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手工业:痛苦的嬗变

印度通 2019-11-07

印度手工业的历史长达5000年,承载着传统文化价值。然而,印度手工业组织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和国际竞争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整体处境堪忧。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印度手工业正在经历着痛苦的嬗变。

昔日的辉煌今日的凄凉

印度手工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产品具有浓厚的地域、宗教和艺术特色,从纱丽披肩到金银饰品,从细密画、羊毛地毯到檀香木雕和青铜艺,从大理石雕到陶瓷和纸浆艺术品,不一而足。印度手工业者不仅是生产者,也是审美和艺术情趣的传播者,技艺高超者被称为工匠,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印度手工业者至今保持着庞大规模,直接从业者约700万,间接从业人口几千万,散布在广大乡村和城市,其中又以农村人口、低种姓阶层、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居多,生产形态仍以家庭作坊式为主。

印度手工业者如今的真实处境很凄凉。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全球化和现代工业生产削弱了传统手工业的竞争力。以瓦拉纳西为例,闻名遐迩的手工丝织业受机器生产和进口产品低廉价格冲击已“命悬一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加上原材料上涨以及经济不景气等因素,许多传统手工业者收入持续恶化,社会地位下滑,大量人口失业或改行。研究报告显示,今日印度传统手工业是最贫穷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一,而一些传统技能已经消失或停滞不前。

记者2013年曾到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的小镇波哈尔探访65岁的木雕艺人邦德瓦尔,他的祖上6代都是木匠,在当地颇有名气,作品多次获得政府颁奖。凭借精湛的手艺,老邦德瓦尔和两个儿子是家中三代八口人的主要生计来源,但由于客户不稳定,仅凭月均几万卢比(约几千元人民币)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

在市场化大潮面前,印度手工业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传统的家族传承模式出现裂痕,年轻人学习“独门绝技”的热情和毅力正在消失,据统计,印度现在技能熟练的工匠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后继乏人。二是留在行业内的中青年更愿意拥抱现代技术,接受创新,营销视野更加开阔。三是普通人学习手工技能的门槛降低、渠道更多,如参加工艺品设计学校和培训班等,为手工艺品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过去50年里,印度的手工艺品出现国外市场日益扩大而国内市场萎缩的现象。国内市场又呈现商业化、庸俗化趋势。因此,一边是精品难求,奇货可居,另一边则是粗制滥造的廉价货满大街。记者曾在一次小型手工精品展上遇到一位中年细密画大师,他用了2年时间创作了一幅莫卧尔王朝题材的作品,在1尺见方的纸上绘出了1千多个惟妙惟肖的人物。这样一幅画开价近50万美元!而印度各大城市或旅游景点附近,随处可见各种中低档工艺品店,仿制现象严重,多数质量平庸,价格虚高。

传统手工艺人的新机遇

近年来,印度政府和行业协会致力于帮助手工业者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加大推广,拓展海外市场。据“印度手工艺品出口促进理事会”统计,过去十年来,印度手工艺品出口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达到创纪录的近40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占半壁江山。印度政府还提出未来三年将出口总额扩大一倍的目标。

为解决传统手工业者市场信息封闭、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印度各地政府想了一些办法,其中新德里市政府大力扶持的DilliHart常设手工艺品市场推广模式令人印象深刻。DilliHart是新德里著名旅游纪念品市场。市场共设62个摊位,来自全印各地的手工艺商都可以通过申请并以摇号的方式获得在此摆摊15天的机会,租金只需象征性的100卢比。由于地理位置好,外国游客多,给不少手工业者创造了商机。

一些脑筋灵活的印度手工业者也在转变思路。来自克什米尔的胡桃木家具商阿里,热衷互联网营销,招揽了大笔国际生意,带动了老家几十人的就业。另一位来自克什米尔的围巾设计师帕尔更加野心勃勃,他对家族羊毛围巾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加以改善,在突出印度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西方现代元素,受到国际市场欢迎。他告诉记者,他设计的产品被海外知名服装品牌订购,一条成本几百美元的上等围巾能卖到上千美元。

印度学者普丽扬卡·斯瓦米指出,印度手工业是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其民间基础深厚,生命力顽强,“对艺术的追求流淌在印度民族的血液之中,鉴于庞大的人口和轻视物质生活的传统,印度传统手工业还远远没到消亡的时刻。”在DilliHart市场上,来自奥利萨邦小村庄的34岁的棕榈叶画家布切拉告诉记者:“对我来说,这一行不仅仅是职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售卖简易工艺品的闲暇之余,布切拉正规划着用3年时间完成一件宏伟的作品……这也许就是印度传统手工业者真实的写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