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何滢洁、谢安平、何蓓洁:20世纪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主题展览回顾

何滢洁 谢安平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9-15




作为宣传建筑遗产价值、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的公众教育手段,古建筑主题展览活动已有百年历史。其中故宫博物院多次承办的相关展览是开启民智、宣传文物保护思想、促进学术交流的成功示范。本文综合梳理了相关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等,尝试系统追溯20世纪故宫博物院历次古建筑主题展览的筹办背景、历史历程和社会反响,以期在公众教育手段多样化的当下,为古建筑主题展览内涵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并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和对古建筑前辈学者传播学术最好的纪念。




20世纪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主题展览回顾*

何滢洁 谢安平 何蓓洁[1]




展览活动作为重要的公众教育、学术交流手段之一,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2],举办建筑主题展览也成为营造学社宣传建筑遗产价值、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的优良传统[表一]。此举不仅契合当时国际文物保护思想[3],更饱含对国民教育的深切关怀[4]。事实上,在20世纪初我国兴起的诸多博物馆实践中[5],就建筑类主题展览而言,1925年成立的首个大规模博物馆——故宫博物院[6]的起步更早于营造学社,且在古建管理部门单士元[7]等人的运筹下,持续发扬光大。尤其在20世纪,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或假地于此的历次古建筑主题展览,实质上是这一代学者根植于实际国情,在遗产保护领域作出的积极尝试。认真回顾这一主题展览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汲取先贤坚持践行公众教育活动的学术精神和面对不同时局不断更新的宝贵学术思想,无疑十分必要。


[表一]营造学社(成员) 在民国期间举办的古建筑展览

资料来源:林佳、王其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页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一 1927年:“整理国故”思潮催生的样式雷烫样展陈


1927年7月,故宫图书馆文献部[8]在皇极殿展出原存清宫造办处的圆明园等处样式雷烫样,展品范围如下[9]


1 圆明园殿等处一方(南北七呎四吋东西十五呎九吋强),共十件。

中路   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福寿仁恩殿。

东路   同顺堂殿。承恩堂殿。

西路   得心灵妙。慎德堂殿。思顺堂前后殿。

2 清夏堂等处一方(南北七呎十吋东西七呎十吋强),共六件。

东路   和春园正门。清夏堂前后殿。

西路   茶膳房。延英论道。龙王庙。

3 画舫斋殿等处二件

4 澄性堂等处一件。

5 宾竹室殿等处一件。

6 同豫轩殿等处一件。

7 濠濮间等处一件。


该展览不仅是目前已知故宫博物院首次古建筑文物的展陈,也是现知传世“样式雷烫样”的首次公开展示[10]。当时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李煜瀛[11]主张“多延揽学者专家,为学术公开张本”,受“整理国故”思潮影响[12],秉持“早获公开”原则开展一切工作。文献部亦在北京大学原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13]的主持下,对清宫档案、戏衣切末、模型等进行整理、出版和展出,并专辟宁寿宫一带为陈列室[14],此次样式雷烫样展览也应运而生。


值得关注的是,该部分烫样的面世引起致力于“样式雷”图档专题研究的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展开研究鉴定[15];一方面积极斡旋,参照中海图书馆等处收藏的相关画样,使当时残损过甚的部分烫样得以修复[16]。1931年5月,修竣的烫样模型在故宫中路第二陈列室复展[17]。其中,圆明园中路及清夏堂两处模型的展出,还为此后学界的首个样式雷图档个案研究《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提供了重要的考证素材[18]


