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受印度的种姓制度

唐璐 印度通 2019-11-07

  在印度,种姓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普通印度人在公开场合忌讳谈及自己或者询问别人的种姓,特别是低种姓更是对种姓问题讳莫如深。不过,最近在印度掀起的一场是否要在高等院校扩大为“低种姓保留比例”(从22.5%提高到27%和49.5%)的激烈辩论运动,却使得很多印度人不得不公开亮出自己对种姓问题的看法。

  

  低种姓印度人认为保留制度带有歧视性?

  

  “22.5%”,这是一个我最初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时曾经被困扰过一段时间的数字,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尼赫鲁大学校章中提到的“22.5%”就是印度著名的保留政策的比例。保留政策是印度政府为保障表列种姓、表列部落以及其他落后种姓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权益而制定的政策,该政策规定了高等院校以及政府部门在招收弱势群体的固定配额比例。而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均是经过印度总统公告确认的种姓、种族或者部族。

  

  对于保留政策,尼赫鲁大学校章这样规定:“根据印度议会决议,尼赫鲁大学在校方的每个学习项目中为表列种姓以及表列部落的报考者保留的席位达到22.5%(其中为15%是为表列种姓,7.5%为表列部落)”。

  

  那末,我的同学中到底谁是表列种姓呢?他们是否能够享受到这个保留制度?很多年后我认识了印度资深工程师库马尔,我没有问过库马尔是什么种姓,不过我知道他属于表列种姓范畴,而且他当年就是享受了保留制度才得以跨入古吉拉特大学。库马尔告诉我,他虽然是保留制度的受益者,本人也不反对这一制度,然而他却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利用保留制度去上学,因为他有足够能力来照料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我使劲揣摩库马尔不希望孩子享受保留制度的原因:或许库马尔是认为保留制度带有歧视性?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一视同仁?

  

  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又和印度作家拉克希米谈到保留制度。我表示非常欣赏保留制度在解决社会公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属于印度种姓制度最高等级婆罗门的拉克希米却一直向我撇嘴。“你只看到了保留制度的一面,其实正是保留制度使得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日益下降,这些落后阶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低却能进入大学,而许多考分很高的普通家庭学生却不能进入好的学校。”拉克希米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苏尼尔是我的外甥,他在孟买的理工科考试中取得87.33的平均分,但是由于他既不属于能够享受某种照顾的教师的孩子,也不属于自由战士(印度当年参加过争取独立运动的老战士)或者政府雇员的孩子,当然更不能享受保留制度,他只属于普通类考生,因而不能得到好的学院的录取。因为他的成绩刚刚接近这些院校对普通类考生的录取线87.00分的成绩,而那些属于落后种姓的孩子达到平均成绩50分便可被录取……许多印度的优秀学生由于在国内找不到好学校,不得不跑到国外读书。”

  

  我不知道库马尔的观点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拉克希米看法显然与反对印度政府扩大“低种姓保留比例”的声音一脉相承,而且拉克希米们的反对保留制度力量似乎已经积聚很久,难怪这场高低种姓之间的争夺权益运动在印度一些大中城市能闹腾多日,甚至酿成一些伤亡。

  

  印度城里人的种姓观念比较淡薄

  

  常言道,“一碰种姓,印度就乱”。印度种姓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谈到,当神创造第一个人时,由他的身体分出很多部分,“婆罗门是他的嘴,刹帝利是他的手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罗从他的脚而来。”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便是印度种姓集团地位高低的排列顺序,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被排斥在种姓体制之外的人叫做“不可接触者”,也叫贱民,或者哈里真,这些人只能从事最卑贱的工作。根据统计,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人数共占印度总人口10%,而首陀罗占45%,不可接触者约占18%。实际上,上述这四大种姓等级仅仅是最简单的划分,在每个种姓中还分支出大大小小“亚种姓”。

  

