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冷芸时尚| 你必须知道的秘密:关于你每天在穿的牛仔裤

2016-04-17 冷芸 冷芸时尚

(本文原文首发在《周末画报》别册2016年4月2日)


“丹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料之一,但它永远年轻。”

《美国面料》杂志(American Fabrics),1969年。

 

     丹宁(denim),这个已经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既古老又年轻的面料,并不像广为流传的说法产自美国。根据巴黎时装博物馆(the Musee de la Mode et du Costume in Paris)研究员Pascale Gorguet-Ballesteros的研究,现在被称为“丹宁”的布料,最早出现在法国,原名为“serge de Nimes”,意为“尼姆的斜纹布”。另外,如今经常与英文denim混淆使用的jeans一词,最早是意大利产的一种面料,它和denim一样牢固耐用。但事实上两者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面料。史学家Lynn Downey解释,早期denim面料的经线(纵向织线)与纬线(横向织线)用的是不同颜色的纱线,而jeans用的经纬纱线却是同色的。只是到了1960年代,美国青年开始把牛仔裤称为“jeans”。 人们似乎也不太再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众所周知了。一个在19世纪中期从德国移民去了美国的名叫Levis Strauss的人,使用了来自法国尼姆的丹宁布,请裁缝制作成裤子,创造了Levi’s品牌,并最终让它成为美国西海岸掘金工人的工作服。

 

    法国原产面料;意大利的名字;德国移民创始人;最终却在美国被发扬光大——以至于现今绝大多数人以为丹宁布与牛仔裤就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产物。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所代表的含义:无论你来自哪里,你是谁,美国都能使你成功。而牛仔裤,随着美国梦的传播,而成为美国文化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美国梦的广泛传播,即始于二战之后。

 

    直到二战之前,Levi’s的事业还仅局限于美国西部海岸。二战后,Levi’s的事业拓展至全美国。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牛仔裤因为其舒适、耐穿、没有阶层标签而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与此同时,牛仔裤不再被视为工裤,而是“青春”,“反叛与个性”的标签。这一标签意义,随着美国战后以联盟名义进入亚洲国家,被广泛传播到亚洲青年一代。

 

    最早将牛仔裤带入亚洲人视线的是美国大兵们。因为牛仔裤面料牢固耐磨,美国军方曾将其指定为士兵休闲着装。二战时,因为物料有限, Levi's牛仔裤被仅限于作战军人购买。因此,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军人成为拥有牛仔裤最多的一类人。这些牛仔裤,就随着美军在二战后,与日本结为军事同盟,在当地设立军事基地后,进入日本民众视线。为了不让这个很快从敌人转为联盟的国家民众反感美国大兵,同时也为了防止美国老兵因为曾与日本人战斗过而不能与当地居民和平相处的局面发生,美国政府特别派遣了从未与日本对抗过的年轻一代士兵来到日本。他们年轻、帅气、模特儿般的身材立刻吸引了众多少年少女的心。而他们所穿的酷毙的牛仔裤也就成了日本少年少女梦想的衣服。在韩国,牛仔裤的履历也极其类似。朝鲜战争后(1950-1953),美国与韩国也建立了军事联盟关系。2012年,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The 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曾经做了一个关于牛仔裤历史的展览。这个展览显示,1950年代,为了赚钱,巡和洞(Sunhwadong)染坊的人将美国士兵们的军服收来,染色模仿成牛仔裤颜色,出售给当地年轻人。


    随着美国在世界各地扩张军事基地,专门服务于美国海外各个军事基地的军队电视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AFN)也随之建立。这些电视与收音机频道以播放美国娱乐节目为主。而也正是通过这一渠道,好莱坞电影开始在日韩受到追捧。

 

    1955年,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Cause) 让牛仔裤几乎成了“坏”男孩的标签。而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样的角色只有让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们更加趋之若鹜。而当头戴机车帽,身着皮短装,牛仔裤和皮靴的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斜靠在一架摩托机车旁,一双忧郁的眼睛若有所思地遥望着远方时,多少女人希望站在他远方的,就是自己。得不到这些好莱坞大片中的男人,那就穿他们穿的牛仔裤吧。



