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整版的西理工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一级学科优势,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围绕疫情积极撰写理论文章,以“理”为引,学“理”抗疫,为全民抗疫献言献策。
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题,专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6篇理论文章,分别是:
张卉副教授的《发挥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易鹏副教授的《凝聚和彰显伟大斗争中的青春力量》、鲁君副教授的《“抗疫精神”彰显道德建设新高度》、刘玲副教授的《共同战“疫” 建构党性修养新话语》、彭蕾副教授的《坚守战“疫”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乔夏阳讲师的《用近现代史课堂传递战“疫”正能量》。文章全文如下:
发挥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张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一场全民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没有优势,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们经受住了这次大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场战役中又一次得到检验和证明。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最强保证
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一位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表现在中央快速部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连续召开多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各项专门会议等,从不同角度部署防控工作。在2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强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抓紧。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到一线社区医院、疾控中心亲自指导和部署工作。同时,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次表现在省市积极响应。疫情发生后,各地区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周密制定方案、紧急调配力量,形成了从省到村“五级书记”抓防控的机制。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优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还表现在基层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员冲在了战斗第一线。越是在紧急关头、关键节点,越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组织优势,依托组织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战胜疫情的最硬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色是人民性,它是反映人民意愿的,也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首先,发挥制度优势,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疫情袭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政各级部门把疫情工作当作现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成千上万的党员积极投身到防疫第一线;广大的医护工作者舍生忘死、驰援武汉;科研团队争分夺秒、联合攻关;建筑施工夜以继日、紧锣密鼓;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织起了一张防疫控疫的人民战争大网。“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不计成本,不计代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真实写照。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既要为人民,更要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力量,最根本的是来自人民的力量。疫情爆发以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被激发和唤起,全国人民克服恐慌、科学防护、勇敢担起阻击疫情的责任。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广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筑牢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把牢疫情防控的每一个关口和环节,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从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者到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从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到各地志愿者,他们既是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者,也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坚强战士。
全国一盘棋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战胜疫情的最优机制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中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越是特殊时期、越是特殊需要,这个法宝就越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全国上下携手并肩迎战,上有党中央举旗定向、统筹部署,下有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协调联动。为了全国疫情防控大局,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实行了“封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防疫。全国31个省、区、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卫生、交通、公安、宣传、教育、生产等各战线各领域及城乡基层组织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国家卫健委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多个省份星夜驰援、倾力相助。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快速集中全国救治和防护资源支援抗击疫情第一线,调集全国上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实施“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争分夺秒救治病人。这样的中国速度背后,是强大的中国力量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样的组织力、动员力,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彰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力。
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担当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首先是对自己的人民负责,同时也对世界负责。这场疫情不仅是中国和病毒的较量,更是人类和病毒的战争,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我们不仅攻坚克难,严防严控,同时还积极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赢得世界的感激与尊重。2月24日,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在通报考察组现场调研情况时指出,“面对未为人知的新型病毒,中国的反应和措施是恢宏的、是灵活的、是大踏步的”。同时专家组也给予中国的防疫控疫措施以高度评价。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一定能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8JD71008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卉)
凝聚和彰显伟大斗争中的青春力量
易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时代进步的希望。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青年人敢于担当,战胜疫情的事迹处处展现,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伟大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回信,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斗争中涌现的一批以“90后”为代表的优秀青年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优秀青年群体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主体,在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接力奋斗中,这一群体涌现出的青春力量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斗争精神,这是青年人应有的精神品格。凝聚和彰显伟大斗争中的青春力量,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赢得未来和推动各项事业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前“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性时刻,需要进一步凝聚和彰显伟大斗争中的青春力量。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使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
无论是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共产党宣言》等名篇中表达的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还是毛泽东多次阐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都在社会历史伟大变革的进程中展现出了思想灯塔的指引作用,都在并且将长期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认为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青年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和真马克思主义者。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青年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必须树立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追求。它要求青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多样社会思潮冲击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在面临重大价值判断和选择之时能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扎根人民,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引导青年关心时事和人民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虚心向人民学习请教。要教育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和根本价值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满怀对人民的情感,把人民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投身为了人民的伟大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要以时代发展脉搏感召和引领青年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实践活动。
