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赛上获历史最好成绩,她是状态满格的英语老师刘羽!
“文章中描述的Pony的形象,用我们的语言是否可以理解为‘傻白甜’?那你们知道‘傻白甜’用英语怎么说吗?”
教十楼的一间教室里,英语老师刘羽正在授课。她热情洋溢地讲解着知识要点,时而引入独具本地特色的语言元素,时而引导大家回忆年幼趣事,还时不时说上几句“网言网语”,引得同学们会心一笑。
“刘老师的课堂轻松有趣,她会分享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引导我们多用英语交流。”经管学院大二的樊同学跟随刘羽老师学习了一年半,她直言自己被刘老师的课堂深深吸引,一年多的学习让她收获颇丰。
刘羽是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外语一部教师,在月初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英语组)全国决赛、总决赛中,她作为陕西省综合课组唯一代表进入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取得了陕西省高校参加综合课组比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找准自己的感觉”
比赛自去年6月拉开帷幕。彼时,刘羽代表学校参加大赛陕西赛区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分赛区决赛中以综合课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斩获特等奖。根据大赛章程,各分赛区决赛排名第一的选手晋级全国决赛,就这样,刘羽收获了那张来之不易的全国决赛入场券。
刘羽(右二)去年6月参加省赛
全国决赛于今年3月在上海举行,赛前一个月,选手抽题并做准备,比赛采用“授课+回答评委提问”的形式展开,选手围绕提前准备好的题目进行20分钟课堂讲授,排名前十的选手晋级总决赛。总决赛为现场抽题,选手在30分钟准备后进行即兴说课及回答评委提问。
“国赛的赛题文本很有挑战性,评委的提问也很犀利。选手既要在规定时间内把内容讲完整、讲透彻,还要讲出亮点和新意,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有省赛经验在先,备战国赛的过程中,刘羽一直在着力挖掘自己的特点。
通过讲授这篇文章,我想让学生学会什么?
授课内容如何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拿到赛题后的刘羽并没有急着落笔撰写教案,而是带着这些问题思索,自己想讲授的、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思考、有延伸、能运用?她将想要解决的问题条分缕析、剥离梳理,从而搭建出基本的思维框架。“这是备赛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我要先理清思路、把准方向,接下来才是大量搜集资料,填充恰当的例子。”刘羽解释道。
收集整理资料时,刘羽主动向身边的同事朋友请教。“学院许多老师都有参赛经验,他们将手头的教案、幻灯片,连同实践后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全都无私地分享给我。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觉得很安心。”说起自己得到过的帮助,刘羽难掩感激之情。
梳理好手头上的资料,刘羽这才开始撰写教案、制作PPT。有了充分的思考和积累,她明确知道自己授课的方向在哪、目标为何,对她而言,创作的过程便是将前期构想一步步落地实现的过程。
“领导和同事都叮嘱我,授课一定是带着诚意进行的,要找准自己的‘感觉’,找准自己特别想发掘的点。”刘羽带着诚意精雕细琢,将精心收集的资料一点点填充进早已构建好的框架中,脑海中灵光一闪的创意变成一行行有血有肉的文字,笔下的教案逐渐充实饱满,诸多思考和总结凝聚其中,刘羽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感觉”。写着写着,她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记有一天晚上写到汉语对于语言的翻译时,我用到了朱自清把小提琴翻译成梵婀玲的例子。当时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想要尽情表达的愿望呼之欲出。”那晚,刘羽书写至深夜,但她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她知道,这个部分肯定会是授课过程中亮眼的存在。
在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刘羽怀揣真诚和热情创作着,她将从教以来的课堂经验和知识积累,将备赛几个月以来的所思所感所悟全都融进那个讲授时长为20分钟的PPT中。“敲下最后一行字的瞬间,我轻轻舒了一口气,国赛,我来了。”
“丝滑”的授课状态
虽然前期已有充分的准备,但国赛真正来临时,刘羽仍感到紧张和压力。“国赛选手都是各个省推选的佼佼者,大家水平都很高,比赛真正考查的其实是选手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刘羽分析道。
抵达上海,距离比赛正式开始还有两天,刘羽告诉自己,一定要在比赛时把最兴奋的一面展现出来,把讲课最亮点的地方展现出来。“我坚信,既然内容早已设计完善,那么越到比赛前夕我越需要通过高强度的密集练习,提升自己对内容的熟悉度和讲解时的流畅度。”
她抓紧时间进行着最后的冲刺训练,刘羽为自己定下目标,要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尽可能做到完美,保证比赛授课的顺畅“丝滑”。
“我喜欢用‘丝滑’来形容授课过程,它是指授课时,每个字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每个句子的衔接都顺畅自如,语言精练、逻辑缜密、引人入胜,这样的状态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所以我想竭尽全力做好准备。”刘羽介绍道。
她早晨5点起床,一遍又一遍进行着模拟训练,着力发现和修正看似微小的瑕疵,如幻灯片之间的过渡不够顺畅、某个节点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练、章节间的起承转合略有生硬……看似重复的过程却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刘羽将所有出现过的小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再不断精进、精心琢磨,直到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完美”状态。