 

    生于1970年代的韩国人,现任英国布莱顿大学(Brighton  University)任教服装史的YunahLee博士,便是通过AFN频道认识了好莱坞明星,并从此爱上了牛仔裤。她至今还记得童年时期,一条二手Levi’s牛仔裤曾是她和同学们的梦想。当时首尔文井洞(Rodeo)大街上售卖从美国进口的二手牛仔裤的精品屋是他们的最爱。这一梦想终于在她上中学时,韩国政府曾短暂地废除学生制服政策(1983-1985)期间得到实现:一条及脚踝的高腰牛仔喇叭裤,脚蹬一双锐步运动鞋,便成为了那个时期她最爱的时尚款。

 

    牛仔裤不仅迅速俘虏了日本与韩国少年少女的心,更很快让嗅觉灵敏的当地商人嗅得了商机。据Yunah Lee博士回忆,当时在贸易市场上贩卖美国进口二手牛仔裤的,多以在美国生活的韩裔商人。而在日本,因为牛仔裤的流行,原本就是纺织面料制造中心的冈山市也成为丹宁布及牛仔裤制造中心。从早期为美国品牌加工,直至后期成立自己的品牌,这些品牌多少都带着美国的风貌。曾风靡日本的本土牛仔品牌Big John,就是个长着美国面孔其实是百分之百日本设计与制造的品牌。据其官网介绍,创始人丸尾小太郎之所以为品牌取名为John(约翰),因为这是美国最常用的名字。而其品牌标示也模仿了美国的可口可乐与棒球垒。

 

    到目前为止,丹宁文化带给人们的似乎都是积极的印象。它打破了阶层之分,象征着独立;虽然也代表了叛逆,但这正是青春的符号。而且,牛仔裤,确实也让最早接触丹宁文化的韩国与日本商人获得了经济利益,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有国家质疑美国的野心。他们担心,如果好像日本与韩国与美国联盟,那么不仅仅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会被美国化,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也可能将被美国吞噬。 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在战后与美国亲近的亚洲国家,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确实在经济上比它们的邻居发展得快得多。而那些在1950到1970年代与美国保持了距离甚至对立的国家,诸如中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在同期却发展得缓慢许多。而这些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家,最终也成为了丹宁的主要制造中心。而在这些制造中心,上演的是另一幕故事。

 

    2003年出版的《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丹宁贸易报告》

(The World Trade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nim Trading)中指出 ,(截至研究日时),美国一直是全世界牛仔服(裤)消耗最大的国家。1996年的调研数据表明,美国消耗了全世界41.7%的牛仔服(裤)。在亚洲区域,中国和印度于1980年代开始成为美国牛仔服(裤)的供给国。截至1997年,印度成为美国丹宁第3大供给国;中国则位于第9。

   

    而在整个东南亚市场,美国在战后借助政治及经济贸易手段成功将原本属于欧洲发达国的各个殖民国,转化为美国的政治及贸易伙伴,进一步推进了美国在全球的势力范围。根据东南亚经济学与历史学学者孙建党的研究,在部署东南亚经济战略时,美国先从采矿业及种植园开始,到后期转为重点做金融投资及工业投资,且投资形式更复杂。比如在农业投资方面,美国向东南亚的投资贸易不再仅限于“种植与生产”,还“涉及庞大的杀虫化肥、机械的销售,以及由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 而近期由著名纪录片导演Andrew Morgan拍摄的纪录片《真实的代价》(The True Cost)则为这个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脚注。《真实的代价》以印度为例,纪录了美国跨国公司寡头,如何一面向亚洲农民售卖种植农药,化肥,机械;另一方面,又向农民贷款,卖药的这种征收双重利益的故事。



 

    《真实的代价》主要介绍了看似光鲜的时尚产业背后的故事。其中一段是关于棉花种植。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各类杀虫剂。这些杀虫剂,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也让当地种植棉花的农民多人身患癌症,且畸形儿出生率很高。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是,卖给农民杀虫剂和化肥的公司,与卖给他们治病的药业公司在背后其实是同一个商业寡头。不仅如此,这些公司有时还会“善意”地赊账给农民,允许农民先买化肥和农药,随后付款。然后在农民还不起债务时就让他们拿自己的土地来抵债。这样,这些公司又合法地拥有了这些土地。

