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博经济学家:解析中国PPP模式蓬勃发展背后的喜和忧

2017-10-27 彭博 彭博Bloomberg


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和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撰文称,中国已经找到一种新方式为基础设施支出融资,保持增长势头,同时遏制地方政府债务飙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6月,已签约落地的项目投资额达3.3万亿元人民币。这种融资结构将建设的前期成本放到承建公司的头上,而地方政府的支出则分散在相关设施的生命周期内。


原则上这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在实践中,由于承建方以国企居多,并且继续依赖国有银行提供融资,目前尚不清楚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最终影响是否会有很大的不同。


已签约落地的项目:估值和占GDP的百分比



已签约落地项目投资额达3.3万亿元人民币,比一年前的1.1万亿元增长了211%,相当于GDP的4%。鉴于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持续疲软,以PPP模式融资的基础设施支出为GDP达标作出重大贡献。规划项目的投资额要大得多,约16.36万亿元人民币。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将会建成,但是不断增长的项目库可能在提振信心方面发挥作用。


地方政府债务:估值和占GDP的百分比



至关重要的是,PPP项目正助力维持增长势头,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控制债务水平。为过去的经济刺激政策所支付的成本造成2016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至15.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21%,远高于2009年的2.3万亿元。这些官方数据显著低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范围,因为其中大部分被归类为企业借款。在典型的PPP项目中,建设前期费用由拥有该资产的公司支付,地方政府在设施的生命周期内支付该资产的使用费用。


即使如此,国企的主角地位、对政府付款的依赖和对银行融资的依赖,都引发了PPP项目与旧有方式的地方政府融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有何区别的问题:

  • 大约55%的已签约落地PPP项目都是国企作为社会资本参加。只有37%的项目有民营企业参与,仅5%的项目涉及外资公司。(也有可能是许多民营企业都有国家持股的元素)

  • 约80%的PPP项目预计大部分收入将来自政府收费或补贴。只有20%的PPP预期直接利用企业或居民客户

  • 32个示范项目中,平均70%的融资来自银行 —— 在中国指的是国有银行 —— 20%来自企业,10%来自地方政府


相对于“PPP”中“社会资本”的期望,很明显,政府资本仍然在掌握决定权并支付帐单。


国企和民营企业为PPP融资的成本



有多个原因可能造成民营企业参与中国PPP项目缓慢。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专长的民营企业不多。有专长的企业可能对在回报相对较低的项目上与政府达成长期合同保持谨慎。融资成本也在走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达6.55%,而国企为5.56%。


PPP项目分解



细分来看,毫不意外的是PPP项目的主要重点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约占计划投资总额的30%,其中高速公路项目在该类别占比很突出。包括地铁在内的城市公共工程占25%以上。城市发展(新建住宅和商业区)占10%。此外还有水处理、环保和保障房。


PPP支出占区域投资的百分比



从区域细分情况看,PPP项目在支持东北地区增长方面发挥作用最大。2017年1-4月份,PPP项目相当于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在东部相当于5%,中部5%,西部6%。这一区域细分凸显在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的背景下,PPP在防止经济增长急剧下滑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增速最慢的东北地区,财库最为枯竭。


计划的PPP支出与各省人均GDP



分析各省情况显示,较不发达的省份,政府收入较少用于基础设施支出,计划的PPP项目通常超过富裕省份。贵州和云南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3,697元和15,223元,规划的PPP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1.724万亿元和1.23万亿元。中国最富有的两个省份广东和浙江省计划的PPP项目仅有2630亿元和6400亿元。总体而言,较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在规划的PPP项目中的占比为54%,而东部发达地区则为24%。


彭博付费用户在终端上输入BI ECON<GO>

即可获取更多彭博经济学家的深度分析和最新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