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牛人 | 平凡中的科研奉献,辛劳中的教学快乐
平凡中的科研奉献,辛劳中的教学快乐
——访自动化学院余宁梅教授
“回顾20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最深的是平凡、辛劳和快乐。”这是我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余宁梅老师在荣获“第十届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后发自心底的感言。当记者在和余宁梅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后,才真正明白了“这平凡之不凡”、“这辛劳之奉献”、“这快乐之源泉”。
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她说自己从事着平凡的事业
对于我校自动化学院电子系的同学来说,余宁梅老师并不陌生,就算没有亲眼见过,也一定听说过。电子系的同学大概都因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这门课程头疼过,而这本教材的主编正是余宁梅老师。记者从余宁梅老师带过课的学生那里得知,余老师是一位“颇有学识,认真负责,要求严格”的老师。
说余宁梅老师颇有学识,一点也不夸张。余宁梅老师拥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电路与系统双学科教授的头衔,是我校自动化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这一个个充满“含金量”的数字足以说明一切。
虽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在余宁梅的看来,教师是平凡的事业,教学工作中的每件事都是那么的平凡,教学内容甚至都是多年的教学知识的一路贯穿,“但教师的工作绝不是一个‘体力活’,它需要融入我们一种情感,一种热爱学术,关怀学生的情感。”显然,正是由于这一种热爱学术,关怀学生情感的的输入,才使得余宁梅老师在平凡的事业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对教学有情感的输入,对国家母校更有情感的牵系。余宁梅老师1986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并于1993年至1999年留学日本东北大学,之后又在日本冲电气公司任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但2001年毅然选择回国任教,“日本的生活条件虽然优越,但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即使在科研上取得成就,也始终没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回到母校后的余宁梅主动承担起有关微电子及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多年来,取得的不凡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
二十年的不辞辛劳
她说自己只想做好老师
在记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余宁梅老师的办公室外时,余宁梅正在认真指导研究生的论文,细腻而准确的语言使得我这个“外行人”也听得明白而真切。“最近研三的学生要参加一个学术年会,每人要完成一篇论文,论文完成后余老师要一对一指导。”余老师所带的研究生王润龙告诉记者,“其实这样的场景是余老师生活的常态。”
工作没有8小时之分,常常为了备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讨论问题、修改学生论文通宵达旦。对,这就是余宁梅老师的生活“常态”。“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哪怕一个反问,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莫大激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我教学工作最大的动力。”余宁梅如是说。
余宁梅心中深知,做教师不易,做学生心里的名师更难。在二十年的从教中,余宁梅坦言,自己只是想做好老师。而从2005年至今,余宁梅不仅要担负起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重任,同时也要为本科生代课,还要指导本科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创新。连续10年,余宁梅每年本科实际授课超过64学时。
不仅是在教学工作上不辞辛劳,余宁梅也同样有对学生的生活“不辞辛劳”的关心。余宁梅先后三次担任自动化学院微电051、微电091、集成141的班主任。她的学生都知道他们的这位班主任每逢佳节都必会给他们带来“特别关怀”。中秋时,会给大家发月饼;冬至时,会请大家一块到她家里吃饺子……
记者特别注意到,在余宁梅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的并不是任何形式的荣誉,而是她和自己学生的合影。而这对于余宁梅老说,是胜于一切荣誉的“财富”,“我指导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已经有100多人了,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只要我去哪一个城市出差,就一定要和那里的学生见上一面。”余老师一位叫方元的博士生告诉记者,“余老师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凡事都会为学生着想,她会为我们争取非常多的参与项目的机会,并且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就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宁梅已经毕业的学生只要一回到学校,就一定要来看望他们的余老师,与余老师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学弟学妹们促膝交流。而每每这个时候,都是余宁梅最为感动的时候,“我的学生对他们曾经学习成长的团体都有一种报恩的精神,这让我感到感动、欣慰、激励。”
从事科学和教育
她说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从事科学和教育,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余宁梅看来,科学和教育是最高尚的职业,而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科研和教学是我工作的两个方面,其并不矛盾,却更加是相辅相成的。”对此,余宁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延续性、发展性、前瞻性,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将行业最新技术引入课堂。同时,在教学艺术与方法上,重视启发、引导、讲解和讨论,以理论讲解建立知识基础,启发引导延伸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联想、将理论学习内容与最新的技术连接,将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强大的知识网络。
因材施教是余宁梅的教学理念之一。对此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理念上,余宁梅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本科生的教学,更加应该是能力的培养,接受新知识的思考与学习能力,并帮助其塑造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非纯粹理论知识的灌输。”余宁梅说,“而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则更应该注重其研究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校自动化学院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可以说是由余老师负责开设的,但这门课并不容易掌握。为此余宁梅负责完成《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全程教学视频的录像,为课程推广和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渠道。她的这一共享课程也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10多家学校的老师因此与其交流,并时常收到外校学生的学习问题咨询。
能力越大,责任就多大。对学生的培养是重点,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关键,因此余宁梅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视。余宁梅认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过教学关”,要让青年教师实现从被动学习者到自动教学者的思维转变。曾接受余宁梅培养的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王凤娟坦言,“在我第一次听了余老师的讲课后,才真正地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着怎么听,更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怎么讲。”
除在校内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余宁梅更加重视对外交流。为此,她经常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并作为代表发言,阐释自己的科研思路与成果。“封闭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干,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各种渠道去接受新的观点与想法,听取不同的意见,则可以扩宽自己的思维广度,由此实现从一个层面到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同时思考的结果则又与同行进行讨论交流,以求学术双赢。”余宁梅说。
来源:校报网
排版:韩雪
责任编辑: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