在这期间,来自学校学院的支持、同事朋友的关心都让她感受到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她调试最好状态迎接着决赛的到来。
刘羽(左四)和同事一起参观校史馆
“决赛时,主办方邀请了学生来听讲,虽然他们是配合选手的‘演员’,但我能感觉到自己讲授的内容他们听进去了,评委们也在频频点头。”赛后,刘羽还观看了自己比赛时的录屏画面,当看到弹幕上飘过“这个老师的文学功底好深厚!”“这个老师讲课的方式我喜欢!”,她由衷感到开心。
“我看到这些时在想,如果我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真的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那么我所有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我花心思准备了,学生也get到了我的点,我会很有成就感。”刘羽始终认为,比赛只是方式,以赛促教才是目的。
“我在赛场上学到了东西,无论是收获得失还是经验教训,此后都可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我更好地设计课堂、改进教学。”她分享着自己所理解的比赛的意义:“此外,我也更愿意将自己备赛参赛的第一手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的老师们,我愿做那个引领的人,希望自己手上的接力棒能够传递下去,和大家一起进步。哪怕是赛场上的失误,我也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帮助同事们避坑。”刘羽笑着说道。
做状态满格的worker
参赛归来的第二天,来不及休整,刘羽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今年是她从教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刘羽一直对“做老师”这件事抱有极大的热情。
她从未停止过学习和钻研,致力于戏剧教育研究十余年,带动学生从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语言使用者。“戏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下有更多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从而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刘羽参加戏剧教育工作坊
每节课后,刘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一步优化情境设计,让授课更高效、更具吸引力。“我也将这些尝试和探索运用到了比赛中,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可以说,我在课堂上的日积月累,造就了比赛时的‘信手拈来’。”比赛促进教学,教学反哺比赛,刘羽总结着两者间最恰当的关联。
她拒绝“躺平”,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利用工作之余自主学习,考取了通过率较低的上外高级口译证书。在刘羽看来,英语老师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我要教会学生什么?仅仅是某个单词、某个句子或某篇文章,还是引导学生建立‘走出去’的文化自信?”她确信,要想帮助一代代青年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首先要教会他们热爱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双语互译时才能更加贴切、更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我想这是我考取口译证书的初衷。”
她从不缺少好奇心和求知欲。刘羽常常思考,面对一届又一届“永远年轻”的学生,自己该如何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贴近学生,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作为和语言打交道的英语老师,刘羽也从语言入手,她喜欢吸纳接收青年人常说的“流行语”。
“我常听学生说‘摆烂’‘emo’‘达咩’等新鲜词语,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这里面有些甚至是日语词汇,这些外来词是如何相互融合的?”她将自己的思索融入课堂教学,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如果我在课堂上时不时冒出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新东西,他们会很惊喜,也会更愿意和我交流。”说起和学生相处的点滴,刘羽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从小就以“做老师”为人生理想,曾是小小少年的刘羽看着讲台上神采飞扬、旁征博引的老师,不由地心生向往。长大后,她不仅实现了儿时理想,也一直沿着“做好老师”的道路深耕细作,笃行致远。“如果我能点燃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热情,带着他们用更轻松更有效的方式学习语言,让他们不再苦于‘学得进、说不出’,那我会觉得我的工作超级有意义。”
走下课堂,生活中的刘羽热情爽朗、爱好广泛,她喜欢拉小提琴,喜欢画画,喜欢烹饪,自学街舞,尝试拳击……她将生活填充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一篇文章,是说你到底是一个worker还是一个laborer,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工作,怎么看待休闲活动。”工作之余,刘羽会通过自己的爱好进行放松和调适,休整之后再以满格状态回归工作。“享受工作,也享受生活,我想这是一个worker的最佳状态。”刘羽笑着总结道。
比赛之旅暂告一段落,教学和生活仍在继续。刘羽知道,自己会继续充满热情,继续学习下去。“时代在变化,英语学习的要求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我唯有不断进步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如果有任何新的东西对我的教学有用,我依然会竭尽全力去探索。”
采写:彭雅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