确立青年知行合一的实践状态 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其意重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道德践履、重诚信、言行一致、追求君子人格、树立崇高境界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青年“心中有阳光”,更需要“脚下有力量”。为了实现伟大梦想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以主人翁的姿态、求真务实的品质、崇尚实干的气质积极作为和承担历史责任。广大青年既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修养,又要将认知认同外化于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在践行中升华。
毛泽东认为“永久奋斗”是中国的青年运动很好的革命传统,要一直传承下去。要实现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的要求,一是强化青年的斗争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面临着长期的大国博弈和各种风险挑战,必然伴随着伟大斗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我们要将“永久奋斗”的传统融入当代青年的精神气质,以自信昂扬、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各种时代考验和挑战。二是强化青年的奉献意识和劳动观教育。鼓励青年深入到社会基层一线,在增强青年动手能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能力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同时,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揭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思维倾向局限性。三是强化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扭转一些青年心口不一、知行不一、网上网下不一致和在实际行动中畏葸不前的错误做法,教育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每一步。
激发青年面向未来的创新动能 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新时代伟大斗争具有面向未来的鲜明指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要激发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进行实现美好生活和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创新创造和价值实践。在实践中增长青年工作本领,内在要求青年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中去。一是提升青年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当今时代“缓进则退、不进则亡”,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使命,要直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问题“短板”和要打的“硬仗”,用自身的行动回应时代、国家和全球发展的需求。二是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核心动力,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动力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要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大力宣传中国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等杰出青年团队榜样,激发青年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源动力,推动青年群体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国际领先科技方面敢闯敢冒、有所作为。三是培养青年全球意识和开放胸怀,使之将促进中国梦实现与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结合起来。作为面临全球资源、气候等共同挑战的人类“类主体”,青年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善于创造转化,与世界各国青年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青年群体要练就好基本功与过硬本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全球挑战,以新时代伟大斗争任务和使命不断调整自身行动的方向,进而真正不断为中华民族和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对中华民族发展蓝图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更加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终将在青年一代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社会要营造关爱青年、尊重劳动和崇尚英雄的文化氛围,厚植为复兴梦想拼搏奋斗、积极进取的文化土壤,构建教育引导长效机制,激励青年主动学习和发挥主体能动性并用实际行动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本文系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重点课题“‘95后’大学生网上思想舆论引领工作模式构建与创新研究”(SXGQT2018ZDI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抗疫精神”彰显道德建设新高度
鲁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孕育并诞生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从冬末到初春,为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而激发出来的“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精神,舍生忘死、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顾全大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提升,对中国革命道德的弘扬发展,更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出中国人民道德建设的新高度。
“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基因
中华传统道德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摆在首位,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义利之辨”和“理欲之辨”中始终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提出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无私奉献的道德要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道德行为,蕴藏着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难题的中国智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爆发以来,各省人民始终同湖北、武汉同胞心连心、共命运,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并肩战“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为国家分担忧愁、为人民守护平安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面对汹涌的疫情,各地共选派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医务人员尽锐出征,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一省包一市”,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援助湖北各地。疫情牵动着14亿中国人民的心,拉近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数千人、上万人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防疫一线,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平安和团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发扬“万众一心、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抗疫精神,彰显出无比深沉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和价值基因,从先秦儒家实现“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到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种“公义胜私欲”的传统美德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
中华传统美德在“抗疫精神”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和提升,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汇聚成“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巨大能量,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抗疫精神”弘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奋进力量
曾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历了无数次巨大挫折和考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竖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抗震精神、抗“非典”精神等伟大精神中蕴含的革命道德是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宝贵思想武器。
今天,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等接力弘扬革命精神中的优秀道德和优良传统,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对抗疫使命的明确认知与抗疫责任的自觉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共同筑牢应对疫情的坚固“防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忘为民初心、忠于职守担当使命,在防疫工作中锤炼党性、磨炼意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的作用,让群众在战“疫”火线“找得到党员、看得到党旗、听得到党的声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政治品格;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医护工作者是主力军,为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风暴眼”的武汉,倾尽全力投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无数的抗疫战士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在完成组织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坚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念,当先锋、作表率,弘扬“舍生忘死、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疫精神,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爱护群众的人本意识、开拓创新的无畏气概、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构筑成他们奋进的力量!