二 1950年:夭折的故宫博物院古代建筑陈列室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博物馆事业的改造整顿得到重视[19]。拥有“我国明清两代重要宫殿建筑”的故宫博物院,认为有必要开辟古代建筑陈列室以系统展示我国建筑法式的演变,在提交至当时文化部所属文物局的1950年工作计划中,故宫博物院做出如下安排:“与文整会商讨搜集烫样、图型,完成明清两代宫殿建筑有系统的陈列在静憩斋布置,(1950年)六月可完成。”[20]文物局对此大力支持,于8月16日召开筹设建筑馆座谈会,经刘敦桢、林徽因、郭宝钧等专家讨论,商议将建筑馆改在保和殿布置陈列,由各位专家及文物整理委员会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办理[21]。针对古代建筑模型展品之样式雷烫样,会后文物局立即向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及中法大学[22]等相关收藏单位发文,调集藏品至故宫集中陈列[23]。截止1951年4月,故宫博物院先后接收北京图书馆烫样43具[24]、中法大学“样式雷图档”〔图一〕3786件(含整幅画样1974张,抄本78本,粘本16本,内粘零散图样1565张,烫样153件)[25]等。


图一   中法大学图书馆移交样子雷建筑图幅册子烫样摺条统计表
北京市档案馆藏, 档号J026-001-00435


在筹备过程中,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曾强调指出古代建筑陈列室的展览内容和成立意义:“这是具体的表现中国人民的‘住’的发展史,从‘北京人’的‘住’的穴居,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建筑,都用模型、图画和标本来表现其进展的过程。”[26]陈列室原计划于1951年正式成立,惜因故宫修缮工程等事务繁忙,该展列馆最终未能落实[27]。但不可否认,展馆的筹备使原存中法大学的样式雷图档在国内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前夕得到了妥善保存[28],而北京图书馆所藏样式雷烫样也与故宫原存烫样合并收藏。故宫因此成为目前国内样式雷烫样藏品最多、画样数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单位。此后,这批烫样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多次出现在展览活动中。


三 1951年:“伟大的祖国”系列展览中的古建陈列


1951年,在故宫博物院酝酿古代建筑陈列室的同时,为配合抗美援朝,弘扬爱国主义,文物局推出“伟大的祖国”系列展览。经与清华大学梁思成等接洽[29],确定由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国营造学社[30]、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局,假地故宫博物院午门举办其中之一的“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以提高民众对古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宣传中央人民政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31]


[表二] “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大纲简表


此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编:《伟大祖国建筑展览说明书》(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 北京历史博物馆出版,1951年)绘制


1951年6月30日,文物局召集都市计划委员会[32]、故宫博物院[33]等机构和有关古建筑专家开会讨论,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开展设计工作[34]。经梁思成先生建议,展览尽可能全面表现中国几千年来的高度文明和科技成就。以其编写的《中国建筑史》油印稿为参考[35],由文物局罗哲文主笔的展陈提纲很快拟就[表二][36]。随后,清华大学刘致平、莫宗江、李斛[37]、宗育杰,天津大学卢绳,文物整理委员会杜仙洲、袁中山,北京图书馆韩承铎[38],故宫博物院单士元等原营造学社专家及各界著名学者纷纷加入筹展工作[39]。为生动诠释展览主题,他们精心筛选和制作了极具说服和表现力的实物、模型、照片、绘画、图纸等各式展品,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贵材料及最新考古成果,如故宫博物院为筹办古代建筑陈列室从北京图书馆调集的清东陵菩陀峪普祥峪陵寝、北海静心斋烫样,吉林西团山遗址发掘物[40],以及关广志[41]专程去五台山绘制的唐代佛光寺巨幅彩色写实画和陶宗震[42]前往大同等地搬运的古建筑实物构件等[43]。对此,陶宗震曾回忆[44]


除构件外最感缺乏的是古城及古城址的资料基本是个空白。刘致平先生认识的一位姚铿,日伪时期曾调查过邯郸赵王城,我就根据姚铿的调查资料画了赵王城的平面和剖面图展出,聊以补上这些空白⋯⋯我还从隔壁敦煌展览中绘制了一幅宋代石窟的窟廊作为对石窟建筑的唯一展出材料⋯⋯但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物资料。所以梁、林要我去大同从拆毁不久的下华岩寺海会殿搬回一朵典型的“一斗三升”辽代斗栱的原物⋯⋯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1951年10月1日,“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在午门城楼正式开幕。两年后,郑振铎提议将此展移至保和殿[45],未能实现。必须强调的是,这次展览凝聚了诸多专业学者的心血,首次将营造学社创立以来中国古建筑研究成果较全面公开普及,使大众认识到了我国建筑技术、艺术的伟大成就,由此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46]。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在观展后感慨道:“我国的古建筑有如此多的宝贝,有这样高的科学技术成就,不但要好好地保护它,还要很好地宣传它,要让人民知道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有些好东西要写入教科书内,作为青少年的教材。”[47]


