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 | 王子林:清代太和殿的两次重建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09-15

本文根据档案文献的记载,对紫禁城太和殿是否在明代皇极殿的基础上重建作了梳理与厘正,认为清代太和殿经历过两次重建:顺治二年为第一次重建,康熙三十四年为第二次重建。同时,作者结合《太和殿纪事》一书,对第二次重建工程进行归纳,特别分析了康熙三十四年重建与康熙六年修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匠师梁九在重建工程中的作用。


清代太和殿的两次重建




王子林


在清代,太和殿是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其建筑规格等级最高,是单体建筑施工规模最大、工序最繁复、礼仪最隆重的古代建筑工程,在清代经历过两次重建。

一 顺治二年第一次重建



1
乾隆帝的责令查证

乾隆时期曾责令内阁查证明末皇极殿是否被焚毁。据《乾隆朝上谕档》记载:“遵旨将从前流贼焚毁宫殿系前三殿、抑系后三殿及康熙年间宫殿因被回禄重行修理之处,交查内阁、工部。兹据覆称,恭查《实录》,顺治元年四月,李自成焚烧宫阙遁走,十月设御座于皇极门受朝贺。二年正月朔,上御皇极殿旧址,张御幄受朝,三年十月,太和殿、中和殿成。据此,则李自成所焚当是前殿。”[1]内阁依据《实录》所记,确认皇极殿被李自成焚毁,原因是:元年十月御座设于皇极门,而没有设于皇极殿;二年正月朔,皇上御皇极殿旧址,于皇幄里接受群臣朝拜。

2
皇极门升座实为登基大典

据《清实录》记,顺治元年,帝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设御座于皇极门阶上,陈诸王表文于阶东,诸正及文武各官以次列阶下。顺治帝升座后,阶下鸣鞭,众大臣行三跪九叩礼,礼毕,遣官祭告太庙、大社、大稷,颁顺治二年时宪历[2]。其礼仪与明代是一样的。如《明会典》记新皇帝皇极殿登基礼仪,“是日早,鸣钟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上服衮冕御华盖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内,鸿胪寺引执事官进至华盖殿行礼毕,赞各供事,奏请升殿,上由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文武百官上表称贺⋯⋯遣官祗告天地、宗庙、社稷”[3]。推测顺治帝在皇极门升座实际上是一场登基大典,应该是皇极殿已被焚毁,无法在皇极殿举行登基大典;而顺治二年的元旦庆典,也是在皇极殿旧址上张御幄接受朝贺[4],恰好是明代皇极殿被焚毁的旁证。

而重建工程启动是在顺治二年五月[5],同年更三大殿名[6],三年十月完工[7],用时一年零五个月,应该是直接利用旧基重建。太和殿按明代皇极殿规制,连廊面阔11间,按清1尺等于0.32米,合算为今制面阔59.2米,进深32.32米,高24米,与今天太和殿的体量是一致的。

二 康熙三十四年第二次重建

距离顺治二年重建太和殿56年后,康熙三十四年进行了第二次重建,历时两年,于三十六年竣工(见 [ 附表 ])。

(一)开工准备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毁于火灾。据《康熙起居注》记,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寅时,西膳房起火,延烧至后右门、中右门,火势越来越猛,通过连接斜廊,烧到了太和殿,顿时化为灰烬。这次火灾属人为原因,对失火6人依议治罪,康熙帝亲自下令处以绞刑[8]

太和殿被烧毁一年之后,只是把两庑进行了修缮,却未见重建迹象。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工科给事中许承宣上条疏请求重建太和殿,称:“前者被灾以来,虽两庑渐次修理,而大殿全未经营,致我皇上临朝之日止于御门,其于昭示臣民之体,似属权益。”他列举了历代大殿被烧毁重建的记录,认为今重建费用只不过是前代重建三大殿费用的三分之一,其费不甚钜,而工却易成。请求皇上敕令工部速作准备,以待来年开工[9]