“抗疫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风尚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综合性大考,既是对全国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中国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全体抗疫人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传递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担当的社会主义先进道德。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努力救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才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每位患者的正当利益和尊严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证,每个抗疫工作者的才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国从新冠肺炎疫情遏制阶段进入缓解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适应实际变化,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疫情到来后,返工迟缓、生产滞后、产量减少,为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因“疫”返贫,加快恢复疫情期间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是使人民尽快走向富裕幸福的最佳选择。各地多措并举,抢抓春耕备耕、助力复工复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的循环畅通。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和政策温度在疫情中传递,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不断筑牢抗疫统一战线的精神文明根基。面对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中国在紧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毫无保留地交流抗疫经验,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也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气派和中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抗疫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推动着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这场志在全胜的战“疫”中,我们一定能共克时艰,奋力实现战疫战贫“双胜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美学意蕴与传承发展研究”(18YJC710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共同战“疫” 建构党性修养新话语
刘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党性修养话语源于党的内在规定性,是对党政治身份与人民立场的鲜明反映,是党建的重要方面。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核心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既是党抗疫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科学回应。既体现了党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意蕴,也反映了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能力。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是党性修养的新话语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言简却意深。这一话语背后既是党立身、立业的基石,立德、立言的条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科学阐释。党性是政党的固有本性,既具有阶级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性修养关乎党员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加强党性教育是提升党的科学化执政水平的有效举措,也深刻影响着党的信念坚守和执政资源。提升党性作为党建的核心命题,是实现党根本宗旨的价值依托,是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选择。党性是什么?一句话,“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2020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汹涌蔓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这既是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责任担当的新要求,也是对党性修养的新阐释。充分体现了党性修养应置于时代语境中,随着党方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党面临突发事件的场域而合规律提升的本质特征,也提示我们注意,现实越是残酷,越是对党性修养最好的检验和测试。同时,加强党性修养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严肃主题,严肃地对待这个主题,能够更好地净化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摆自己、摆思想及摆工作都是党性的应有之义,都是对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道德自觉和生命践行。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是党性的集中表现
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修养就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需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得到培育,更需要在突发事件及危难时刻千锤百炼。比方说,对于党来讲,如何展示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如何展现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于党员来讲,如何为社会做出表率,如何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成为了党建导向与党性话语同向发力的最新表现,在国家层面,及时公开通报疫情信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策略协调,分享经验并提供帮助;在党组织和党员层面,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有责是政治问题,担责和尽责是本领问题,面对这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员干部以确保人民生命和健康为己任,汇合成了一场人民阻击战的抗疫史话。守土有责,逆势而上;守土担责,勇于奉献;守土尽责,筑牢防线,绘制了一幅新时代党性主题的新画面。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有责、担责、尽责体现了党性的本真,融强信心与聚民心于一体,而在基层党组织中这一本真表现得更为清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生命防线,各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责任区,设立形式多样的先锋岗。基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和使命,带头分片细化,敢于亮剑,使社区在抗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守”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地把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外现出来,真正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是党的优势向治理优势的转化