同时,社会上关于此展览的报道进一步指出,“我们应当如何的爱护、保存和发扬光大它,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我们民族形式的建筑作风”[48]。也有学者认为,展览影响之大,在当时掀起了风靡一时的民族形式建筑热潮[49]。可以说,“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无疑是当时的一项文化盛事,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公众普及以及文物保护思想的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1983年:“文革”结束后的首次大规模古建筑专题展览


1979年,中国建筑学会下属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50]在杭州成立,旨在吸纳业内专家学者,重启沉寂已久的建筑史学研究。同年召开的首届年会上,主任委员单士元倡议在故宫午门举办建筑史专题展览,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响应。嗣后确定由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51]〔图二〕、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工总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筹办[52]。在12月20日召开的筹展会议上〔图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国家建工总局、清华大学、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部门的25名专家就展览内容、筹展计划等问题展开讨论[53]。会议主持人单士元秉承学习总结中国古建筑辉煌成就、学习其科学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夙愿,提出“从原始社会一直做到封建社会”的宏观设想[54]〔图四〕,并根据自身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力主在展览中加入民居建筑、营造技术、装饰手法和工匠体系等内容。10日后,中国建筑学会发文[55]〔图五〕


我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建议于1980年在北京故宫举办“中国古建筑”展览,其规模为3000m2,内容包括:建筑史图片、著名建筑的模型;各地古建筑遗址及出土的实物;古建筑施工技术,材料的图片和实物以及清宫庭样式房的图纸烫样等。


图二  《联合举办中国建筑史展览会的来往信件》
故宫博物院院办档案科藏

图三  《中国建筑史展览筹备会议纪要》
故宫博物院院办档案科藏

图四  《研究建筑学会与我院等单位筹办“中国古建筑史”展览等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办档案科藏

图五  关于筹备古建筑展览方案的报告
故宫博物院院办档案科藏


此后,由单士元领导的筹备委员会[56]展开紧锣密鼓的工作,工作地点在故宫午门东朝房特设的中国建筑展览筹备办公室[57]。1980年3月,展出方案〔图六〕初具规模,在明确以“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普及中国建筑历史的知识、推动古代建筑为‘四化’服务、开展保护古建筑的宣传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发展”[58]为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展品选择或制作的原则[59],并从实际出发,确定筹展方案以明、清北京建筑为核心适当扩展。具体展出内容包括“1.概说——古代建筑发展简史;2.古代城市;3.宫廷建筑——宫殿、陵寝、坛庙;4.宗教建筑;5.民间建筑;6.古典园林;7.装修、家具、陈设(明、清时代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用途房间的室内环境,以介绍我国古代室内装饰的处理原则及设计手法);8.建筑技术成就(古代建筑结构体系;《营造法式》;施工工具;建筑材料;历代著名匠人、设计师、造园家)。”[60]〔图七〕


图六  《 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展出方案》
故宫博物院院办档案科藏

图七  “ 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明清部分)” 展览场地布局


与此同时,为配合“圆明园被焚120周年纪念”,筹展中汇集的圆明园相关资料在午门先行展出[61],并列入1980年8月13日至19日召开的“纪念圆明园罹劫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参观议程[62]。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并发起成立“圆明园学会”。


