戏坐。当然,这些西藏的著作,未必都来自《成就法鬘》,也未必出自我们今天所知的梵文版本。


虽然西藏的著作中存在此文殊的成就法,但实际作品却不易分辨。文献对于轮王游戏文殊的不同记述,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理解和传承,也一定会导致千差万别的图像。西藏偶见和印度类似的轮王游戏文殊像,如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图十三〕,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把这尊造像的产地标作西藏[18],但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印度制作的,即便是西藏的作品,也依然保留着强烈的印度特色。


图十三   轮王游戏文殊
铜  12世纪  西藏或印度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藏


西藏轮王游戏文殊不易分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西藏的轮王游戏坐不像印度一样特征明显,这一点只需考察西藏的狮吼观音像就能知晓。在印度文献中被称为轮王游戏坐的狮吼观音,在西藏的图像中,右腿多置于台座下方,如白居寺大塔中15世纪的狮吼观音〔图十四〕和18世纪西藏的狮吼观音唐卡〔图十五〕,观音的坐姿都类似绿度母,显然,西藏人对于轮王坐的理解和印度人有所不同。


图十四   狮吼观音
泥塑   15世纪   白居寺

图十五    狮吼观音
布面设色  18世纪  西藏   故宫博物院藏


再者,印度式的轮王游戏文殊,在西藏本身就不是很流行,现存的造像和唐卡实例当中,印度式轮王坐的菩萨,在西藏绝大多数为观音像。在笔者工作的故宫博物院佛像库房共有八千余尊造像,其中,西藏制作的轮王坐姿菩萨仅有十几尊,且均为观音。如〔图十六〕,菩萨轮王坐姿,宝冠上有化佛,表明其观音之身份;〔图十七〕的菩萨像持盛开的莲花,左肩披有仁兽皮,也是典型的观音标识。这些实例说明,轮王游戏坐这个特殊的坐姿,在西藏更多地保留在观音的造像中,而不像印度帕拉时期,广泛应用于各种菩萨像。


图十六  观音菩萨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七   观音菩萨
铜鎏金  18世纪  西藏   故宫博物院藏


四 清宫的轮王游戏文殊与梵宗楼文殊像


在清宫,除了梵宗楼,乾隆时期的其他佛堂中也供有轮王游戏文殊。《诸佛菩萨圣像赞》是乾隆时期编纂的佛教图像集,其中的第155幅即为此尊〔图十八〕[19],藏文称'Jam pa'i dbyangs rgyal po rol pa(意为:轮王游戏文殊),中文名为“游戏自在文殊”,其赞曰“游戏却非游戏,自在不著自在。个中是耶非耶,滋味阿谁能解”。清代绘制的这尊轮王游戏文殊,两腿散开,姿态放松,右膝稍抬起,右脚位置靠下。文殊左手于胸前持邬波罗花,右手手心向下,放在右膝上。其图像学特征,与西藏成就法中的轮王游戏文殊类似。梵华楼中也出现了这尊文殊菩萨,名为“游戏王文殊菩萨”〔图十九〕,右脚稍稍置于台座下方,与《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的姿势一致。


图十八   《 诸佛菩萨圣像赞》 图155

图十九   梵华楼中的轮王游戏文殊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印度、西藏和清宫都有轮王游戏文殊,而清宫图像集,包括清宫佛堂中的轮王游戏文殊造像,显然和西藏更类似,并不是印度式的。而且在清宫,印度式轮王坐姿的菩萨,绝大多数都是观音。在这种情境下,梵宗楼的文殊像显得尤其突兀,令人不解。为何18世纪的清宫会制作这样一尊文殊像呢?


这尊像的直接来源,目前已知的档案中并未提到,但经过上述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梵宗楼的文殊像,并不是西藏和清宫流行的风格或图像,这种样式最常见于12世纪前后的印度。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尊仿古像,即使从细节来看,其项链等饰物也不具有乾隆时期的特点。虽然这尊像有印度帕拉时期的特征,但究竟当时是直接以印度造像为底本,还是以受到印度影响的西藏、尼泊尔造像为底本?如今不可一概而论。乾隆好古,在位期间制作了不少仿古佛像,有些刻意仿古,追求与古物相同的效果,有些并不完全拘泥于古佛,属于“意临”。


梵宗楼的文殊像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就是其面部稍显嗔怒,双眉皱起,怒目而视,额头上有一处凸起〔图二十〕。文殊菩萨的面容通常为平和的寂静相,其忿怒之化现即为大威德,造像中未曾出现过这种微微忿怒之面的文殊像。


图二十    梵宗楼文殊菩萨局部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笔者查阅了大量图像和文献,发现这种面相的文殊,只出现在大威德的头顶。大威德有九面,最上方是文殊菩萨之面,显示了其根本身份。而大威德头顶的文殊像,正是微微嗔怒之形象,佛教经典中对此有明确记述。宗喀巴所著《大威德金刚十三尊成就仪轨》中,大威德顶端的文殊就是“微怒”状(yid tsam khros pa)、三只眼[20]。除了文字记载,现存的许多大威德造像都能证实这一点,如清宫造办处所作大威德造像〔图二十一〕,顶上的文殊像正是皱眉的微怒面容,额头上的凸起为第三只眼睛。清宫藏蒙古造大威德造像〔图二十二〕,头部顶端的文殊与梵宗楼文殊像面容一致。〔图二十三〕为另一尊18世纪的大威德像,头顶的文殊,清晰显现出皱眉的姿态。这些文殊像都是三只眼,额头上或刻画眼睛,或铸造出明确的凸起,表现眼睛的位置。梵宗楼一层的文殊正是这种微微嗔怒的面容,额头上的突起,暗示了第三只眼的位置,这一特殊面相,显示了其与大威德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是大威德根本身的象征与化现。


