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星醉汉》:印度版《星际穿越》?

印度通 2019-11-07

  一直喜欢印度片。据说还在牙牙学语时,就被抱去电影院看《大篷车》和《流浪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正经学说话,满嘴“阿巴拉姆哦哦哦”(《流浪者》主题曲“拉兹之歌”的歌词,“到处流浪”的意思)。《印度往事》《三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偶滴神啊》

《巴萨提的颜色》《机器人之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百万金臂》……近些年热门的印度或关于印度的电影也看了个七七八八,就越发觉得应该去那里实地瞅瞅。说走就走,出发之前,看了一堆攻略,文艺青年、普通青年和2B青年笔下的印度能差出个非洲来—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吧。

  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印度首都附近的旅游金三角“德里-阿格拉-斋普尔”溜了一圈。“街上都是牛”?那要看什么地方,看得出德里下大决心治理了城市环境,牛已经不那么常见了。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牛还是很神气地漫步在街头。其实,不只牛,猴子、狗、各种鸟……动物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城市里生活着,与人类和谐共处,相安无事。印度无论街道房子汽车还是人,都灰头土脸的;但万物生长。遗憾的是,印度为了发展经济,也快马加鞭地跑在了主流的现代化道路上。德里附近成片的工业区,让人看到经济增长的希望,也感受到了代价的临近。
  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将人紧紧裹住的宗教氛围。北印度的“金三角”是莫卧儿王朝的重心,因此主要是伊斯兰文化遗迹。外国游客最犯晕的是,不知道在自己看来稀松平常的日常行为在印度是否犯忌。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说不准会踩到谁的神经。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这一点我们在电影中早有了解。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兄弟俩是在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屠杀中成为孤儿的;而2004年的《黑色星期五》以纪实手法深入挖掘了孟买爆炸惨案背后宗教冲突的背景。在印度,一首诗,一支歌都可能引起抗议或冲突,更别说一部电影。
  去年年底在印度国内上映的PK(《外星醉汉》),延续了拉吉库马尔·希拉尼与阿米尔·汗这对黄金搭档《三傻》的路数,哭哭笑笑之中指点江山。这部号称2014年印度“年度神片”的电影,公映仅一个月,就已经登上印度电影史总票房亚军的位置,而且在社会上掀起的论战,热潮汹涌。
  实话说,PK是典型的宝莱坞电影,MASALA,歌舞、爱恨情仇、搞笑、社会批判、奇谲想象……一应俱全。与《偶滴神啊》一样,PK也致力于揭穿神的人间代理人的谎言,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是在神的帮助下,后者是在外星人的帮助下。
  影片开始,是印度版《星际穿越》。飞船落地,印度全民偶像阿米尔·汗全裸(背影)出镜,来自星星的汗,也是个“教授”,因为目的是研究人类。可是一下飞船就遭遇印度毛贼,被抢去了同飞船联系的通信器。因此故事主线就是“教授”如何回家。他先是学习在地球上生存,接下来发现所有人遇到问题都求神。于是他以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膜拜了各路神,但都无果。自然就走上了质疑神的“不归路”。最终在同印度教的权威大师电视辩论中击败对手,拿回自己的通信器,重返星球。所以片名既是Peekay的缩写(印度语醉汉的意思),也是谐音PK(角力)之意。
  来自星星的汗当然也有一段人间的感情羁绊,这就是电视台的新闻女主播嘉古。嘉古在初遇PK的时候,表现的就像写《惊惶庞麦郎》的90后女生,充满不信任和优越感。在各种狗血情节之后,嘉古在PK的帮助下与爱人冰释前嫌,重燃爱情,而PK则孑然一身离开地球。PK不是彻底的无神论,宝莱坞电影也不可能无神论—这样的力度就已经让印度社会相当不安了。尽管电影中指责了宗教极端主义组织,但电影公映还是引发一些印度教徒砸毁电影院,焚烧海报。不过这在印度也不是什么“史无前例”,2001年的电影《危机》也曾引发教派冲突。
  尽管PK是部好看的电影,也算是宝莱坞的良心之作,但也没必要把它的批判性看得很重。对于印度的思想文化界而言,等级森严、教派分立、殖民历史是他们百年来绕不开的课题,人人都试图谈论,可是至今,没有任何一种主义或思潮能够给出真正的解决之道。所以也不能对一部商业大片期待太多。而且整部电影仍然有意延续宝莱坞建构“印度形象”的传统,还是国家形象宣传片。反正跟我刚刚到过的印度不一样。
  外星人+精英阶层来质疑宗教的世俗权威,这不过是启蒙想象和道德自恋的老套路。眼下莫迪的经济改革计划,浑身散发着新自由主义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祛魅宗教,也是将无数底层信徒转化为“自由劳动力”的必由之路。稍稍回顾一下美国黑奴“解放”、南北战争的历史,也许容易理解这一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