许承宣所承条疏后,由于当时平定三蕃叛乱,军需浩繁,无暇顾及,两年后即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初八日才题准会议此事,按康熙六年例,先派员深入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省会同督抚勘查木材,将数目、尺寸、运输路径、经费等登记造册上报工部[10]。四川是主要的采木地,但困难重重,一是四川离京路途遥远,且大木俱生长于深山峡谷之中,运输极为艰难。二是经过张献忠和吴三桂之乱后,蜀地平坦之地的大材楠木俱遭焚伐[11],康熙帝称:“蜀中屡遭兵燹,百姓穷苦已极,朕甚悯之,岂宜重困。且今塞外松木大而可用者甚多,若取充殿材,即数百年可支,何必楠木?”入川采伐楠木停止后,遂将采木移至潘家口一带。潘家口在今河北迁西县境内,栾河水从此由关外流入关内,从喀喇沁部落、翁牛忒部落等采伐的木材可顺流而下,方便运输至京城[12]

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内,湖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采伐的楠木相继运抵京城,郎中额席赫等于口外采伐的三百一十四根杉木,计划明年春天运至通州木厂。查各省前后送到的楠木、杉木等,经估算,足以保证太和殿用料[13]。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旨依议。除现备金砖、临清砖、青白石外,其杉木交与商人办买,琉璃、瓦料、城砖、黄红土等项交与窑户等备办[14]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各种物料齐聚京城,二十日获准堆贮于三处:柁金柱等大木柱顶石堆放于文华殿周围,砖灰堆放于武英殿周围,成造斗科等零星物料堆放于东西长安门内,分别由护军、步军看守[15]

建筑材料备好后,开始筹划建造所需工匠和工程管理事宜。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依议,建造太和殿的匠工全部采用雇佣制,由管工官员组织雇佣。康熙三十四年正月十八日,议准工部监造官员要会同内务府官员共同监督、催促建造,实行例会制度,应会议之处要同内务府大臣一起会议[16]。江藻为工部营缮司郎中,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初一日,工部请旨:“现今太和殿兴工事关紧要,应令郎中江藻兼管司事。”江藻被委以重任。

(二)重建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祭告礼仪

太和殿兴工营建的时间节点,于康熙三十二年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具体的日期安排如下:

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丁巳,辰时,动土开工。

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初四日癸巳,辰时,安磉。

康熙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癸丑,巳时,竖柱。

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已巳,辰时,上梁。

康熙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辰时,迎吻[17]

康熙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辰时,安吻、合龙门、插剑[18]

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卯时,合龙门、悬匾[19]

开工之日,遣刑部尚书图纳祭告太庙,兵部尚书索诺和祭告地坛,吏部侍郎傅腊塔祭告社稷坛。在安柱石、竖柱、上梁、迎吻、安吻、插剑、合龙门时,要祭司工之神、祭琉璃窑之神、祭正阳门、大清门、午门、太和门之神,宣读《后土之神祭文》、《安柱石祭文》、《竖柱祭文》、《上梁祭文》、《迎吻祭琉璃窑文》、《迎吻祭各门之神文》、《安吻插剑合龙门文》。太和殿悬匾时,遣萨穆哈至天坛行礼,祭告皇天上帝。遣礼部尚书佛伦祭太庙,遣左都御史傅腊塔祭地坛,遣工部尚书萨穆哈祭社稷坛,遣礼部右侍郎多奇祭后土司工神[20]

(三)重建规制和做法

康熙六年曾对太和殿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而不是重建,《清实录》在康熙八年太和殿完工之时的颁诏中对其维修原因作了说明:“朕恪遵慈命,爰敕所司,重加修理,又因太和殿建造年久,颇有损漏,遂命一并鸠工重修,今俱告成。”[21]是因为漏雨造成太和殿构架糟朽损毁,“一并鸠工重修”,故借此对整个太和殿进行了落架修缮,使用了从四川采伐的大木,《大清会典》记:“康熙六年修造太和殿,令江西、浙江、湖广、四川督抚访有采就大楠木或山中见产大楠木,将长径尺寸、根数并所需钱粮确估报部。”[22]更换梁柱,意味着要把太和殿揭顶,各种构件要拆下,坏的更换,然后再重装,故而耗时两年。这次维修无异于像一场重建工程,因此这次修缮意义重大,至少为三十四年的重建提供了经验。

