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王露、罗文华:西藏阿里地区皮央石窟护法殿壁画考察报告

王露、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9-15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了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壁画的图像内容、时代、艺术风格及教派,认为此窟壁画以萨迦派宝帐护法为主题,其绘制年代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之间,具有藏中地区艺术风格,反映出萨迦俄派在西藏西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西藏阿里地区皮央石窟护法殿壁画考察报告

王 露   罗文华



引论
东嘎•皮央石窟遗址位于西藏西部阿里札达县以东,海拔约4030-4120米,北纬31°40′-31°41′,周围散布着佛教石窟、地面佛寺、佛塔等遗迹〔图一〕。有关它的历史背景和考古研究现状在《东嘎•皮央遗址考古报告》有详细介绍[1],我们从中得知:皮央遗址区共分为三个遗迹区:皮央村遗址区、格林塘遗址区、萨松塘遗址区。皮央村遗址区又可分为四个小区,本文所要讨论的护法殿则位于皮央村遗址IV区32窟。
〔图一〕皮央石窟外景图2018年7月16日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到此调查,采集到较为完整的图片资料,并对石窟作了较为详细的测绘。本文即为此次调查的成果。壁画图像解读皮央IV区第32号窟,当地藏族群众奉为“贡康洞”,即“护法殿”(mGon khang),延用至今。护法殿地理坐标为北纬31°40′59,东经79°47′45,海拔4220米,门朝向南181°。护法殿四壁的壁画内容[2]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题,主题一:III壁的泥塑背光以及围绕着宝帐护法展开的各尊,其眷属还分布在II、IV壁的下部(编号II壁30-35;III壁36,38-49;IV壁:59,64-67);主题二:菩萨与女尊像(编号I壁6-8,II壁26-29);主题三:祖师像,主要分布在I、II、IV壁上方,以及III壁的右上角(编号I壁2-5,II壁12-24,III壁37,IV壁50-58,60-63);主题四:护法及供养场景,集中于I壁门两侧(编号1,9-11,25),基本构成一个神系完整的佛堂〔图二〕。〔图二〕护法殿平面图1主题一:宝帐护法及其眷属石窟的III壁为主壁。该壁现存一大泥塑背光,背光前的台面上保存有莲台,指示了原供主尊塑像的位置。由于雕塑已不存在,尊神身份不明。但从现存背光残迹来看与书中所描述宝帐护法的倚仗相符,因此推论主尊为宝帐护法的可能性较大。
我们先从III壁开始。背光的右上角是持嘎巴拉喜金刚(dGyes pa rdo rje thod pa can)(36),左上角是胜乐金刚(bDe mchog)(47)。III壁和IV壁另有五位重要的宝帐护法眷属:左侧喜金刚之下是婆罗门大黑天(Zhal pram gzugs)(38)、伏魔金刚手(Phyag rdor 'byung po 'dul byed gsar ma)(40)、持钺刀护法(mGon po gri gug dpa' gcig)(44)、独髻母(Ral gcig ma)(48)。IV壁的吉祥天母化身之一的欲界自在母('Dod khams dbang phyug ma)(59)一面四臂三目,忿怒像,右手持嘎巴拉碗,左手持旗枪,余右手上举剑,左手持喀章嘎[3]这五尊是宝帐护法最常出现的胁侍,从现存的实物资料来看,组合形式有多种,但几乎不出五尊之范围。例如,这幅14世纪上半叶宝帐护法唐卡,主尊周围为伏魔金刚手、持钺刀护法、独髻母和欲界自在吉祥天母〔图三〕[4]。另外一幅却只有三尊胁侍,即独髻母,持钺刀护法及吉祥天母,另一尊位被持嘎巴拉喜金刚所占据[5]。鲁宾博物馆收藏的18世纪的宝帐护法唐卡中,右侧独髻母、吉祥天母;左侧为伏魔金刚手以及婆罗门大黑天。〔图三〕宝帐护法III壁独髻母之下,是一尊萨迦派的护法神,名为“白色日月兄妹护法”(dKar mo zla nyi lcam dral)(49),一面二臂,白色身,着世俗装长袍,衣领为红色,站立姿十分独特,戴长日月珠鬘,左手和右手持类似于四个红陶酒杯相叠形式的器物。“宝帐护法八神”组合(Gur gyi mgon po lha brgyad)除宝帐护法以外,其余七位是独髻母、欲界自在母、黑药叉(Nag po gnod sbyin)、黑药叉女(Nag mo gnod sbyin)、凶猛阎摩门跋陀罗(gShin rje ma rungs pa mon bu pu tra)、恶魔门布跋特(bDud ma rungs pa mon bu bha ta)、门莫金色快刀女(Mon mo gser gyi spu gri ma)。