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盛大开幕,开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合作新时代!

药学进展 2023-05-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药咖荟资讯 Author 药咖荟


2020年12月8-10日,由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药学进展》编委会联合主办,药咖荟参与承办、江苏省侨联侨界专家联合会生物医药专委会及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投资促进会参与协办的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1场主论坛,21场平行论坛,20位两院院士、两百位各界大咖等共千余人共襄盛举,深度探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

本次大会暨高峰论坛以“科技领创,健康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时代机遇、ICH背景下中国临床试验价值链重构、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差异化、新药研发产学研合作转化机制等5个主题,直面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创新合作与转化,直击创新药物研发的热点与痛点,全方面展示先进经验及最新的技术,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

一场领域专业化、智慧荟萃的思想学术盛宴,正式拉开序幕。

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原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少冬,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黄萍,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越,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和平出席大会并参与开幕启动仪式。

江北新区管委会联合《药学进展》编委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美中药协SAPA等十几家高层次生物医药领域平台共同成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推动产业创新转化升级,促进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医金深度合作。该联盟总部落在江北新区,由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和《药学进展》编委会实体化运作。

依托在江北新区落地的全国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南京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服务联盟”也同步成立。以上两个联盟旨在优化中国药物开发创新生态,推动药物研发进程,促进学科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推进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发展。


欢迎辞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原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分别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首先,罗群副书记介绍了在新成立的两大联盟“双区联动”发展下,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特点、成就与重大使命。之后,张宗久副院长回顾了疫情期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的落实与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突破,并展望了十四五规划下健康产业的发展与细胞分子水平的医疗技术提升。最后,陈潺嵋副主任从发展优势、空间产业布局、产业链协同、服务生态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

罗群

张宗久

陈潺嵋


院士专家主旨报告


主持人 原国家食药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专家申敬旺

主持嘉宾申敬旺表示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疫情不容松懈,给生命健康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主旨

报告

面向十四五,抢抓新机遇,以创新驱动我国医药产业新跨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所长陈凯先院士

陈凯先院士指出,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进行广泛地学科汇聚,同时也正在进入“生命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技术革新,对生命的全面认识,改造、利用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加速等都是生命科学总体发展的新趋势。

从2008年开始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内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研发能力总体已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基础研究突破引领创新前沿,社会需求不断地推动研发模式改变,学科交叉不断促进高新技术变革。中国医药市场发展潜力与医药企业进步空间巨大,中国已紧跟世界步伐进入了肿瘤免疫新时代,抗体药物更是登上了史无前例的新台阶。同时,国内已初步建成药物创新网格体系,在医药企业快速成长下,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逐渐融入国际大循环,与世界接轨。

陈凯先院士表示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药的成功转型。国内药企更多的研发投入,渐渐与国际水平差距缩小;创新生物药开启收获之门,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国产小分子靶向药陆续上市,国内市场格局即将重构,生物类似物迅速发展。我国医药市场在2016年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二,位居世界医药创新的第三梯队,至2018年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已跃升至第二梯队,我国正以创新驱动创新药物市场发展。创新药市场的不断扩大,研发的不断升级,已从me too me better到first in class层次,我国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但目前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陈凯先院士提出了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的新使命,阐述了我国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总体战略设想:完善我国药物创新体系的定位和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开拓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加强多学科、多种技术方法的交融、综合集成;关注国际科技前沿热点,充分发挥我国特色优势等都是未来步入新阶段要密切关注的方向。

最后,陈院士简单阐述了国内在新冠疫情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分析我国2021-2035年新药研发的总体目标,并表示在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也揭示了国内创新药物研发的瓶颈和短板——原始创新需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创新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主旨

报告

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发现指引中国原创新药研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南开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饶子和院士

饶子和院士介绍了在新冠病毒复制与转录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并在大会现场通过图片、动画、模型的展示方式,生动地阐述了其团队对新冠病毒聚合酶结构解析的研究成果。

饶子和院士简单阐述了其团队自2003年“非典”时期后17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积淀,并在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就率先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要靶(主要蛋白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随后,饶院士介绍了其团队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依布硒和双硫仑临床试验的成果,这些项目在新冠病毒药物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饶院士团队在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中,致力于对病毒的转录复制复合体(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RTC)的结构解析及其药物结合靶点的分析。其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p7-nsp8复合物”,首次在新型冠状病毒的RNA聚合酶的N端发现了一个独特的“β发卡”结构域,这一结构域的发现为阐明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对该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深入分析,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行使功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并通过与“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ns5b-索非布韦效应分子”复合物结构进行比对,提出了瑞德西韦的效应分子(即代谢后的最终产物)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的可能作用模式,从而抑制新冠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随后的一系列得以工作陆续展开。

最后,饶院士总结了其团队共解析的包括C-RTC、E-RTC、Cap(-1)’-RTC三种RTC的结构,以上工作目前已经能够清晰解答新冠病毒核酸复制的过程。并表示其分享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旨在更好地进一步深入加强合作,进一步攻克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研究领域的难题。