嗣后历经三载,“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明清部分)”展览于1983年10月11日在午门城楼大殿开幕,当日出席的专家学者共计1000余人,媒体争相报道[63]。展览共有10个板块:城市规划、皇宫、坛庙、陵寝、宗教建筑、府第民宅、商业建筑、园林、建筑技术和古建保护[64]〔图八〕。展出的上千件展品中,大多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图九〕。尤其是一具9米见方的北京市城市布局模型[65]〔图十〕,一具长4.5米、宽4米的大观园模型[66]和一具祁县乔家大院建筑模型[67],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和交口称赞,而模型本身也通过这次宣传,在撤展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重视。展览中部分展品为首次与观众见面,如单士元在故宫捡拾的断瓦颓梁、琉璃砖雕等约300多件,对于研究明清宫殿的建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68]


图八   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开幕

图九  王其亨在布展现场手绘的慈禧地宫烫样平面图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提供

图十  北京市城市布局模型


惜因条件所限,展览只在午门短暂展出。撤展后又以“故宫庋藏建筑文物”为名,移师承德避暑山庄、广州佛光寺巡展,观众踊跃[69]。嗣后,经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等积极呼吁和鼎力相助,确定修复已岌岌可危的先农坛古建筑群,并在该地设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用以收藏此次展览中的重要展品。1991年9月25日该馆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先农坛古建筑群保护和建筑史常设展览的双赢。


五 199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周年庆典活动中的古建筑专题展览


1990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65周年和紫禁城落成570周年庆典。鉴于谢幕不久的“中国古代建筑(北京明清部分)”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故宫博物院决定由古建管理部负责举办“紫禁城宫殿建筑展览”,与“中国文物精华展览”一同作为两大院庆展览活动[70]


本次筹展由此前参加1983年古建筑展览筹备的古建部中坚力量于倬云、傅连兴、茹竞华、王仲杰和贾俊英等担纲[71]。作为紫禁城专题展览,宗旨更加明确[72]


要通过展览使每一个参观者领略到紫禁城的风姿;了解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宫殿建筑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一展览,介绍解放后对紫禁城的保护工作,使广大观众增强文物意识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又要办成全国各大学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宫殿建筑史、建筑技术史、建筑工艺史的课堂。


[表三] “紫禁城宫殿建筑展览”筹备人员分工

根据2019年3月故宫古建部谢安平对黄希明先生的口述史访谈和笔者2019年3月对王仲杰先生的口述史访谈资料绘制


同时,接续单士元等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研究大家们的研究理路,展览内容也更具针对性:一、宫殿建筑发展概况;二、紫禁城宫殿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艺术及建筑技术(官式古建技术与采暖照明等);三、对紫禁城宫殿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测绘、修缮、研究、科技保护、古树保护等)[73]。除院藏展品外,另决定赶制“紫禁城宫殿建筑全景”模型、“八大作”相关模型等。任务艰巨,古建管理部几乎全员投入布展工作[表三],为给全景模型提供数据支撑,更是赶绘了8000多座单体建筑图[74]。不到一年,260件展品就已准备妥当[75]。“紫禁城宫殿建筑展”于1990年9月26日在神武门城楼如期开展[76]


从整体看,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承办的上述古建筑专题相关展览,不仅是开启民智、宣传文物保护思想、促进相关学术交流的成功示范,甚至可视为当时文物保护与公众教育发展进程的缩影。只有竭诚汲取先哲策划展陈活动的思想理路和宝贵经验,才能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呈现方式多样化的当下,使公众教育实现为群众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的使命和责任[77]


附记:感谢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对本文的指导,感谢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在资料收集方面提供的帮助!

[作者单位:何滢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谢安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何蓓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宋仁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4ZDB025)的资助成果。

[1] 何蓓洁系本文通讯作者hebeijie@126.com

[2] 1929年3月朱启钤先生在中山公园组织“展览图籍及营造学之参考品”等,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同年申请获得中华教育基金会拨款后,朱启钤先生得以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开展相关工作。详见《社事纪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0年第1卷第1期。

[3]《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于1931年在雅典举办的第一届历史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即“The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在“The role of educationin the respect of monuments”一项中指出“The Conference, firmly convinced that thebest guarantee in the matter of 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and works of artderives from the respect and attachment of the peoples themselves; Consideringthat these feelings can very largely be promoted by appropriate action on thepart of public authorities.”

