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印度珍宝”曼尼普尔的神秘面纱

乐玉成 印度通 2019-11-07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揭开“印度珍宝”曼尼普尔的神秘面纱
中国驻印度大使 乐玉成



  印度东北地区有个小邦叫曼尼普尔,一度因“六星红旗”、“龙的传人”、“印度小中国”在微信朋友圈走红,引起我极大好奇。恰好不久前该邦首席部长依博比邀请我作为主宾出席当地年度旅游推介盛会“桑加伊节”(Sangai Festival),我欣然接受邀请,前往探秘。
  行前翻开印度地图,发现曼尼普尔邦所在的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次大陆主体仅有一个细长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最窄处只有20公里,可以想象它与印主体的联系有多么脆弱。曼尼普尔面积不大,却因生态优美而被印开国总理尼赫鲁称为“印之珍宝”;人口不多,却聚居着几十个少数民族,仅法定部落就有34个;与中国历史渊源深厚,却由于地处东北部敏感地区,鲜有中国人踏足。据我所知,我是第一个访问曼尼普尔邦的中国外交官。所有这些都为这颗珍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曼尼普尔邦所在的东北部地区与印度次大陆主体仅一线相连)


  从印首都新德里到曼尼普尔没有直达航班,需在阿萨姆邦经停,飞行时间4小时。这是我迄今在印最长的一次飞行。靠近曼尼普尔时,从机窗往外看,只见山林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田地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好似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曼邦90%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首府英帕尔位于中央橄榄型山谷地带,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放眼望去,多为农田、村舍、平房、小店,处处让我想起童年的故乡。但无论是田间农妇还是放学孩童,脸上都洋溢着平和安逸的笑容,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淳朴与本真之美。


印之珍宝


  在当地语言中,“曼尼”意为珍宝,“普尔”为地方。尼赫鲁称其为“印之珍宝”,的确名不虚传,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生态环境保护很好。从PM2.5爆表的新德里置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中,仿佛给肺部做了个深度按摩。如果说曼尼普尔是“珍宝之地”,那位于城郊的洛塔克(Loktak)湖就是珍宝中那颗最耀眼的钻石。


(洛塔克湖)


  距离英帕尔40公里的洛塔克湖是东印度最大的淡水湖,生态优美,景色如画。泛舟湖上,山清水秀,湖光潋滟,放飞思绪,心旷神怡。最神奇的是湖中有不少浮动小岛(floating islands),由大片水草聚集而成,渔民在厚草甸上铺以长竹竿为路,搭起茅草房,白天划着小船在湖里打渔,晚上就住在湖中浮岛草房里,养几只鸡鸭,与湖中野鸟作伴,生活虽简朴,却也不乏情趣。我们好奇地登上了一个较大的浮岛,一不小心偏离竹竿踩到草甸上,就像进了沼泽地,湿了一脚。由于上“岛”人太多,浮岛竟开始晃动,有下沉趋势。我们赶紧结束“亲民”之举,匆匆和渔民挥别。船开动时惊起一群野鸭,在水面划出层层涟漪,把湖中的绿色浮岛映照出一种梦幻之美,让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浮岛上的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浮岛还是曼尼普尔特有濒危野生动物灰角鹿的栖息地。灰角鹿现仅存200余只,因在浮岛上走动时远看似跳动,故又名“跳舞鹿”。当地官员告诉我,政府正在加大灰角鹿保护力度,同时准备将湖区开发成生态旅游区,让更多国内外游客来感受“印之珍宝”,并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原生态”文化


  曼尼普尔不仅自然环境保护得好,人文传统也保持着“原生态”,包括其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习俗等。其一年一度的“桑加伊节”堪称传统文化大展厅。“桑加伊节”以洛塔克湖上的灰角鹿(sangai)命名,每年11月底举行,前后持续十天,每天有各项文化艺术展示,每晚举行当地特色文艺演出,邀请国内外政要作为主宾出席,去年莫迪总理出席了闭幕演出。此次我很荣幸作为主宾出席了“桑加伊节”文艺演出活动。演出在市中心一个露天剧场举行,剧场周边偌大的区域被打造成民俗村和小吃街,如同盛大庙会,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仿佛整个英帕尔都聚集于此游园庆祝,好不热闹。演出主要是当地民族歌舞、武术表演、木偶戏等传统曲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源于曼尼普尔的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拉斯里拉》(Ras Leela) ,展现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纳与凡间牧羊女在月圆之夜翩翩起舞的场景。相传这种舞蹈形式公元2世纪开始发展,15世纪日趋成熟,至今在曼尼普尔都广受欢迎,每逢重大节日均要演出,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一著名舞蹈,现场氛围布景庄重神圣,演员动作表情优雅传神,充满宗教仪式感,让人不由入戏,惊叹传统艺术之美。



(“桑加伊节”文艺演出)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拉斯里拉》)


