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为什么这么多印度农民要自杀?

毛克疾 印度通 2019-11-07
关注印度通 收藏印度生活好助手

本文经作者清华大学印度观察者毛克疾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印度通。


在5月14日访华前,印度总理莫迪被印度农民的自杀问题和抗议集会搞得焦头烂额。长久以来,农民频繁的自杀让印度社会困恼不已。马哈拉施特拉邦最近爆出的新闻——2015年第一季度居然有600多名弄明自杀——把这个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甚至总理莫迪也不得不在人民院演讲中大谈“再没什么比农民的生命更重要”。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中心(NCRC)的数据,2012年有13754名农民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数量最多的2004年,则有多达18241例农民自杀。


人要多绝望才会选择自杀?这种绝望要多普遍才能把自杀这种骇人听闻的非常之举变成令人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自杀问题直接反映出的是印度农业投资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农民信贷困难、农村社会落后的“印度版三农问题”。推行“印度制造”工业化的莫迪也背负了来自“三农”的巨大压力:市场化改革使得效益低下的农业缺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使得农民缺乏抗灾能力,在灾害面前不堪一击;征集农民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但是又没有足够的工业产能雇佣青黄不接的失地农民;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使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而体量庞大但是效率低下的农业补贴(化肥、农药、柴油)就成了开刀对象;工业化推进使得经济作物的需求大大提高,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负担加重,风险也大大提高。从这些方面看来,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被反对党称为“反农政府(Anti-farmer Government)”就不足为奇了。


绝望的印度农民


季风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目前印度约有6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为生,而又约有70%的农业用地严重依赖印度洋季风(Monsoon)维持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季风一旦出现异常,印度农业生产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造成普遍性的减产甚至绝收,农民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季风也就成了威胁印度农业生产的“定时炸弹”,其带来的洪水和干旱也成了印度农民最常见的自杀原因。季风之于印度从某种程度上说类似黄河之于中国,尼罗河之于埃及——传统农业生产对其极为依赖,但是泛滥的河水又成为灾祸之源。此中区别在于,随着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曾经不羁的黄河和尼罗河已经被拴上了缰绳,而印度虽然也在独立之后大举兴修水利,但抵御自然力量的能力依然孱弱:这一点在其制定的“干旱”和“洪灾”的标准上就可见一斑,印度气象部门规定只要降水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的90%即可认为是“干旱”,而高于往年水平的110%则可以认定为“洪灾”。


“靠天吃饭”成了很多印度农民自杀的悲剧之源。没有山塘水库收集过多的雨水,没有沟渠把水送到需要的地方,没有排道把多余雨水送走,没有机井获得地下水,更没有集约用水的喷滴灌系统,很多印度农民在遇见季风降水波动时除了求神拜佛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其实自印度独立以后,国大党政府确实集中进行过一些水利建设,印度的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印度在上世纪60-70年的绿色革命,使良种、化肥、农药和其他现代农业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人口随即快速上升。然而,在人口上升之后,一方面新增的人口并没有转移出农村,依旧依赖扩大农业生产而生存;另一方面,原先集中进行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却因为印度政府80年代开始推行的市场化政策而趋于停滞,难以满足新增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农民无法得到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


除了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投资不足的问题外,农村内部分布极不均匀的资源也导致了一部分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因为缺乏普惠性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很多经济条件宽裕的农民和地主就自己投资进行农田水利系统建设,然而这种小范围的建设不但不能使整体抗灾能力提高,反而会严重损害那些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农民的利益。著名驻印记者爱德华·卢斯就曾在《不顾诸神中》记载这样一个案例:因为缺乏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一些富农筹资打了机井,然而因为机井的汲水效率远高于人工井,使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其他农民的原来正常使用的人工井后来却再也打不出水来,遇见干旱只能自求多福。整体看来,小规模应用农业技术很可能具有负外部性,比如只在一块地里使用杀虫剂,周边地块的虫害就可能因为害虫迁飞而变得更严重。印度农村出现的贫富差距使得本就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托底的普通农民成为“季风波动”面前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当地时间2015年4月22日,印度新德里,一名来自拉贾斯坦邦的农民在一场反对土地法案的抗议集会上上吊自杀。


因为缺乏硬件设施,天气预报就成了许多印度农民用来提前防御“季风波动”的救命稻草,然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气象部门却以极低的预报准确率著称。拿印度农民最在意的降水早期预报来说,如果把降水量的误差率定为±5%,印度气象部门几乎没有正确预报过季风季的降水,而把误差标准放宽到±10%,在过去21年中只有6次预报合格。如前文提到,按照印度的气象预报的标准,降水从“旱”到“洪”其实差距并不大,恰好是±10%,这就导致印度气象预报常常给出与事实情况相反的预测,许多农民也因此损失惨重。退一步说,如果有成体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软件上预测不准还有硬件托底,但是如果硬件不行,软件还漏洞百出,那就很容易引发灾害性的结果。