[4]正如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所言:“保护之法,首须引起社会注意,使知建筑在文化上之价值;使知阁、门在中国文化史上及中国建筑史上之价值,是为保护之治本办法。而此种之认识及觉悟,固非朝夕所能奏效,其根本乃在人们教育程度之提高。”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卷第2期,页89。

[5]20世纪初,我国陆续成立了天津考工厂(1904)、南通博物苑(1905)、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博物馆(1913)、古物陈列所(1914)、北京卫生陈列所(1915)、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陈列馆(1916)等展览机构,以开启民智、振兴实业。

[6]中国博物馆协会首任会长马衡曾说:“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自民国二年政府将奉天、热河两行宫古物移运北京,陈列于武英、文华二殿,设古物陈列所,始具博物馆之雏形。此外,大规模之博物馆尚无闻焉。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见刘北汜:《故宫沧桑》页59,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7]单士元(1907-1998),又名单乾,笔名君实,北京人。1924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做旁听生,同年底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直到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他持续8年参与了文物点查、档案整理。1930年底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编纂。1936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后,留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并在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兼职讲师、教授。建国后组建了故宫首个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业机构,历任建筑研究室主任、古建管理部主任、副院长、紫禁城学会会长。

[8]该文献部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设古物、图书二馆,图书馆又分图书部、文献部;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将文献部独立成馆,与古物馆、图书馆并列。1951年5月故宫博物院改组,文献馆改为档案馆,1955年12月归属国家档案局领导,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详见张德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大事年表》,《历史档案》1998年第1期,页117-129。

[9]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一览》页15,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2年;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档案汇编·工作报告(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九年)一》页284-285,故宫出版社,2015年。

[10]何蓓洁、王其亨:《华夏意匠的世界记忆——传世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源流记略》,《建筑师》2015年第3期,页58。

[11]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

[12]上世纪20年代兴盛的整理国故运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张“要有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即“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该思潮的主要倡导群体之一——以胡适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其中沈兼士、陈垣、马衡、单士元等,同样也是该时期故宫博物院的理事或主持者。相关论著可见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沈兼士(1887-1947),名坚士。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和教育学家,是民国学术界极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学者。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沈兼士先后担任图书馆文献部主任、文献馆馆长十几年。

[14] 详见前揭《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一览》,页1。

[15]“故宫文献馆所有各型,乃当年进呈烫样,留中未发者。其尺寸矩矱,均与雷家图样做法估册档案相合。”《本社纪事》,《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卷第1期。

[16]“又故宫文献馆,藏有模型甚多,查系圆明园慎德堂等处之烫样,但破坏不堪,急待整理,而慎德堂图样又在中海图书馆,当经函商文献馆,设法与中海图书馆,协商参照原图,加以整理,现正在进行中。”参见《本社纪事》,《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1年第2卷第3期。又见前揭《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一览》页5载:“(1931年)4月,整理圆明园等处模型。”

[17]“本年(1931年)五月,将新修理之圆明园等处模型,连同长春园内谐奇趣水法图,陈列于中路第二陈列室,展览一次。”前揭《故宫博物院档案汇编·工作报告(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九年)一》,页287。

[18]“此外又有圆明园中路及清夏堂二处模型,俱二寸大样,确属当日进呈之旧物,持与北平图书馆雷氏各图相较,竟能合若符节,不意易世以后,几经变乱,尚独此完整之史料,足推求斯园变迁之历史非始原所及也。”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4卷第2期,页103。

[19]1949年9月11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历史博物馆、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发表启事:“北平解放后,我们四个文物机关⋯⋯有了‘向人民’、‘为人民’的明确方针任务⋯⋯逐渐走上发展改进的道路⋯⋯现在开辟了十一个新的陈列室于十一日同时开放。”即故宫的“帝后生活陈列室”、“禁书陈列室”、“纺织陈列室”、“玉器陈列室”⋯⋯文物整理委员会的“中国古建筑法式图片展览室。”详见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事业60年》页622,文物出版社,2009年。

