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她把青春献给了白鹤滩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何谓芳华?
当张丹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年经历的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烈日灼烤下的工地上,她胆战心惊地绑扎炸药;狭窄闷热的施工洞中,她穿着雨靴、打着手电筒艰难前行;与岩石作伴、与星空对望的深夜里,她忍受着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曲折颠簸的山路、荒凉险峻的大山,画不完的图纸、写不完的报告……集结成这9年最深刻的记忆。
2014年7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西安姑娘张丹萍,拖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西南边陲的白鹤滩水电站。9年的时光,她见证着白鹤滩从一片荒滩到水电站拔地而起,白鹤滩见证着她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设者。
“这就是我的青春绽放的芳华。”张丹萍说。
从西理工到金沙江
2014年,张丹萍被水电七局录取,分到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我国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
去,还是不去?上大学时,张丹萍都舍不得离开家而选择了本地的大学,这下要远赴千里之外,她多少有些犹豫。
2014年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给了她坚定的抉择,响应总书记号召: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她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西安理工“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她的内心点燃了一把火,收拾好行李,和家人告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盘山公路一圈又一圈,延伸到大山深处,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还没适应山里生活的张丹萍便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初到白鹤滩的她被分到了土建三队,从事左岸进水口的爆破开挖工作。
7月的白鹤滩温度达到一年中的顶峰,工作面毫无遮挡地暴露在骄阳之下,温度在40℃以上。张丹萍和新来的大学生一起,在老队长带领下从学习绑扎炸药开始,很快融入工程建设中。在上手两天后,她和新来的同事们的皮肤就由红转黑,衣服蹭一下火辣辣的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张丹萍却觉得,这才是建设者的样子!
每当爆破声响起,张丹萍还有些许激动——这个影响深远的超级工程,自己在为此奠基。
“与大国重器一同成长,这是我的幸运。”她在工作日志扉页上写下这句话。
把家安在工地
豪情壮志易有,平凡坚守难得,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7月刚去,8月就遇上了鲁甸地震,张丹萍被吓坏了,想起自己所在区域地震频发,她感受到无尽的恐惧。工地偏远荒凉,营地到最近的镇上没有公共交通,去镇上购置生活用品,来回要花60元钱打车。所以绝大多数时间,张丹萍和小伙伴们都待在营地,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于是,张丹萍和爱人做了一个决定,带着婆婆和宝宝一起,把家安在工地上。就这样,虽然每次路上来回依然避免不了晕车,但在家人的陪伴下,“小白鹤”健康快乐地长大了,从学说话起,便天天喊着“挖掘机”“大吊车”。
张丹萍认为,作为建设者的后代,这份童年经历对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有时候走在城市中,看着璀璨的万家灯火,她会骄傲地告诉孩子:“你看,这是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点亮的!”
扎根深山里的技术尖兵
在经过一番历练后,因工作需要,张丹萍被调去技术部,接受新的挑战。每次开现场技术会,各部门、厂队及施工队伍提出现场技术难题时,说的是四川话。张丹萍听得云里雾里,但她没有“摸鱼”,用手机全程录下会议内容,晚上反复听,请教同事,直到完全听懂弄通大家的发言。项目部的女同事大多从事资料员的工作,不用跑工地、写方案、画图、加班,但张丹萍偏偏对做专职技术员跃跃欲试,领导被她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批准了她的请求。她十分开心,因为在西理工所学的专业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自己也能为工程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鸣谢:学工部 水利水电学院
排版:严紫萌 邬东姊
采写:李博 刘居星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