  从理论上是说,种姓等级区别在印度已经不合法,但它的确在印度发挥着重大影响: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职务、地位、上升机会和障碍。种姓也决定了一个印度教徒应该在哪里出生,在哪里居住,吃什么样的食物(通常高种姓人吃素食),穿什么样的衣服,从事什么职业,同什么样的人交往,与什么样的人结婚,享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和负有怎样的义务及责任,死后在哪里埋葬以及怎样埋葬,等等。然而,在印度的现实生活中,种姓差异以及种姓歧视似乎又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看的见并感受到,特别是对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每每和印度朋友接触,我总是在试图猜测他们的种姓等级,不过,考虑到种姓这个话题过于私人,因此如果印度人不主动谈论,我从来不会去问及。久而久之,我也逐渐学会了从印度人的姓名、言谈举止以及衣着等方面识别印度人种姓,比如叫夏尔马、雷迪之类的肯定是婆罗门;那些比较乐于主动谈论种姓的印度人多半属于婆罗门或者刹帝利;而低种姓的印度人通常不愿回答种姓问题,假如只有你和他在一起时,这个低种姓印度人经常会把他的种姓提高一个级别……

  

  想象之中,印度人在互相接触时会首先考虑对方的种姓,但是在公共场合却几乎无从察觉。对于这个问题,印度人这样给我解释:“在城市里,印度人的种姓观念比较淡薄,很少有人顾忌对方的种姓等级。”

  

  话虽然这样说,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印度高种姓与一个属于哈里真的印度科学家如何交往的实例。A是一位在西方国家颇有声誉的印裔科学家,他来自印度最穷的邦之一比哈尔邦,属于不可接触者。B是婆罗门,C是刹帝利,B和C均为印度一所著名公立大学讲师。有一天,我们一起参加一个中国留学生小型聚会,尽管全场只有他们三人是印度人,不过整个聚会B和C从未与A搭话,后来A有事先走一步,当A出门后,我听到B和C小声在嘀咕“比哈尔”,两人眼里都透着对A的那种蔑视。

  

  种姓制度在印度农村的影响实实在在

  

  或许我看到的例子有些“极端”。如果说在印度城市里的确比较难以感到种姓制度存在的话,那末种姓制度在印度农村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印度农村走动,便会发现村落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以种姓区分开来。例如我曾到访的位于印度中央邦的卡珠拉霍旅游景区的一个村落,就是大致以三大种姓集团,即婆罗门、非婆罗门和哈里真来划分。记得当时陪同我的印度小男孩不住地给我讲解着,这是婆罗门区,那是哈里真居住区。我知道,在印度农村,婆罗门多属地主阶级,佃农几乎都是中间种姓,而无地雇工则多为哈里真。不过,就村容村貌而言,我难以发现这些婆罗门区和哈里真区有多大差别,只是注意到婆罗门区村民门前的牛似乎多些,还有就是每个居住区都有各自的庙宇和水井。据说对于婆罗门种姓来说,它需要保持与哈里真的社会隔离,同时也需要哈里真从事诸如搬运动物尸体以及打扫卫生等工作,而哈里真则需要婆罗门举行宗教仪式时充当祭祀。

  

  其实,婆罗门也并不都从事那种所谓体面的工作,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如此:婆罗门在城市里有开车的、有给哈里真做家庭佣人的,在农村也有给低种姓地主做无地雇工的。然而,同低种姓相比,高种姓的穷人仍然具有很多优势。拉尼属于古吉拉特的一个低种姓。她向我抱怨说,一个婆罗门穷人在那些能够给予有形或者无形好处的政府雇员中找到很多关系,这使得他们在寻找工作或者上学时都比属于落后种姓的克利种姓以及哈里真拥有更多面试机会,因为目前公营和私营部门的主管都由那些来自高级及中等阶层的种姓占据着。

  

  按理来说,种姓制度使绝大多数印度人口无法逃脱世袭性不平等命运,因而印度社会应该是非常不稳定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印度人却安于现状,而且愉快指数很高。我在古吉拉特曾经接触过一位哈里真,他有一番特别令人回味的话,“神是公平的,我们同富裕的高种姓的差别是前世决定的,我们并不羡慕那些高种姓。说不定我们的来世可能比他们更好咧。”看来,种姓制度可能在印度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方面是障碍,但是种姓制度的保守理念在印度社会稳定中起到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