[20]故宫博物院藏《本院一九五〇工作计划》,故宫博物院函,1950年。

[21]《本局简讯》,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文物参考资料》1950年第8期,页178。

[22]1950年9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中法大学:“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八月二十二日(50)文秘字第四七二号函,略以该部所属文物局近拟在故宫博物院内筹办“古代建筑馆”,请将你校所存“样子雷”制成之建筑模型图样,移赠文物局,以便陈列等由。本部同意移交该局统一保管。除函覆文化部转知该局持据前往你校接收外,希你校洽明点交,并将点交物品之数目及种类列单报部。”北京市档案馆藏《为通知将建筑模型图样移交文物局并列单报部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函,1950年9月6日。

[23]详见故宫博物院藏《你院筹办建筑馆应即准备接收烫样模型由》,文物局函,1950年8月23日。

[24]故宫博物院藏《呈送接收北京图书馆样子雷烫样交接清单请鉴察备案由》,故宫博物院函,1950年10月4日。

[25]中法大学自1950年9月6日接教育部通知后,会同文物局罗福颐和故宫博物院人员清点该校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1951年1月19日清点完毕,开列《中法大学样子雷建筑图幅、册子、烫样、摺条移交清册》,见图1。嗣后拨交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保管,经校核与原清单数字符合,于1951年4月16日由文物局准予备案。见故宫博物院藏《为接受前中法大学所藏样子雷图样与原清单数字符合准予备案由》,文化部文物局函,1951年4月16日。

[26]郑振铎:《一年来的文物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0年第10期,页13。

[27]对此,故宫博物院1950年工作总结中写道“建筑馆筹备工作,前后虽接收了北京图书馆及前中法大学所藏样子雷的烫样和图样,由于工程事务繁忙,事实上对此无法兼顾,并未与文整会取得紧密联系,研究具体办法,本院有关单位也未能配合进行任何工作。”故宫博物院藏《呈送本院五〇年工作总结》,故宫博物院函,1951年2月22日。1951年工作计划中仍有“筹建建筑馆”,见故宫博物院藏《本院呈送本年度工作计划》,故宫博物院函,1951年6月12日。此后未查获相关记载。建筑馆的筹备概因配合文物局筹办“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在1951年继续搁浅,之后也未再提上日程。

[28]在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中法大学各学系于1950年夏停办后,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之令拆分解体,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详见陈雁:《北平中法大学的终结与拆分》,《北京档案》2011年第3期,页54-55。

[29]该系列展览与梁思成先生的思想认识完全契合。针对此次古建筑展览,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均给予积极响应与配合。详见陶宗震:《给友人的一封公开信》,http://taozongzhen.blog.hexun.com/,访问日期2012-8-19。转引自林佳:《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页27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30]梁思成先生在创办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同时,还以清华大学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名义共同创办了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建筑系和研究所实际上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营造学社全体员工和南迁的资料,都回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同时因为这次展览所用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来自营造学社,因此举办单位也加上了营造学社。详见前揭林佳《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页270。

[31]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50年7月6日发布《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

[32]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于1949年5月22日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召开成立大会。主任委员先后有市长叶剑英、聂荣臻、彭真兼任;副主任委员先后有张友渔副市长、薛子正副市长、梁思成教授兼任;常务委员有梁思成、华南圭、林是镇、钟森,委员有王明之、单士元等20人。都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关于新都市体形计划调查研究与设计;中央与地方的主要建筑物的设计、监工;新建筑物与其他工程的选址及有关市容的审查;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计划与修正;城市交通系统的计划与发展;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的发展计划与规划;涉及都市计划的名胜古迹和文物的处理;城市土地使用的申请、勘察、审核与批复;研究各项建设用地标准及土地使用法规等。

[33]故宫博物院藏《通知参加讨论“祖国建筑展览”筹备会》,文物局,1951年6月27日。

[34]该筹备委员会成员有刘致平、李斛、卢绳等。详见《本局纪事》,《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8期,页142。