有关其眷属的尊名与图像特征,图齐、内贝斯基和Jeff Watt都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6],现综合以上材料推测其成员身份如下表 [表一]:[表一]  “药叉家族5众”图像特征比较编号30-33是药叉家族的侍从,分别为武士(30)、黑女人(31)、巫师(32)和比丘(33)。2主题二:菩萨与女尊此四尊位于II壁中间列,依据身色、持物、手印等信息,很容易辨识出其中三尊分别为叶衣佛母(27)(Lo ma gyon ma)、摧碎金刚(28)(rDo rje rnam 'joms)、尊胜佛母(29)(gTsug tor rnam rgyal ma)。叶衣佛母与抵御毒伤害有关;摧碎金刚是金刚手菩萨的另一个尊身;尊胜佛母一直作为长寿类尊神出现。而最左边一女尊(26),身色黄,一面二臂,左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右手结与愿印置右腿前,全跏趺坐,未见持物,很难判明身份。
笔者在喜马拉雅艺术网站上找到两幅密集金刚的唐卡:一幅是15世纪密集不动金刚(gSang 'dus mi bskyod pa),主尊下面有摩利支天('Od zer can ma)、顶髻白伞盖佛母(gTsug tor gdugs dkar)以及叶衣佛母〔图四〕[7]。另一幅18世纪的密集金刚唐卡,主尊下方出现摩利支天、尊胜佛母以及叶衣佛母组合[8]两幅唐卡均出现了叶衣佛母与摩利支天,且尊胜佛母与大白伞盖佛母虽不同,但二者的尊格极为接近。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壁画中的黄色身女尊(26)极有可能是摩利支天,只是此处的猪拉车被省略了。这四尊的组合有驱魔、祛病、祈寿和守护的意义。〔图四〕密集金刚I壁西侧中间层有4尊尊像,除靠近门一尊已毁,其余三尊可识别为萨迦派“大三红”组合:左侧是欲帝明王('Dod rgyal dmar po)(6);中间为十二臂红色象鼻天(Tshogs bdag dmar chen)(7);右侧是智行佛母(Kurukullā)(8)〔图五〕。〔图五〕 I壁诸尊, 西侧中间为萨迦派“大三红”组合: 从左至右分别是欲帝明王 (6)、 十二臂象鼻天 (7)、 智行佛母 (8)3主题三:祖师祖师像主要分布在I、II、IV壁上方,以及III壁的右上角,多达31位。II壁第一层最北侧尊像为大持金刚(Vajradhara)(19)。位于III壁最西侧是大成就者毗卢巴 (Virūpa, 约7-8世纪)(37)。毗卢巴把道果法传授给弟子那波巴(Nag po pa),经达玛如巴(Ḍamarupa)、阿瓦督帝巴(Avadhūtīpa)传至迦耶达罗(Gayadhara, -1103年卒)。他是进藏传授道果教法的第一位印度论师,后传给卓弥译师('Brog mi Shakya ye shes, 993-1077?年)[9]笔者认为II壁依次往南应为4位印度大成就者和3位西藏祖师,分别是那波巴(18)、达玛如巴(Ḍamarupa)(17)、阿瓦督帝巴(16)、迦耶达罗(15);后3位西藏祖师为卓弥•释迦益西(14)、塞敦•贡日(Se ston Kun rig, 1029-1116年)(13)、向敦•确巴(Zhang ston chos 'bar, 1053-1135年)(12)。以上是萨迦五祖之前道果法传承上师。IV壁最上一排是较好辨认的“萨迦五祖”-白衣三祖及红衣二祖:萨钦•贡嘎宁波(Sa chen Kun dga' snying po, 1092-1158年)(50)、索南孜摩(bSod nams rtse mo,1142-1182年)(51)、扎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1147-1216年)(52);萨班•贡嘎坚赞(Sa Pan Kun dga' rgyal mtshan, 1182-1251年)(53)、八思巴•洛追坚赞('Phags pa blo gros rgyal mtshan, 1235-1280年)(54)。依据萨迦派传承世系,“萨迦五祖”之后的祖师依次为向敦•公却贝(55)(Zhang ston dKon mchog dpal, 1240-1308年)、查浦巴•索南贝(56)(Brag phug pa bSod nams dpal, 1277-1350年)、喇嘛胆巴•索南坚赞(57)(Bla ma dam pa bSod names rgyal mtshan, 1312-1375年)、贝丹次程(58)(dPal ldan tshul khrims, 1333-1419年)。笔者注意到一幅藏于洛杉矶郡立博物馆的唐卡,其中人物多留有题记,可知祖师分别为俄寺第4任住持嘉擦·贡嘎旺秋(rGyal tshab Kun dga' dbang phyug, 1424-1478年)和第6任住持果然巴·索南森格(Go ram pa bSod nams seng ge, 1429-1489年)〔图六〕。然而壁画中间层图像与唐卡中祖师服饰有诸多相同:均戴红色班智达帽,圆形头光,所着服饰为内坎肩外袈裟,双手结说法印,肩花为铃、杵或剑、经书,全跏趺坐于背龛式莲座上,笔者推定II壁和IV壁中间层应为俄派祖师像。〔图六〕 贡噶旺秋与索南僧格像 (萨迦俄寺传承)II壁这5尊祖师为:佛陀师利(Buddhaśri, 1339-1432年)(20)、俄钦•贡嘎桑波(Ngor chen Kun dga' bzang po,1382-1456年)(21)、梅钦•贡乔坚赞(Mus chen dKon mchog rgyal mtshan, 1388-1469年)(22)、嘉木样歇热嘉措('Jam dbyangs shes rab rgya mtsho, 1396?