《太和殿纪事》记:“工部等衙门谨奏为奏闻事,臣等查案并《会典》内开康熙六年具题修太和殿九间,东西二边各一间,面阔十八丈六尺九寸五分,进深十丈三尺五寸九分,檐柱高二丈三尺,正中高七丈四尺五寸九分。今太和殿照此建造可也等因。康熙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奏并图样进呈,本日奉旨依议。”[23]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开工,一个月后工部才进呈图样,这其中必有隐情,极有可能与梁九较晚提供太和殿木样有关。

 据《居易录》记载:“重建太和殿自二月二十五日鸠工。李少司空贞孟(振元)言有老工师梁九者,懂将作,年七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兴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木殿一区献于尚书,所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殆绝技也。”[24]梁九曾参与顺治初年的重建和康熙六年的修缮工程,经验丰富,虽然三十四年重建时,他已年逾古稀,但仍是被聘为重建工程的顾问,主要在三个方面起了作用。

1
木构组件的样式与尺寸

太和殿是由不同的木构件拼装的,构件极为复杂,总计近3万余件。《太和殿纪事》记录了各种形状和功能的木构件,如檐柱、金柱、小额枋、大额枋、由额垫板、挑尖梁、挑尖随梁、花台枋、承椽枋、上檐大额枋、划椽大额枋、明随梁、明梁等,各构件大小形状不同,尺寸殊异,既有高12.64米的金柱,也有见方0.8米的天花板,《太和殿纪事》详细地记录了各构件的尺寸,有的精确到了寸、分,如“金柱四十根,各长三丈九尺五寸,径三尺二寸。小额枋三十二根,内长三丈四尺八寸五分”[25]。构件的样式和精确的尺寸,应来自于梁九事先制作的太和殿木样,《易居录》所记“以寸准尺,以尺准丈”,即是按1:10比例尺制作的木样。也就是说,太和殿构件及用料尺寸、数量等都是梁九按康熙六年重修太和殿时的规制设计计算好的。但这座木样献给工部尚书的时间恐怕不会太早,因此有可能影响到工部进呈图样的时间。

2
更换柱顶石,重打地基

太和殿被烧毁,也使柱顶石受到损坏,经查殿内金柱柱顶石40座内,只有见方五尺的1座能用,12座崩裂受损不能使用;另见方四尺五寸至四尺的柱顶石27座,虽然较完好,如用于安立新金柱,所露金边不足二寸。咨询老匠师梁九,他说康熙八年建造太和殿时所用木料,俱从各处拆来,直径大小不一,不论金边,将旧柱顶石酌量使用。这进一步证明了康熙六年重修太和殿时并没有稿案留存下来。经会议,旧柱顶石所用柱子的直径是三尺,若将此配直径是三尺二寸的新柱子,则旧柱顶石窄小,决定将此损坏不堪用的窄小旧柱顶石39座顶补,使用新开采见方五尺的新金柱柱顶石,将见方五尺的一座修理以合新柱子尺寸。檐柱柱顶石共计32座,其中19座损坏,18座窄小,故可用替换下来的旧金柱柱顶石顶补[26]。柱顶石的更换,意味着需要刨挖地基,重新码砌磉墩,无形中加大了工程量。

《太和殿纪事》记:“拆刨柱顶,码磉墩、栏土、台基,随石背后填厢、背底,旧泥土渣,深五尺,并地面金砖,共刨旧城砖二十四万五千四百二十三个。”[27]据王璞子《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的考证,认为太和殿的基础是利用明代旧基,经过拆刨清理又重新码砌的[28]。具体做法是:台基周围拦土并内里填厢、背底,高五尺,用新样城砖灰砌,磉墩砌临清城砖,安砌新旧角柱、柱顶、莲瓣座子、御道踏跺、通门槛垫等石。墙垣:下堿里皮用琉璃圭文砖,外皮用砍细临清砖乾摆;墙上身并群堿背馅俱用新样临清砖灰砌、灌浆;里外抹饰红黄泥。檐柱和金柱共计72根,需要重新码砌72座磉墩,七层,共用临清砖一万七千一百三十六个。周围砌拦土,并内里填厢,七层,共用新样城砖三万八千四百七十二个。周围台基,随石背后共长六十一丈三尺,宽五尺,高三尺,七层,共用新样城砖二万零四十八个[29]