[35]梁先生特别强调其执笔的《中国建筑史》只是个简史,如之前营造学社对大西北还没有系统调查过。梁思成先生在看过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在1951年4月于午门展出的敦煌文物展览后,写了一篇《敦煌壁画中所见之中国古代建筑》,略补对大西北古建筑了解之不足。前揭《给友人的一封公开信》。

[36]罗哲文:《振奋民族精神的一堂课》,《中国文物报》1991年11月14日第2版。

[37]李斛(1919-1975),号柏风,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起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师从徐悲鸿、黄显之等。1948年到清华大学营建系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51年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

[38]韩承铎,原名仲文,研究馆员。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经济系。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图书室管理员、北平图书馆舆图组组长。1949年之后,历任北京图书馆学术秘书、文化部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局图书馆处副处长、国家科委图书组组员、《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书目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长于古籍书目的研究,曾参与编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9]详见前揭《振奋民族精神的一堂课》。

[40]详见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编:《伟大祖国建筑展览说明书》,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北京历史博物馆出版,1951年。

[41]关广志(1896-1958),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曾在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赴英国深造,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专、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任教。他擅长水彩、水粉和钢版画等,在绘画题材上长于古建筑和园林风景。

[42]陶宗震(1928-2005),1949年夏在中直修办处参加工作后,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及城市规划双学科,1952年毕业后担任清华、北大、燕京三校建委会第五工区主任工程师。曾于1958年国庆工程中负责天安门广场规划及人民大会堂选用方案及初步设计。并在我国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大量开创、开拓工作。

[43]详见前揭《振奋民族精神的一堂课》。

[44]前揭《给友人的一封公开信》。

[45]详见郑振铎:《故宫博物院改进计划的专题报告》,国家文物局编:《郑振铎文博文集》页213,文物出版社,1998年。

[46]“由于这个展览,使我们一方面认识了祖国古代建筑的美丽和伟大,另一方面感觉到做了这样一个国家的主人是多么的光荣。我们应当如何的爱护、保存和发扬光大它,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我们民族形式的建筑作风。”李静昭:《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介绍》,《历史教学》1951年第12期,页35。

[47]前揭《振奋民族精神的一堂课》。

[48]前揭《伟大的祖国建筑展览介绍》,页35。

[49]陶宗震认为,“《伟大祖国》展览影响很大,掀起了一个民族形式的建筑热潮。首先是解放军建筑都要求民族形式。‘海司’的基建负责人(一位少将)特地请梁先生把海司的设计改成民族形式(加了一个蓝色的‘盝顶’瓦檐)。景山后的军委大楼(陈登鳌设计)、国防部大楼都是民族形式的;‘哈军工’的设计总负责人殷之书(49年冬我们一起去大同修复大同矿区,当时是土木系助教),陈赓指示他“哈军工”的设计要民族形式。此外轿车的设计也去找林徽因先生。林先生将园林窗格设计中的‘耳炎电纹’提供作为汽车冷却罩的花纹(后来这个汽车设计下马)。这个民族形式建筑的高潮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哄而起’,并且也有违梁先生自己在与巴兰尼可夫(1949年来京的苏联专家)争论时认为:新的民族形式应该是将传统中与现代建筑原则一致的部分融会起来(即后来的‘中而新’)的原意。”前揭《给友人的一封公开信》。

[50]主任委员:单士元。副主任委员:刘致评、龙非了、莫宗江、陈从周、罗哲文、汪之力、刘祥祯、杨鸿勋、潘谷西、袁镜身。委员:程敬琪、屠舜耕、于倬云、汪菊渊、杜仙洲、余鸣谦、陈志华、楼庆西、吴梦麟、张驭寰、陆元鼎、叶启燊、郭湖生、张开济、郑孝燮等。

[51]时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的于倬云先生指出:“我们在77年也有这个想法,想在完成5—7年规划以后开始筹备,因而对举办《中国建筑史展览(陈列)》的设想是一致的,应该办⋯⋯我院是东道主,要安排一定的力量,并落实到人⋯⋯事关陈列美工、保管、电工、保卫、行政处等,拟在80年列入我院工作计划。”详见故宫博物院藏《联合举办中国建筑史展览会的来往信函》,于倬云手写便签,1979年11月24日。