想要缓解农民自杀问题关键是结束“靠天吃饭”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不可否认,在印度独立以后,在“计划经济”大棒的指挥下,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少进步,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出现了倒退——如果没有国家计划,鲜有市场资本会选择投资低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意思的是,许多印度农民宁愿选择生产资料补贴,也不愿选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后者更利于其长远利益,这背后的原因实在值得玩味。


农村信贷和负债问题

如果说“靠天吃饭”是印度农民自杀的根本原因,那由自然灾害带来的负债破产问题就是自杀频发的直接原因。许多农民在遭遇季风波动以后减产甚至绝收,如此一来他们就无法归还购买生产资料所欠的债务和高额利息,因此绝望的破产农民就常常用自杀的方式获得解脱。


在传统的印度社会,农业自给自足,农民所需的材料基本可以就地获得,维持生产并不是大问题。而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农业的推进,许多农民改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和甘蔗。为了适应商品化农业的需要,他们不得不额外花钱购买化肥、农药、良种以维持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每年农民仅仅是为了维持现有生产规模就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因此对很多农民来说农业生产甚至成了一种“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果农业生产足够稳定,农民可以把第一年的产出作为下一年的投入,“资本密集”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当印度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资本密集”的属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农民很容易因为偶然的自然灾害就倾家荡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种植高度商品化经济作物的农民——比如棉农——常常也有最高的自杀率。此外,经济作物往往有大宗商品属性,因此印度小农也极易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即使丰收也不一定能最终盈利。


印度整体利息偏高,而又由于农民缺乏信用凭证,风险较高,因此印度目前农民背负着极高的贷款利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当时印度以国有银行为主,农业贷款发放过程中往往不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很多贷款带有福利救济意味。这种情况下,虽然银行坏账极多,常常面临亏损,但是农民却可以维持生计,农民自杀情况并不严重。而在印度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纷纷私有化,福利性质的农业信贷难以为继,贷款逐渐开始重视风险控制,银行开始青睐回报较高且稳定的工商业,农业贷款利率水涨船高。此前,农民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一部分低息贷款,而现在他们只能选择利息极高的私人银行,甚至高利贷者、地下钱庄,融资成本极为高昂。负债累累的农民如果再遇上自然灾害,血本无归之余还要欠下一笔巨款,绝望之情不言而喻。记者凯斯·克洛尔(Keith Kloor)在他的调查中就发现,农民自杀率和当地银行的国有化情况有明显相关性,经济落后但银行国有化程度高的印度中北部地区(比如比哈尔邦、北方邦)的农民自杀率远低于经济条件较好但是银行私有化程度高的南方地区(比如马哈拉斯特拉邦、喀拉拉邦)。


印度独特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催化了农民从破产到自杀的过程。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在印度农民并不是社会底层,从种姓的角度上看农民大多属于“吠舍”,是有田有产有尊严的农业平民阶层,在他们之下还有以农业劳工(无土地)为主的首陀罗,不可接触的贱民,和地位低下的部落民。吠舍农民作为较高等种姓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他们的土地,而破产又无法赎回土地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地位下降,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下降。印度地下钱庄一个很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公共场所展示债务人的名字,通过侮辱来强迫债务人清偿债务。很多作为农民无奈只好把家族传承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土地抵给高利贷者。然而,在脱离土地之后,农民也很难通过进城务工就业来偿还贷款,赎回土地,因此破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条绝路。正是这种由债务负担带来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扣动了许多农民自杀事件的扳机。


尽管莫迪大声疾呼“再没有什么比农民的生命更重要”,可面对农民自杀问题,他能想出对策么?


结语

农民自杀潮的背后是印度经济貌似两难的困境:偏向工业化和自由市场的政策使得原本脆弱的农业状况雪上加霜,农村民生凋敝,农民自杀率居高不下;然而,只有用通过工业化改造才能真正提高印度的生产水平,从根源上解决农业的难题,去除农民自杀的社会和经济土壤。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工商业、信贷杠杆向工商业倾斜、经济商品化作物取代传统作物、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向工商业者集中……滚滚向前的现代化车轮上沾满了印度农民的血迹,这些血的代价值得吗?未来肯定会给我们答案,若是在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力发达的印度,原来面目可憎的“戮农者”莫迪也会变得可爱起来;而在一个经济零碎、生产力依旧孱弱的印度,莫迪只不过是诸多无能者中略显暴戾的一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