3
彩画做法

《太和殿纪事》记:“据木匠梁九称:先前太和殿明间金梁一根曾用飞金彩画,两边各间梁四根五色彩画等语。应将今太和殿金梁亦照此彩画,俱合选择吉期上梁可也。”[30]再次证明江藻在重大施工问题上都要咨询老匠师梁九,梁九确是重建太和殿的顾问。王璞子先生称,“金梁”是指屋顶的脊檩,虽然没有明确全部是否都如此彩画。但现存脊檩上画的彩画与记载相符,布局手法、用色用金和室内梁枋彩画的格调基本是一致的。这种彩画参照《工程做法》彩画作名目,当属于“金琢墨金龙枋心,沥粉、青绿地仗”做法一类[31]

三 结论

康熙帝重建太和殿98年后,乾隆帝对康熙时太和殿于十八年烧毁,却迟迟未能开工建造,一直耿耿于怀。五十年,乾隆责令工部查明原因,工部回复:“康熙年间稿案因遭回禄焚烧无凭查。”[32]五十八年,乾隆再次令工部查明原因,二月二十日,国史馆覆称:“太和殿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回禄,是时出产楠木之四川、湖广等省皆进剿吴逆,经由之地未便采办。二十年十月内吴逆荡平。二十一年始行采办楠木,嗣据偏沅巡抚韩世琦奏称楠木合者系四川酉阳土产,请令蜀省督抚劝谕捐输。及韩世琦调任川抚后,又题称酉阳地方楠木数目丈尺,路远不便察看。经部校查,韩世琦乃将运解迟延之土司题参,并称大木难运等语。彼时自因采运维艰,辗转稽迟。至三十四年奉旨停免采取,一应工料发帑购办。三十七年始行告成,其工程系工部内务府派员会同修建。”[33]乾隆时国史馆提供的这份报告,说明了许承宣条疏后直到二十一年康熙帝才下令入川采木的原因,一是因为二十年十月才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平叛期间,四川、湖广等地是必经之路,不便采伐;二是由于深山峡谷,大木运输困难,从二十一年开始的采办楠木事项,并没有顺利完成,所以辗转稽迟至三十四年才开工重建。

通过上述对清代太和殿两次重建的考证,结论如下:

1、明代皇极殿毁于战火,顺治二年是太和殿的第一次重建,康熙三十四年是第二次重建,第二次重建遵循了康熙六年重修时的规制。

2、第二次重建程序有条不紊,其中木材的准备耗时最长,重打地基是最大的工程量。

3、匠师梁九在重建太和殿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施工问题上,梁九的建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施工做法。

[附表] 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重建工程表 (据江藻 《太和殿纪事》)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
(责任编辑:宋仁桃)