[52]前揭《联合举办中国建筑史展览会的来往信函》。

[53]故宫博物院藏档案《中国建筑史展览筹备会议纪要》,故宫博物院,1979年12月20日。

[54]故宫博物院藏《研究建筑学会与我院等单位筹办“中国古建筑史”展览等问题》,院办公室,1979年12月17日。

[55]故宫博物院藏《关于筹备古建筑展览方案的报告》,中国建筑学会函,1979年12月30日。

[56]筹备委员会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和专家组成。

[57]茹竞华:《回忆单士元先生(连载)》,《故宫人》2008年6-8月(总第235-239期);《吴梦麟女士访谈录》(未刊稿),天津大学何滢洁访谈整理,2017年11月14日。

[58]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展出方案》,中国建筑学会,1980年3月24日。

[59]对于一般观众能够给以生动鲜明的印象,对于专业人员能够提供详实的资料与启发性课题;对于外国旅游者能够介绍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点。一般在学术上要有定评。在科学技术、建筑艺术上有一定代表性。通过照片、图纸、模型、实物、文字和幻灯等手段加以表现。必要时,拟造成一定的建筑环境以加强展览气氛。前揭《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展出方案》。

[60]前揭《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展出方案》。

[61]前揭《回忆单士元先生(连载)》。

[62]“会议期间,代表们踏勘了圆明园遗址,交流了研究成果,参观了圆明园展览(特别是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有关文献资料及清朝同治年间为修复圆明园而制作的雷氏烫样),并就如何保护和整修圆明园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建筑学报》1980年第6期,页69。

[63]如《明清部分建筑展览在京开幕》,《人民日报》1983年10月16日第2版;《中国古代建筑展览今起在午门展出》,《北京日报》1983年10月11日第2版。

[64]《〈中国古代建筑展览〉(北京明清部分)在京开幕》,《建筑学报》1983年第12期,页55。

[65]该模型是北京市规划局于建国初期根据1949年北京市房屋实测图,按1:1000的比例制作而成,由81块模板组成,拼装后为9m×9m。一度存放在北京市规划局地下室库房,部分已有损坏,经展览筹备办公室请陆楚石先生带领几位年青人,费时一个多月修补完整后展出。现存于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陆楚石先生访谈录》(未刊稿),天津大学何滢洁访谈整理,2019年3月14日。

[66]该模型是杨乃济、陆楚石、曹仪策等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和一些著名手工艺者及北京市模型工厂在1964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在日本举办展览而制作。不仅结构精细,且工艺、材料逼真。具有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美,拍出照片可作实景。展出后运回国内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因怕惹祸上身,无人敢收,后来单士元出面将其收容在故宫博物院。此次展览将其加以修配,作为中国园林建筑成就的模型展出。

[67]该模型曾被比作四川大邑刘文彩庄园,经批判后堆置在仓库,此次展览将其借调到北京,以提高对民居建筑的重视。

[68]此外,还有表现护城河上的游船、街道上的商店、民居,王府花园,北京市俗建筑的老照片等。前揭《回忆单士元先生(连载)》。

[69]前揭《回忆单士元先生(连载)》。

[70]故宫博物院藏《一九九〇年古建部工作总结》,故宫古建部,1990年12月5日。

[71]前揭《一九九〇年古建部工作总结》。

[72]前揭《一九九〇年古建部工作总结》。

[73]前揭《一九九○年古建部工作总结》。

[74]前揭《一九九○年古建部工作总结》。

[75]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show/225983.html,访问日期:2019年11月22日。

[76]袁晓京:《故宫——中华民族的骄傲  北京纪念紫禁城落成57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65周年》,《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1日,第4版。

[77]《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详见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_3.htm,访问日期:2019年11月24日。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此为何滢洁、谢安平、何蓓洁:《20世纪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主题展览回顾》全文,原文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yuankan@dpm.or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

邮政编号:100009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