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他圆了科技成果转化“梦”

宣传部新闻中心 西安理工大学
2024-08-28

陕西实施“三项改革”以来,不但激发了科研人员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也圆了他们的成果转化“梦”,科研人员做科学研究的初衷和终极目标就是,让更多更好更便利的产品,用之于民、服务大众。我校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教授张延超就是其中一位,他通过技术专利“作价入股”,成立了新公司,圆梦陕西。

在张延超教授的办公室里,除了两大书柜的书籍,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桌上大大小小、各种材料做成的高温超高速密封件产品。

从2014年开始,张延超和团队用了近10年时间,自主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核心技术,有望依托该技术实现部分先进密封产品的国产化,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以及服务重大装备制造业,每年可产生数亿元的产值。

“但同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密封件的制造必须由懂设计的人来完成,走从设计到生产这条路线,形成一个闭环,因为工艺是实现高精度密封的最后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正因为此,也让张延超教授种下了把这项核心技术真正从实验室搬上生产线的梦想。

“2019年,有过一次最接近的机会,别人牵线想把我们的项目落到张家港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做成。实际上当时我还是比较期待的。”张延超接着介绍道:“不过,我也并不遗憾,当时的时机确实还不成熟。后来,国家的政策支持逐步倾斜,我们团队也在快速成长,到现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贴合,所以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手上的事,等待这个好的时机。”

2020年,有企业找到张延超,愿意出3500万元建企业投产,经过反复考量,张延超最终放弃了这次机会。“我们做的是一个持续性的产业,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业,我们希望投资方对应用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张延超仍然在等那个最合适的机会。

2021年,陕西投资集团下属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张延超团队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2022年5月,他们又依托秦创原发展有限公司,三家联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最让张延超高兴的是,团队的专利成果“作价入股”公司,并占有重要权重。

据张延超介绍,“作价入股”中包含了六项知识产权,评估了1908万。秦创原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航集团共同出资2200多万,占44%的股份。

“相当于这么多年来,我们积累的工艺和理论设计的技术秘密。主要是以未来的市场盈利、合同额、增长额,还有未来行业的市场发展需求为指标进行测算评估,下来的数值是1908万。”张延超解释道。

“因为现在我们资金量还是有限,我们节约下来的经费还想投到平台建设上去。我们要的实际上是资方的资金链中的现金。任何创新,除了技术,除了人,剩下的就是资金。投资人在找项目,我们的成果在找投资人。借助于外部资本的支持,项目发展的规模就会非常快。”

根据合作协议,公司运行前两年,张延超团队拿出1%的股份赠送给秦创原发展有限公司,由他们支持公司全方位的管理,以服务换股权。

张延超坦言,这样的托管模式,解决了他们的一道大难题。“肯定把我们解脱了,因为我们搞技术的不懂企业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去摆正身份,逐步地学习、适应。在这种过程中,前两年秦创原刚好帮我们解决了这个真空地带的过渡的问题。”

今年是张延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第十八个年头。早在硕博阶段,通过与业内合作单位的交流,张延超发现密封件虽然是一个基础零件,但它用途广泛。他逐渐认识到,在极端工况下,密封件的设计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问题。“2010年我博士毕业后,就希望沿着这个领域继续发展下去。也是那一年,我来到咱们学校,逐渐创立这个方向,丰富学科的内涵,实际上这也是属于服务重大装备制造业。2013年我着手组建技术团队,2015年团队形成规模化,目前我们团队成员15人左右,也指导了百十号研究生。”张延超介绍着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

沿着一个方向一点一滴集聚力量,从理论的基础积累到实验平台的建设,从实验室的研究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从一个人的摸索向前到带领团队携手并进,再到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张延超始终带着他的科研梦想和育人初心坚定地攀登着

在此过程中,他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与改革,不断拓展科学研究业务,推进机械工程学科内涵拓展与发展,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企业横向课题40余项,主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改项目3项,主要参与完成机械、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和机械专业新工科教改项目。工作以来,张延超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1项,校本科生课堂教学优秀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2项。



在我们学校,还有多支像张延超一样的团队,通过“三项改革”,将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我校科技处副处长游才印介绍,学校积极推动实施秦创原“1349”工作方案,材料、机械、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瞄准新材料、数控机床、集成电路等产业重大需求,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了6家科技成果转化型公司。2022年度西安理工大学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70件,总金额1040.3万元,比2021年增长54.94%,与17个项目团队签订赋权协议,赋予科研人员27项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横向科研经费达3.03亿元,就地转化率大于60%。

“我们本科生就有卓越工程师班,实际上就要对接产业的需求和实践环节,而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服务产业的,那就能反哺我们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有专业学位教育,我们就要围绕着工程问题来进行人才培养。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包括工程博士,都要求产业界的技术人员要参与,所以我们所说的企业导师,也得从产业来。‘三项改革’所推进的、所要强调的就是要服务产业界,真正使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升。”游才印介绍道。

END

采写:起点新闻记者 刘洁

彭雅兰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 

竭诚期盼热心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单行线工作室投稿邮箱:news@xaut.edu.cn

校报投稿邮箱:xb82312248@163.com

校广播台投稿邮箱:2198512819@qq.com

为西理工点赞!在看,养成习惯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