[1]《尊查奏闻李自成焚前三殿毁及其修复等事》,清乾隆五十年三月十二日辛酉,《乾隆朝上谕档》第12册,页513,档案出版社,1991年。
[2]《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九,顺治元年冬十月,页91,中华书局,1985年。
[3]《大明会典》卷四五《礼部三·登极仪》,第二册,页842,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
[4]前揭《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三,顺治二年春正月,页119,“顺治二年乙酉春正月乙酉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入拜神毕,出御皇极殿旧址,张御幄,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及外藩蒙古王使臣等上表朝贺”。
[5]前揭《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八,顺治二年五月,页148,“是月,兴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工”。
[6]《钦定大清会典》卷一二六,“顺治元年,定鼎燕京,上大清门牌额。二年定正中三殿名。”《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4册,页624-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7]前揭《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二八,顺治三年十月,“壬寅,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太和等门工成。太和殿连廊共十一间,长十八丈五尺,宽十丈一尺,高七丈五尺。中和殿连廊共五间,宽六丈五尺七寸,四面俱同,高四丈八尺。位育宫连廊共九间,长十四丈一尺,宽六丈六尺,高五丈八尺”。
[8]《康熙起居注》第一册,页470、页476,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84年。
[9](清)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工科给事中许承宣条疏”:“臣自殿试之日得至太和殿廷仰,见皇家制度规模弘远,所为万国观瞻者,如是其崇且重也。前者被灾以来,虽两庑渐次修理,而大殿全未经营,致我皇上临朝之日止于御门,其于昭示臣民之体,似属权益。或以天官家言,今岁南北修造不宜,必须之来岁。今改岁已近,则备材庀工,诚不可不亟讲也。按故明永乐十九年奉天等三殿灾至正统五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奉天门灾延及正殿,三十七年重建工成,改奉天殿为皇极殿,即今之太和殿是也。万历三十五年三殿又灾,天启五年重建,历观前朝盛时之君,屡有殿灾,皆不久辙建。及考其三殿工成,用银五百七十五万七千五百余两,以今准之,不过三分之一,加以现行酌减,非比故明浮冒,则其费不甚钜,而工亦易成也。伏乞敕下工部速行估计,以待来岁鸠工。且大殿材料必取之各省,非旦夕可至,及今为之尚需时日。”清康熙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0]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
[11]《四川通志·木政》巻一六上,“楠木乃钦工之必需也,蜀当繁庶之时培植颇多,奈自蹂躏之后,滨水州郡及道路平坦之地,人迹所到,无不焚毁殆尽,且二十年来,荒草茂盛,以致佳木凋落,故梁栋之材绝为稀少”。《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页599-658,页599-660。
[12]前揭《康熙起居注》第二册,页1433、1441、1460、1461。
[13]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
[14]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
[15]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
[16]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一。
[17]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二,吻是正脊两端的龙形琉璃构件,高一丈零五寸,每件重七千三百斤,迎吻路线“经琉璃厂、正阳门、大清门、午门至太和门。迎吻文武各官员于正阳门外齐集,内大臣侍卫包衣官员于天安门外齐集,祭时分翼排班站立,祭毕分翼随吻而入,至设放吻处设放”。
[18]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二,“照例遣大臣一员致祭,正使大臣执事官员并匠头等照例簪花披红。文武各官于午门内齐集,内大臣侍卫包衣官员于太和门内齐集,祭时分翼排班站立,祭毕方散”。
[19]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二,“合龙门用金锞一锭,牌一个,共重三两四钱五分,银锞一锭,牌一个,共重一两八钱五分,金钱八个,每个重一两七钱,铜锞一锭,牌一个,共重四两,铁锞一锭,牌一个,共重三两,锡锞一锭,牌一个,共重三两,五色宝石五块,经五卷,五色缎五块,五色线五绺,五香各三钱,五药各三钱,五谷等,装入锡匣、木匣内安放”。
[20]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三。
[21]《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一,康熙八年正月,页425。
[2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二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4册,页624-667。
[23]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四。
[24](清)王士禛:《居易录》卷三四,济南王民自刊本,康熙四十年。
[25]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六。
[26]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八,“查看太和殿旧柱顶石四十个内,堪用见方五尺石一块,破坏薄小不堪用石十二块,见方四尺五寸至四尺石二十七块,将此石于建造太和殿,应用径三尺二寸金柱顶。验看柱顶石古镜周围所露金边,止不足二寸。为此问得梁九,先经盖造太和殿所有木植,俱系各处拆来,木植应用径之大小不一,不论金边,将旧柱顶石酌量应用。现今太和殿所用金柱,合殿式,著径为三尺二寸等因。先太和殿所用柱子因径三尺,将此石配用今柱子径三尺二寸,如用此旧柱顶石窄小,相应将此破坏不堪用尺寸窄小薄共三十九块顶补,开采见方五尺青白石柱顶石。将旧有见方五尺石一块修理合金柱。应用檐顶石三十二块内破坏十九块,窄小石十八顶补,将现换下旧金柱顶石修补于檐柱应用可也”。
[27]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七。
[28]王璞子:《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建筑研究与保护》,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29]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七。
[30]前揭江藻《太和殿纪事》卷九。
[31]前揭王璞子《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
[32]前揭《尊查奏闻李自成焚前三殿毁及其修复等事》,清乾隆五十年三月十二日辛酉,《乾隆朝上谕档》第12册,页513。
[33]《遵查太和殿重建缘由及四川购办楠木支兴工告成迟延原因奏折》,清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二十日癸未,《乾隆朝上谕档》第17册,页233。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此为王子林《清代太和殿的两次重建》全文,原文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

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

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yuankan@dpm.or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

邮政编号:100009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