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西理工!陕西卫视专题报道,整整30分钟!
7月8日21:25,陕西卫视《对话书记》节目播出《“三项改革”掀起西安理工大学成果转化潮》。本期节目对话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智军,介绍学校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试点与示范,加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学科建设的“双向奔赴”。节目展示了西安理工大学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路径优化为手段,不断解绑成果转化的细绳子,破解“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三大难题,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让一大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创造了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典型案例。
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解决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普遍存在的“不敢转、不想转、不能转”的痛点问题,极大激发了高校科研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激情。西安理工大学作为“秦创原”建设示范高校、“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坚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积极推进“三项改革”政策落地。
三年来,学校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每年都有所增加,就地转化率超过60%,通过赋予科技成果长期的使用权及作价入股等方式,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参办的科技型企业达到30余家科技型企业,部分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有的已进入天使轮融资阶段。
围绕教师“不敢转”的难题,学校制定了“1+1+n”的制度体系。学校3000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退出现有国有资产管理范畴,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变“不敢转”为“放心转”;修订职称评聘办法,加大奖励绩效,变“不敢转”为“主动转”。
西安理工大学坚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的基本思想,以服务陕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我们聚焦国家、陕西省的产业布局及重大战略需求,制定了秦创原“1349”推进工程,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实行有组织、有重点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完善了“1+1+n”政策文件体系,释放政策红利挖掘创新潜力,最大让利于教师激活创新动力。三是突出校企合作的精准性,在转化路径优化上下功夫,畅通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效率。
该案例展示了学校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通过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关键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受益。后续,我们将继续通过“产业+学科”聚焦变革性技术研发,以“学科+产业”的方式走准科研选题“最初一公里”;依托“智能制造、智慧水利、新材料”等领域的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攻克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
西安理工大学制定了“提质、巩固、拓展”的三层级校地合作工作规划。以“飞地转化、离岸孵化”为抓手,按照“一院一地区”的要求,建设覆盖陕西省各地级市的校地合作网络。围绕国家“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按照“一地区一产业,一平台一模式”实施“三位一体”校地合作模式。发挥“111引智基地”及学校“留学生联谊会”效能,以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切入口,有组织地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及中亚国家的合作交流。
“三项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陕西省正在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解开科技成果转化的“粗绳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开转化路径上的“细绳子”。
目前我们学校的专职技术转移转化队伍建设还存在困难。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老师作为科研人员,不擅长企业经营及管理,需进一步探索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度,协助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做好企业运营工作。但目前高校工程系列岗位不足,存在聘任困难。
技术转移转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很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金融等相关知识。而高校教师擅长于技术开发,对企业运营、金融投资、产业对接及市场开拓等经验不足,需要职业经理人的帮助。
西安理工大学一方面通过聘请校友、专业机构等专业人员帮助学校成果转化;同时注重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培训,建立了一支29人的三级复合型专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近两年,学校联合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西北中心)共同举办了系列技术经理人培训活动,培训人员近200人,多人获陕西省技术经理人证书,获评优秀技术经理人。
目前,学校出台了《西安理工大学“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管理办法(试行)》,探索社会资本、横向结余经费共同出资成果转化模式,变“缺钱转”为“共同转”。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适当解决中试资金的问题.目前,学校已经启动了部分教师团队出资计划,解决创业团队创业初期资金紧张问题。
同时解决由于成果转化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职务发明人一般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在成果转化上的问题,通过“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使得高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公司进行利益捆绑,成果完成人全程指导和参与成果转化,降低失败风险。
出台这个办法的目的是位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股权管理存在困难。
学校推出了科技成果股权管理模式,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托管”平台,通过以服务换股权、服务换受益等方式,为学校创业团队提供投资机构对接、管理运营、产业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成功解决了学校缺少产业化资金及运营团队等瓶颈问题,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提高了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通过“三项改革”,西安理工大学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综合实力,也为实现“双一流”目标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近三年西安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连年创新高,就地转化率超过60%。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近15%,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数增长近30%。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6项。获得科研经费5.73亿元。学校7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501-600位,全国高校89-110位。学校2项科研成果获得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据《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校专利转让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位列在陕高校第5位。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和要素,探索科研创新机制,提高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率,解决相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为陕西省加快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近年来,西安理工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路径优化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转移转化体制机制,破解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小编整理了部分相关报道,一起来看!