  曼尼普尔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爱好体育,多次在印乃至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奖。著名的现代马球运动,就是发源于此,并由英国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曼尼普尔马球场是至今仍在使用的世界最古老的马球场。“桑加伊节”的另一重要活动是国际马球锦标赛,我作为主宾应邀观看了英国队对美国队的比赛。这是我第一次看马球赛,还是在其发祥地,令我喜出望外。主办方还热情邀请中国马球运动员明年此时来曼尼普尔邦出席国际马球锦标赛。


(为国际马球锦标赛开球)


  看完马球赛回去的路上,我们参观了当地村庄并在一户农家与村民共进午餐。知道我们要去,全村六、七十号人精心准备、盛装迎接,一早就把村口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茅草土坯房收拾得整整齐齐。茅草房正厅门口地上铺一块草席,由族中最长者居主位,这位96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我们作为客人盘腿围坐在他身边,其他年长的村民在院里席地而坐。两名婆罗门大厨掌勺做饭,地当桌,芭蕉叶当餐盘,直接动手抓饭。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其乐融融,饭后由长者宣布结束后方可起身。陪同的曼尼普尔劳工部长告诉我,每逢节庆,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全家人都会按这种传统习俗聚餐。


(席地而坐与村民共进午餐)


  年底正值印度婚礼季,访问期间正巧赶上劳工部长同族一位外甥女出嫁,我们便临时起意,决定感受下曼尼普尔传统婚礼。不同于国内的“喜宴”,此地婚礼以仪式为主,新人身着传统婚礼服饰,表情庄重,端坐在大帐篷搭成的礼堂正中,身边几名婆罗门全程吟唱、引导婚礼进程,宾客随着吟唱节奏缓步列队来到新人面前,送上祝福礼金。劳工部长告诉我,婚礼仪式通常持续4、5个小时,曼尼普尔极重传统,上到部长下到平民,嫁女娶亲都要按传统礼仪举行婚礼,无一例外。


(感受曼尼普尔传统婚礼)


龙的传人


  说起曼尼普尔与中国的渊源,国内不少朋友曾向我求证“印度小中国”真伪,我也是带着这个问号走进曼尼普尔。
  曼尼普尔人属蒙古人种,和中国人长得很像,以至于我们访问期间常被当做本地人。劳工部长告诉我们,他去印其他地方出差,也常被认作中国人。包括首席部长在内的当地人都称,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约为五代十国时南下齐人的后代,因此与中国确有历史渊源。后来由于印度教传入,加上被英国人征服,才逐渐偏离中华文明走向“南亚化”,但文化习俗上仍有不少中国元素延续至今。如曼尼普尔传统价值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当地人崇拜龙,“桑加伊节”的背景就是两条腾飞的龙,Kangla古王宫作为王室权利象征也有龙图腾。曼尼普尔语属汉藏语系,与印地语文字发音均不相同。当地人喜爱的竹笛、武术等传统乐器、文化等也颇具中国风。较印度其他地方,这里饮食习惯更似中国,以米饭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我们在农户家中吃的竹笋、咸菜、腌鱼等就与云南地区口味相似。劳工部长夫人亲手为我们炖的“红烧肉”吃得我们心满意足。在“桑加伊节”庙会夜市,炒面、炒饭、饺子、包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至于坊间盛传的“六星红旗”,经多方求证,大致说法是,曼尼普尔并入印度前一度信奉社会主义,曾赶时髦使用过“六星红旗”的“国旗”、“国徽”,但如今已见不到,多数人也表示“不清楚”。
  除了历史渊源,曼尼普尔与中国亦不乏现实联系。我们下榻的酒店有两个中文频道,这在印国内乃至南亚实属难得。当地市场上中国商品比比皆是,多是从缅甸进口。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学习中文,我们观看马球赛现场就有中英文双语主持,几个献花的当地女孩用流利的中文告诉我,曾在四川大学学习,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中印加强交流。
  曼邦首席部长曾于2013年率团访华,考察了北京、上海、浙江、云南,首席秘书、劳工部长等多位地方部长陪同,回来后对中国发展成就赞不绝口。会见、晚宴等活动期间,首席部长一再跟我提及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铁,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连杭州西湖边树苗的精心维护都令其印象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的钦佩,以及加强双方经贸投资等各领域合作的热切希望。


(会见首席部长)


  四天的访问时间很短,但曼尼普尔独特的文化传统、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民的朴实热情、与中国的友好渊源令我印象极其深刻。曼尼普尔这个“珍宝之地”对我由神秘而变得更加亲切、熟悉。此行让我深感中印友好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六次经停喀拉拉,这些故事广为人知,传为佳话,但中印友好宝库中还有更多更奇特的“珍宝”,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发现,去继承。明年是“中国旅游年”,我期待着中印之间更多走动往来,更多相知相识,更好的心灵沟通,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印千年友好之宝藏,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本文转自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原作者为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先生。



关注印度通↓订阅印度新鲜事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