 

    而棉花恰恰是丹宁布使用的纤维材料。许多人,包括业内人士都认为棉花是天然面料,因此是一种“好”面料。而专注于推广可持续时尚,总部位于香港的公益机构Redress的创始人Christina Dean却将棉花视为“不可持续”的面料。除了因为棉花需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也因为棉花成长最好的地方都是干旱之地,比如巴基斯坦,中国的新疆。这些干旱之地,是最缺水的地方;而棉花,却又是最需要水的面料。而在所有的棉制面料中,牛仔又是最耗水的一种。

 

    在Christina看来,丹宁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面料。 虽然绝大多数的面料印染都会产生污染问题,但丹宁布及牛仔裤的制造工艺几乎可以用“荒唐”来描述。丹宁布的印染所耗费的水资源与化学染料,超过一般棉制品,原因是丹宁布所需要的靛蓝染料,不容易渗入棉纤维。而滑稽的是,千辛万苦染上去的颜色,在面料被做成成衣后,又需要耗费巨大的能源与人工,把这些颜色通过各种洗水工艺去除。而这一加一减的过程所制造的一条牛仔裤,需要消耗60到200升不等的水;3公斤左右化学用剂;13平方米的地所产出的棉花。 而这一切的消耗,仅仅是为了制造出牛仔裤最诱惑人的那种不同层次及肌理感的蓝色。

 

    对于牛仔裤生产所消耗的能源所产生的影响,一位在巴基斯坦牛仔厂工作的设计师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理论。这位在卡拉奇学习了服装设计名为Hasnain Lilani的丹宁设计师,受好莱坞西部大片的影响,自幼就喜欢上了牛仔裤。而10年前,一次以自由职业者身份为Levi’s在卡拉奇的第一家旗舰店开业时做的店铺视觉设计经历,使他从此彻底爱上牛仔裤与丹宁布, 并开始了他对丹宁的深度研究。在他看来,美国不仅仅是在从亚洲输出牛仔裤,而是在输出亚洲国家的能源。他说,“一条牛仔裤消耗的水资源可高达200升水。(我们喝的)一瓶水(大概500-600毫升),这样一瓶水卖5角美元。200升水,差不多就是20万毫升200美元。但是我们一条牛仔裤才卖6美元。用6美元,换200美元的水资源,这意味着什么?”

 

    那么对于这样既被人爱,却又如此耗费能源的丹宁,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吗?对此Christina和Hasnain的答案都是肯定的。Christina说,所有的服装中, 没有什么服装比牛仔裤更适合穿二手衣的。牛仔裤本来就是追求一种磨损与复古感的,而这正是经历过时间洗涤的二手牛仔裤最自然的面貌。为什么还要耗费那么多能源与金钱,去专门做出这种磨损与复古感?因此她鼓励牛仔裤爱好者们穿二手衣。Hasnain则说,Levi’s一直都很注重环境保护,他们也投入了许多资金研发新技术,希望不再依靠巨大的能源消耗来制作丹宁。另外,现在的激光技术已经可以制作出如同洗水一样的效果,只是这个技术目前所耗费的成本依然很高,尚未在商业上获得推广。但是他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所以,也许值得反思的不是美国人究竟想从亚洲获得什么,而是我们自己究竟应该怎么解救自己!

 

致谢:本文感谢ChristinaDean, Yunah Lee与Jaeyoon Yi提供的相关受访者与资料。

 

冷芸,独立时尚撰稿人及商业顾问。其撰稿媒体包括《周末画报》,搜狐时尚频道,《BoF时装商业评论》。2013-14年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访问学者;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金(Fulbright Scholarship)获得者;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时装营销管理硕士。曾就职于耐克、百丽及利丰集团。主要著作《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冷芸也为上海康泰纳仕时尚培训中心及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提供时装商业培训。

订阅本微信公众号,输入“目录”了解更多以往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