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建渊副教授研发的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装备,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消防,为企业解决难题,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破解我国电力系统特高压换流站消防装备混合仓性能冗余等难题。他研发的《一种压缩空气泡沫发生装备及其使用方法》专利以260万元价格转让给西安同步电气有限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弋英民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了系统燃烧稳定性和点火成功率两大技术瓶颈,开发出的优化节能控制系统大幅降低了煤粉电耗,提高了煤粉燃烧效率。该团队与西安艾贝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航天源动力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晋航炉”项目,通过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标志着“高灰熔点无烟块煤的液态排渣”这项世界性行业难题被攻破,也标志着全球唯一的块煤加压熔渣气化技术研发验证中心正式建成。该团队研发的“智能+视频”智能火检系统,成功应用于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实现了国内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气化炉点火,性能优于同类进口产品。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春杰教授专注于镁合金新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等设计开发。他把更多精力用在成果产业化上,联合海尔集团成立海骊准晶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海骊新材料实验室,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轻量化应用。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电机壳体和汽车方向盘骨架等新产品,与企业合作推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米天健研发的超精密抛光工艺,能够广泛推动航空和航天发动机、液压和动力控制及源化工反应和传热领域的精整难题。2022年,西安理工大学2008届毕业生张亚光受聘为学校职业经理人,加入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副总经理。2年来,公司逐步走上正轨并飞速发展,公司已建成10余条生产线,使我国先进制造业在精整领域摆脱了受制于国外技术及工艺的局面。
西安理工大学与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集成电路与核心器件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攻关硅单晶生长设备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刘丁教授团队与其研制的国内首台新一代大尺寸集成电路硅单晶生长设备在西安实现一次试产成功,取得了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技术装备,拉制成功大尺寸、高品质集成电路级硅单晶材料的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张延超教授团队“高温超高速轴间动态密封”技术作价1900.38万元,陕航集团及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投资2200.44万元,总注册资金5001万元,共同成立公司并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运营。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赵跃教授积极探索光能利用,致力于新能源发电的控制科学研究。将光伏跟踪控制器成功转化,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企业,解决了新能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王全久、周蓓蓓教授团队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及“动态耗养快速腐熟绿色智能装备”落户鄠邑区,用科技破解农业固废污染及资源化再利用的难题,助力农业土地的增产增收。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政老师团队研发的“可再生耐低温长寿命单液流储能电池”产品,具有高安全性、耐腐蚀、低成本、维护简单便捷等优点,目前项目已经与多家企业签订储能电池订单,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配储、电网调峰调频、应急电源、电网容量调节等方面。
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张嘉伟教授在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正式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团队帮助李站村建立起智慧养牛场,现代物联与畜牧养殖撞出“科技火花”。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周星科研团队攻克了包装材料资源化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使得废弃塑料的降解效率达93%以上。2022年3月,周星团队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了陕西星运博凯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品的量产。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宗范教授科研团队生产出用回收塑料做的吸油棉,3秒内可以完成油污的快速吸附。他依托团队科研成果创办陕西鸿鑫耐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时,团队的4项专利申请权也从学校顺利转让至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百灵教授团队研发的可满足500℃以上使用的自润滑抗熔蚀共晶石墨钢型材制备技术。用该型材生产铝合金压铸、挤压模具,可为提升铝产业利润水平创造出新的空间,为汽车工业、轨道交通、消费电子及航空航天领域发展作出新贡献。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侯精明教授十多年来带领团队在解决城市内涝、水灾害管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建立智慧雨洪管理系统,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科技成果应用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安小寨区域、宁夏固原等不少地区的城市内涝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或预警和排水防涝管理平台搭建。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喜飞教授,聚焦电池及关键材料基础理论、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下一代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等三大研究方向,研制出系列高性能电池材料,并提出系列关键制备技术,填补陕西省在锂/钠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推动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张广鹏教授团队在数控机床基础理论研究成效显著,目前已在秦川机床公司精密磨床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郭宏超教授团队聚焦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领域,为西安火车站改造等建筑行业注入创新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张耀中老师依托秦创原春种基金,研制超滤膜中试装置,实现全自动控制,采用平板陶瓷膜技术,在降低成本基础上,还让水处理更环保。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李鹏教授团队围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发全场景全自动径流泥沙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流域水系中的泥沙含量监测,可达到提前预防洪水,减少内涝对城市的危害。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馨梅教授团队,研发出低成本激光曲面自适应在线除锈机,解决钢铁除锈技术难题。
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杨磊副教授团队,研发深海无线充电技术,能解决海下能源供应存在的兼容性、能效以及信息安全瓶颈等技术难题。
当前
全国上下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文章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陕西省高位推动西安“双中心”建设
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
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
科创生态更加优化
科创体系更加完善
科创效能更加凸显
西安理工大学紧抓机遇
以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试点与示范为抓手
深度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建设
统筹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
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势见效!
随着学校沣西科创城项目的推进建设
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展望未来
学校已具备深化产教融合
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的有利条件
全校上下将用实干开启新征程
用成绩展现新作为
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力的
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来源:陕西卫视
内容整理:李博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 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整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
竭诚期盼热心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单行线工作室投稿邮箱:news@xaut.edu.cn
校报投稿邮箱:xb82312248@163.com
校广播台投稿邮箱:21985128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