-1474年)(23)、嘉擦贡嘎旺秋(24)。 IV壁上4尊祖师为:贝丹多杰(dPal ldan rdo rje, 1411-1482年)(60)、果然巴•索南僧给(61)、昆秋培(dKon mchog 'phel ba, 1445-1514年)(62)、桑杰仁钦(Sangs rgyas rin chen, 1450-1524年)(63)。最后是I壁最上层的4尊祖师像(2-5)。根据梁云云的研究,在细德拉德寺壁画中也有本地祖师像〔图七〕[10]。比较二处图像,护法殿I壁祖师像与细德拉德寺本地祖师的帽饰、服饰、手印等细节均有诸多相同之处,笔者认为护法殿此处4尊为本地上师的可能性极大。I壁门东侧,壁画已经损毁,原来也可能绘有3尊本地祖师像。〔图七〕细德拉德寺西壁南侧当地祖师像4主题四:护法及供养场景这一主题以黄财宝天王(rNam thos sras ser chen)为中心,环绕八大马王、黄瞻巴拉(Dzambha la ser po)(11)和黑瞻巴拉(Dzambha la nag po)(II壁25);供养场景分布在门两侧。笔者将文献与图像资料对照,对护法殿的八大马王身份识别列表如下[表二]。[表二]  护法殿八大马王图像特征西藏寺庙中,通常将财宝天王与大黑天一起绘制于佛堂I壁门内两侧,一是发扬其护法与财神的作用,二是体现发愿者的财富与地位[11] 门右侧(1)绘有如同护法殿内陈设相似的供奉场景,画面从上至下绘有兵器、野兽、兽皮、供器,最下一排描绘的是背夫和马队,代表源源不断的供养和财富聚集。门左侧的供养场景,供器种类繁多,有“八吉祥”、菩萨装饰(五叶冠、耳环、帔帛等)、七蛇、虎皮坐垫、镜、锣、忿怒尊装饰(五骷髅冠、骷髅鬘)、金刚杵、金刚铃、鼗鼓、十字金刚杵、杖、钺刀、摩尼宝、嘎巴拉碗、大鼓、小号、长号等。此处法器与供物既有供养善相神又有供养怒相神的物品,是一种混合搭配,是善相与怒相尊组合意义的体现。
时代、风格与教派影响根据上面研究,我们可以就壁画的时代、风格及其反映出来的教派影响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假定IV壁中间排最后一位祖师像(63)为俄尔寺第8任寺主桑杰仁钦(1450-1524),I壁6-7位为当地祖师传承像,假设每位当地祖师住持法座的时间为10年左右,那么最后一位祖师的年代能够推测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此可以推定护法殿壁画的完成年代也应在此时间内。此窟壁画风格明显受到来自藏中地区的影响,无论是色彩、布局、服饰,还是尊神的结构都体现出来自卫地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萨迦派绘画的影响,风格偏保守。依据文献记载:15世纪上半叶开始,萨迦俄派创始人俄钦·贡嘎桑波曾先后三次到阿里传法,他在马甲藏布(普兰孔雀河)和朗钦藏布(即象泉河)流域广收门徒,讲授“道果教授”和“喜金刚修法”等。一时萨迦派密法和放咒传统在普兰和古格十分流行,在其影响下古格建立了皮央和热布加林寺,普兰科迦寺和细德拉德寺成为萨迦派寺庙。1492年阿里的皮央和普兰科迦等寺成为俄尔寺的属寺〔图八〕[12]。在皮央石窟群中,同样展示出萨迦派影响的遗存远不止护法殿一处。比如在I区351号窟,笔者在西壁也发现与萨迦派祖师相似的祖师像。其中着白衣的祖师,其服饰、发型,笔者认为可能是萨迦初祖贡嘎宁波〔图九〕。〔图八〕15世纪阿里地区俄寺影响范围图〔图九〕皮央石窟I区351号窟祖师像 (可能是萨钦贡嘎宁波)可见,当时萨迦派的影响是覆盖了整个皮央地区,壁画可与文献记载相互映证。此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止贡、格鲁两个教派进入藏西的历史进程,而对于萨迦派在阿里的发展状况相对关注较少。皮央IV区32窟壁画真实地反映出萨迦派在阿里地区曾经有过较为重要的影响,在藏西佛教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随着阿里地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的萨迦派壁画资料陆续整理出来,我们对于萨迦派在阿里地区的影响和发展状况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单位:王 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罗文华,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责任编辑:陈文曦)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页12-20,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按照我们田野调查中对于古建筑或都石窟寺内四壁描述的通行做法,将入口的墙壁编为I壁,然后顺时针编为II、III、IV壁,以方便论述。