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改革是党建的现实逻辑,而基于此进一步建构治理动力机制则是党的现代化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步愿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守土有责由宣传思想领域到疫情防控,既是治理体系覆盖面的深度拓展,更是党的现代化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对接,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众所周知,治理体系在公共危机中的意义非同寻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之所以能快速地转化成抗疫优势,是党动员、协调与组织能力在发挥作用,抗疫中的速度和效率说到底其实是治理体系优势,是党的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这里,制度优势与治理体系通过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党性修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总结: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本质,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生活,抗疫时期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着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的总要求,给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第二,党性修养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殊途同归,有共同的载体和融合发展理念是抗疫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关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是抗击疫情始终坚持的原则,体现了党的科学决策和治理的有序推进。第三,非常时期党的政治优势及国家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应急反应,它凸显了党的凝聚力和治理现代化的合民意性。整个抗疫期间由病毒肆虐初期基本单元的最小化到取得防控阻击战重大战果时期推动经济社会秩序从县域单元到省域的扩大,流淌的是一种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当然,“守”与“责”的党性新话语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通过党建创新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课题。
(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延安时期革命话语下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2015B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坚守战“疫”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彭蕾
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职能。在当前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情况下,高校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安排,办好网上思政课,传播战“疫”正能量,积极践行初心使命。
拓宽一条战线:办好线上思政理论课
由于疫情原因,高校思政课全面转为线上教学。相对于以往范围小、数量少、补充式的线上教学来说,这次在线教学数量大、人数多,成为特殊时期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渠道。这既是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转型,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开辟了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
制定在线教学方案。根据网上教学环境网络化、媒介数据化、学习自主化等特点,教学方案应以学生和资源的互动为主线,以任务和问题为驱动,确定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充分考虑学生所在地的网络、地域等问题,制定不同教学方案,按照任务目标、内容分析、学习方法、作业分享、测评反馈等专题,设计思政课在线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学质量。线上思政课教学应在完成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习指引的基础上,瞄准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点、当前关注点和情感触发点,以问题意识为引导,用科学理论阐释实践。如“怎样看待疫情防控期间敢于逆行、牺牲奉献的责任担当?”“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讲出理论的深度、现实的力度和情感的温度。通过理论讲解和解疑释惑,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用好战“疫”鲜活事例。根据线上教学和学生接受特点,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联防联控措施成效、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等作为案例,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在素材选择上,侧重于选用能反映党和政府在抗击疫情中的决心和措施;全国一盘棋、精准施策、分区管理的政策安排;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等的典型案例。通过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用生动鲜活、有理有据的事实将抽象难懂的内容讲深讲透讲活,把疫情防控战“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价值”,让线上课堂真正“活”起来。
贯穿一条主线:弘扬防疫抗疫正能量
高校要广泛利用思政课平台、校园网站和公众号等方式,弘扬防疫抗疫正能量,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唱响防疫抗疫壮美战歌。
颂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宣讲抗击疫情战役中的正面实例,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从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到加强对武汉和湖北防疫的统一指挥;从全国调派医疗队和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到统筹抓好其他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从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到10天时间建成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从加大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赞“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等等,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宣传防疫战疫先进典型。在这场严峻的战“疫”中,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涌现出钟南山、李兰娟……还有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等,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谱写了绚丽之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要大力宣传战“疫”抗疫斗争中涌现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学习先进、致敬英雄,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当前,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以“疫”为鉴,发奋努力,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在疫情防控战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靠前指挥;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地大力支援,踊跃捐赠钱物;医务工作者英勇奋战,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有效遏制了疫情发展,赢得世界各国广泛赞誉。高校要将举国战“疫”下守望相助背后的民族精神,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守好一条防线: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在战“疫”进入最后决胜时期,高校要积极应对战“疫”中的复杂态势,坚持把巩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摆在“极端重要”位置,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在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中交出合格答卷。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之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高校肩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积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强化网络舆情监管,对传播内容严格把关,积极占领新的舆论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需要不断增强网上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高校要运用各种手段,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果断举措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奔赴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中国采取坚决有力防控措施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等内容,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在当前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付出、牺牲和贡献视而不见,甚至借机污蔑中国。此外,还有某些网络平台和自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不顾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或借名人效应虚假传播,或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等,为谣言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土壤。高校要坚决阻击和批驳西方各种疫情舆论“病毒”,引导学生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对待和善于分析网络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理性思考,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绝不让错误信息成为二次“疫情”。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2015A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用近现代史课堂传递战“疫”正能量