图二十一   大威德
铜  18世纪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图二十二   大威德
铜  17-18世纪  蒙古  故宫博物院藏

图二十三  大威德
铜  18世纪  北京或蒙古  故宫博物院藏


梵宗楼为何放置一尊如此罕见的文殊,目前所见文献记载中并未提及。梵宗楼这一建筑形式为清宫独创,一层文殊、二层大威德的雅曼达噶坛,不见于西藏等地,因此雅曼达噶坛中的文殊,也一定经过了仔细地考量和设计。此文殊像梵文名称为Mahārājalīlamañjuśrī(轮王游戏文殊),Mahārāja一词指大王、帝王,即藏文名称中的rgyal po,为统治天下的君王,也译作转轮王。因此,这尊特殊的文殊像,其名称中具有帝王和文殊的双重含义,与乾隆作为皇帝兼文殊化身的身份相符,其面容显示出大威德根本身之特征,与乾隆皇帝祈愿自己战无不胜的愿望同样一致。


五 结语


首先,关于梵宗楼的建成时间,本文根据档案中的记载,认为梵宗楼最迟建成于乾隆三十二年。


大威德(Vajrabhairava)是藏传佛教中极为猛厉的本尊,具有退散敌人的功能。梵宗楼是清宫的雅曼达噶坛之一,其中供奉着密教的大威德造像和作为大威德根本之身的文殊菩萨。这个特殊的佛堂当中,陈列着乾隆皇帝本人的铠甲、兵器、火枪等,还供有用战俘腿骨做成的胫骨号,很明显,这个佛楼隐含着乾隆皇帝希望自己像大威德一样战无不胜的愿望。


梵宗楼一层的文殊菩萨,是在吸收了帕拉元素之后经过改造的清宫仿古造像,他微微忿怒的面容,不见于一般文殊像,常见于大威德头顶的文殊面,象征和强调了大威德的根本身份,也表明了这尊文殊安置在雅曼达噶坛的特殊性。而他转轮王游戏文殊的名称和坐姿,与乾隆作为帝王的身份相符,与乾隆作为文殊化身的身份同样一致。


在寻找梵宗楼文殊图像来源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帕拉时期狮吼观音的造像与文本,考察了12世纪前后的轮王游戏坐姿,然而,这种坐姿在后世的西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见解。文献与图像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不同时空下人们对同一词汇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千差万别的图像,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天图像学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责任编辑:何 芳)


[1]王家鹏:《清皇家雅曼达噶神坛丛考》,《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页724-754。

[2]王子林:《乾隆与文殊菩萨——梵宗楼供奉陈设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

[3] 前揭王家鹏论文。

[4]  前揭王家鹏论文。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30,页693,人民出版社,2005年(以下相同版本不再注明)。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31,页65。

[7] Alfred Foucher, Étude sur i'iconographie bouddhique de l'Inde, part II, pp. 43-44,Paris: Ernest Leroux, Éditeur, 1905.

[8]  张文卓:《从转轮王到顶轮王——佛教轮王思想盛行的政治因素剖析》,《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页137-141。

[9]  Benoytosh Bhattacharya, Sādhanamālā Vol.I, p.141,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 1968.

[10] G. K. Lama, “Concept of Siva in Vajrayana Tradition of Buddhism”, Dialogue,Vol. 16 No.2, P.48, 2014.

[11] 施勒伯格(范晶晶译):《印度诸神的世界—印度教图像学手册》页181,中西书局,2016年。

[12]  Benoytosh Bhattacharya: Sādhanamālā Vol.I, p.47,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 1968.

[13][日]宫治昭:《パーラ長の仏教美術 仏·菩薩の図像を中心に》,《インド密教》页149-172,春秋社,2005年。

[14][日]森雅秀:《パーラ朝の文殊の図像的特徴》,《高野山大学論叢》第31卷,页55-87,1996年。

[15] Taranatha: 'Jam dpal rgyal po rol pa'i sgrubthabs, rJe btsun tA ra nA tha'i gsung 'bum,Vol.15, p.984-985, Leh, Ladakh: C. Namgyal & Tsewang Taru, 1975-1976.

[16] 'jam dbyangs mkhyen brtse'i dbang po, 'jam dbyangs blo gter dbangpo: Sgrubthab kun 'dus,Vol. Na, p.243, Kangara, H.P., India: Indo-Tibetan Buddhist LiteraturePublisher and Dzongsa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TBRC Volume Number:2427, TBRC Work Number: W23681.

[17] bcom ldan 'das 'jam pa'i dbyangs rgyal po rol pa, gsung 'bum/ Ngagdbang bstan 'dzin 'phrin las, Zhol par khang gsar pa, Lha sa, 2000. BDRC WorkNumber: W22116.

[18] https:// www.himalayanart.org/items/94782

[19] 中国国家图书馆:《诸佛菩萨圣像赞》图155,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

[20]胡雪峰、嘉木杨·凯朝编译:《藏汉蒙对照无上瑜伽大威德十三尊成就仪轨》页99,民族出版社,2006年。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此为张雅静《清宫梵宗楼文殊像考》全文,《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6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此外可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网店购买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yuankan@dpm.or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

邮政编号:100009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