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宿舍,两个优青 | 西理工“学神”就是这么牛!
141篇学术论文
59篇SCI检索
2位“优青”
1间宿舍
这两位“学神”的故事,
就发生在西理工。
一间宿舍走出两位“优青”的概率是多少?
一间宿舍同时出现两位“优青”,简直不可思议。但这种极小概率的事件就发生在理工大厦南322宿舍,这间宿舍同时走出了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两位“优青”李炎隆老师和许增光老师。
李炎隆老师和许增光老师
理工大厦一间宿舍住6名同学,其中两名同学荣获“优青”的概率是多大?一间宿舍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41篇,其中SCI检索59篇的概率又是多大?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题目,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优青”是什么,“SCI”又是什么。
“优青”是什么?
“优青”是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2019年国家优青项目的受理项目数额为5623项,但仅有600人获此殊荣,资助率仅为10.67%。
历年来国家优青项目资助率统计
什么是SCI?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要想细细了解这两位老师的缘分与故事,那得从2001年的盛夏说起。
初识水利 相遇西理工
2001年夏,又是一年开学季,西安理工大学又迎来了一批带着梦想的少年们,其中一个山东小伙和一个陕西小伙带着重重的行李相遇在理工大厦南322宿舍,他们就是李炎隆老师和许增光老师。李炎隆老师和许增光老师在理工大厦322宿舍开启了他们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时光。
“你为什么报考这个专业啊?”许增光问。
“阴差阳错吧,我被调剂了,你呢?”李炎隆耸耸肩。
“我算是受家庭影响吧,我家人是西理工毕业的”。
如今水工专业的两位青年带头人,他们的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跟现在一提起水工专业“旁征博引,神采奕奕”的状态截然不同,他们也曾有过迷茫。一个“大牛”的诞生,必将经历“小白”时期的懵懂。 没有天生的达人,所有的成功都是持之以恒积蓄来的能量爆发。
本科期间,他们深知课堂的重要性,跟随老师的思路,紧扣课本上的内容,不懂就问,多做多练,成绩一直名列专业前茅。通过对专业知识循序渐进地学习,他们从最初的“跟着学”到“想着学” 再到“抢着学”,将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在汲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水工专业的生产实习,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渐入佳境,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个专业可以凝结铸造一个强国惠民的伟大工程,这是一个重要且崇高的专业。
李炎隆老师(第一排)和许增光老师(第三排左一)
热爱水利 求索不息
带着对水工专业的热爱,两位少年选择了继续求学,经历了认真的备战复习,2005年他们一起如愿考上了西安理工大水工专业的研究生,再次成为了同班同宿舍的同学。
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不尽相同,需要更加主动地将专一性、广博性、研究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因此他们成为了图书馆二楼期刊室的常客。“当时上网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我也是在逐渐摸索,通过各种途径去看去了解,只有看的多了,了解的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思考。写科技论文就是要有自己的东西,重复别人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找到不同,才有创新”许增光老师回忆道。
在更加积极主动的付出下,经历了一次次整理——思考——推翻——调整的过程,许增光老师在研一下学期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研二上学期李炎隆老师的第一篇论文也见刊了。“当时的研究生毕业,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我们都觉得发表论文是对自己付出的肯定和继续探索的鼓励。”李炎隆老师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在求知欲驱使下,两位老师选择继续深造读博,下定决心要在这一领域寻求真谛、开拓思维,最终服务和回馈社会。2008年李炎隆老师选择在本校继续读博,而许增光老师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三年,他们奋斗在不同的学校,研究着不同的方向,但他们依然相互鼓励、相互见证、共同进步。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不怠的坚持。
许增光老师每天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思考的过程,或是勤勉汲取的摘抄,或是灵光一现的切入点,亦或是沉心勤恳的数值计算,数十个笔记本上罗缕纪存,折射出他踏实勤奋、厉行求真的科研态度。李炎隆老师在西理工的校园每天都重复着“宿舍-食堂-实验室”的路线轨迹,“发问-思考-解答”的学习模式。
啃理论、写论文、搞实验,带来的压力有时也会让两位少年感到焦虑,每当遇到瓶颈时,他们总会给对方打电话“聊一聊”,分享彼此的研究进度,听取对方的建议,相互打气,相互鼓励。李炎隆老师说:“搞科研是需要定力和耐心的,但这并不代表科研是自娱自乐,更不能闭门造车”。 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带来新的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
李炎隆老师和许增光老师学生时代的笔记
钟情水利 反哺育人
博士毕业后,两位老师又做了同样的选择,他们回到了母校,回到了记录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成长的西理工校园,成为了一名教师。曾经的付出成就了他们的现在。他们想像他们的老师一样,培养出更多的学生,让水利人才像大江大河一样绵延不绝。
随着越来越熟悉这个专业,他们也越来越热爱这个令人骄傲的专业。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基础建设工程,其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大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国的超级工程背后都能映射出水利人的努力付出。两位老师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水利工程是一项兼顾水电开发、保障民生、实现水利安全和人水和谐的重要工作。
因为一脉相承的传统和对学校的深厚情感,他们想用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思感染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两位老师寓教于情,他们通过工程实例让学生知道水利事业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他们经常告诫学生,“当你们学有所成,将知识、热情、青春悉数投入一个项目时,将会感觉到自己在和这个伟大的工程一起成长,那种自豪感值得一生去铭记。”
说起教学和科研两项工作,李炎隆老师说:“人生没有捷径,最后的成果就是努力程度最直接的反映,希望学生既会‘听话’端正态度,汲取意见;又要‘不听话’主动思考学会质疑”。许增光老师说:“要沉得住气,稳得住心,学会在庞杂中寻主导,大方向中找中心,不要只说不行动,也不要光干不思考”。
李炎隆老师(左)和许增光老师(右)
两位老师和水利事业一起成长,一起明心立志,共同绘制人生蓝图、相互借鉴、追赶超越。两位老师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入选国家“优青”,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获得更多荣誉,承担更多的责任。
看完两位“学神”老师的成长之路,大家是不是和小编一样对两位“学神”老师心悦诚服呢?大家可以在留言区交流自己的看法呦!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党委宣传部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资料来源:水利水电学院
排 版:白雨鑫
编 辑:张鹏鹏
责任编辑:张 明
审 核:王 辉
投稿邮箱:
110075916@qq.com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注明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官微(XUT1949)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