[3]  这种欲界自在母持物与常见的形象均不合,可能是藏西的独特图像特征。

[4]  宝帐护法,西藏中部,14世纪上半叶,棉布设色,76.5*59厘米,私人收藏。

[5]  Rob Linrothe and Jeff Watt:Demonic Divine Himalayan Art and Beyond, New York: the Rubin Museum of Art and Chicago: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4. pp. 58 - 59.

[6] 《梵天佛地》,第4卷第1册,页89-90;《神灵与鬼怪》(上),2000年,页57-59。两处所列7位眷属名称不同,此处以《梵天佛地》为准;Jeff Watt的描述见https://www.himalayanart.org/search/set.cfm?setID=1721。

[7]  https://www.himalayanart.org/items/99085, item no. 99085

[8]  https://www.himalayanart.org/items/31688, item no. 31688

[9]  李冀诚:《西藏佛教萨迦派及其“道果教授”》,《中国藏学》1990年第4期,页95-98。

[10]  梁云云:《阿里普兰细德拉德寺侧殿壁画辨识与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总第135期),页129。

[11]  崔月娇:《贡嘎曲德寺怙主护法殿绘塑图像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2期,页117-131、130。

[12]  阿里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里地区志》(下册),页1193,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为文章节选,欢迎读者阅读期刊原文。

敬请阅读:

此为王露、罗文华《西藏阿里地区皮央石窟护法殿壁画考察报告》节选,原文上、下两部分,分别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12期和2020年第1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yuankan@dpm.or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

邮政编号:100009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