乔夏阳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这场全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疫情防控战,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爱国奉献、众志成城的无畏勇气与斗争精神,更是一本厚重的实践教材和一堂深刻的人生大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鲜活感人的素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积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在课堂上传递战“疫”正能量,为青年学生注入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
讲透战“疫”中所彰显的道路自信
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180年里,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地探求民族复兴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恒定因素,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主题。在对近代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解读与讲述过程中,在全面展示中国人民探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特色之路艰辛历程的同时,使学生深切感悟到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唯一性、合理性、正确性、必然性,进而达到使学生对当前道路的认同与坚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党集中领导的制度优势为战“疫”提供了信心之基;人民群众自发自觉、英勇奋战、无私奉献、共克时艰,积极动员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战“疫”提供了力量之源;全国上下患难与共、守望相助、高效联动、步调一致,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了国家和社会的协同效应,全国一盘棋所凝聚而成的联防联控强大合力为战“疫”提供了胜利之本。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将这一战“疫”中所迸发出的时代价值融入“纲要”课教学中,紧密结合“纲要”课“四个选择”的授课目标,将使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自豪感和幸福感。
讲好战“疫”中所迸发出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和探索的历史。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救亡”与“振兴”构成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的主题,这一历史征程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屈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爱国救亡图存民族精神的典型材料,使学生充分感悟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真谛,激发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在此次战“疫”中,无数国人主动请缨,投入战“疫”一线,创造了诸多奇迹。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在10天时间内拔地而起、从无到有,这一“中国速度”背后隐藏的是无数设计施工人员逆行而上的勇毅和连续奋战的担当;为有效缓解武汉医疗资源紧张,解决轻症患者的收治难题,11个“方舱医院”一夜建成,这一奇迹背后是无数白衣战士默默坚守的奉献和救死扶伤的初心;战“疫”一线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连续超负荷工作,多次主动拒绝“换防”,被强制按下“暂停键”,“强制休息令”让人泪目,蕴涵的是基层干部与普通民众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战“疫”拐点的到来与胜利曙光的初现,其依靠的是14亿中国人所迸发出的舍我其谁的精神气概,其凝结而成的是新时代国人所发扬出的战天斗地的伟大奋斗精神,这都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在战“疫”中的集中体现。在“纲要”课的授课进程中,应将战“疫”中普通人所表现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讲授,将战“疫”中所迸发出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与“纲要”课激发学生民族情感认同教育目标相结合,丰富“纲要”课授课内容,让当代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从近代到现当代所始终保持的昂扬向上精神风貌。
融入共产党所领导的战“疫”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历史,蕴涵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纯洁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内容”。“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共产党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其融入授课过程中,“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在延安时期,疫情肆虐对边区人畜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健全边区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药品研制、确立“中西医合作”的医疗方针等活动,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积极开展卫生防疫运动,为巩固陕甘宁边区、保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其亲自领导和部署下,大规模群众性疫病防治运动陆续开展,有效地控制了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疫病的蔓延与流行。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中国,党的各级组织坚强领导,决策果断,措施得力,把“非典”带来的灾害减到了最低限度,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社会和经济生活恢复正常。共产党领导的战“疫”历史,其中的得力方法与有效措施为当前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其中的史实内涵与精神价值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授课资料,应积极将共产党领导的战“疫”历史融于“纲要”课教学中,为课程讲授提供生动的史实依据,并以此窥探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疫病防治思想,讲述中国精神的强力支撑,明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新型冠状病毒将给予亲历者难以泯灭的记忆、赋予亲历者永恒的磨砺。在战“疫”曙光初现之时,我们应读懂、读好这一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纲要”课教学工作应深入挖掘战“疫”中所蕴涵的生动教育教学资源与深刻精神内涵,让这一本特殊的教科书更加入脑入心,传递时代正能量。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差异性的弥合研究”(17JK05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素材来源 information source
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排版 compose type
岳怡婷
编辑 editor
张鹏鹏
责任编辑 responsible editor
王凌云
审核 reviewer
王辉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
投稿至邮箱110075916@qq.com或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