主旨

报告

合成生物学驱动的生物设计与高端制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邓子新院士

邓子新院士指出利用合成生物学能够颠覆目前药学领域内科学难题,可以解决传统产业工艺复杂问题,以及对合成生物学产品的最新成果展示。

首先,通过简单举例,邓子新院士表示合成生物学是追求健康生活和生命科学更高层次集聚式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归宿,其是以用途为导向,工程化为理念的对具体生命过程及体系的全视角、多维度研究。合成生物学的学科高度集成,堪称生命科学领域的“机械工程”,并且可以人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途径和系统,使之具有非天然或优于天然生物系统的功能。随后,邓院士通过举例青蒿素的微生物全合成这一经典案例,来解释上述理论内容。

邓子新院士阐述了2-DOS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问题主因——病原菌对2-DOS抗生素的结构修饰,来引入合成生物学对2-DOS抗生素改造革新。其研究团队发现平行途径广泛地存在于2-DOS抗生素生物合成中,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进行理性设计、优化合成途径,可以得到活性增强的改良药物。

邓院士表示,合成生物学能够创造低成本的生产方式。随后,其详细地介绍了通过合成生物学原理优化后的维生素E生产工艺,即:通过法尼烯三步法合成异植物醇,与三甲基氢醌的合成维生素E颠覆了传统维生素E产业,解决了维生素E国内合成的“卡脖子”的问题。

最后,邓子新院士指出合成生物学的逐渐发力也使青蒿酸的酵母高效产业、多杀菌素的新产业等都陆续落户中国,促进了其与国内药学行业充分融合,也推动了国内医药产业不断地创新和升级。


主旨报告

非线性理论与电医药的展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NASA海洋科学首席科学家黄锷院士

黄锷院士指出在不久的将来脑科学研究的“electric pharmacy”将成为医药领域中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发展前景。

首先,黄锷院士向与会代表简单介绍目前脑科学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人脑对全身各种功能的调节和对神智(Mental)活动调节的两个主要功能。并深刻地指出目前脑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对神智(Mental)活动方面基础研究的不足,主流方向仍集中在对脑结构的研究上,但其实大脑的动态功能研究才是关键,我们没有充足的工具研究大脑非线性的动态功能。临床上也因无法对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基于证据的诊断,而对药物的应用产生巨大困难。同时,不同的脑功能状态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以及血脑屏障导致药物应用受限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我们现在应该选择另一种基于大脑动态功能的个体化给药研究。

黄锷院士团队对于脑通路基于脑的动态功能的相关研究,运用非线性理论进行突破研究是目前界内领先的成果,也是极具新希望的研究项目。最近,Eva Marder发现的“functional homeostasis(功能性体内组成)”也对非线性理论突破提供必要的支持。黄院士在现场举例说明其所提出的“aidi”理论(adaptive,intrinsic,dynamic and intelligent)对脑电波进行调制后,能够有效地解析了非线性的脑电波信息。

资料显示,全世界的自杀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反而略增,黄锷院士尤其指出中国应留意此项数据动态变化,尽早将脑科学相关研究深入发展,密切关注精神类疾病的发生率。黄院士还指出在生命健康领域除生物和化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外,物理科学对脑科学的研究发展以及临床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入,国内社会应加强对精神疾病的重视以及对预防脑部疾病的关注。

最后,黄锷院士指出电医药的理论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工业制造。目前,落到实处的研究和加强应用的转化是医药行业内电医药领域的首要任务,除脑科学领域的转化外,例如,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等医疗器械的制造业都值得继续努力。


圆桌论坛

创新与合作——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的时代机遇


荣昌生物首席医学官,原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主持高峰对话,与来自产学研医金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的时代机遇,助力中国医药创新水平从优秀走向卓越、跻身世界一流;与会专家同时还围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黄金十年的创新、监管、投资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的机遇与瓶颈是什么”、“后疫情时代如何提高中国药物创新的国际价值”“聚焦全球前沿技术领域,如何全员布局需找市场突破”等热点议题予以专业研判和精彩观点。

荣昌生物首席医学官,原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博士



朱迅教授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尚珹资本顾问,《药学进展》副主编

朱迅教授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真正能够体现“黄金时代”是未来5-6年。他指出,目前我国药品监管方面完成了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我国的药监体系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并且在药品专利保护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围绕我国生物医药的投资市场,提出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市场火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何在未来更好地发展国内的医药公司,使公司规模能与市值相匹配是一大难题;如何提高中国药物创新的国际价值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童友之博士 苏州开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CEO

童友之博士围绕未来十年的挑战议题,阐述了我国目前药物原创性不高,创新药及相关公司在全球领先较少的不利现状,指出产生真正有国际水平的药物项目是需要努力的方向。而自主研发和结合国际生物医药技术是之后可以大力发展的两大途径,我国公司应当发展成为足够自身产出的真正的大公司。同时提出,我国的创新药政策方面目前仍有较大的空白,建立完善的创新药研发的回报体系是一大重点。


李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所长,“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理事长,《药学进展》副主编

李佳所长从科研角度,就中国生物产业黄金十年的创新监管投资趋势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原始创新如何做?李佳所长认为现在是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跨越的时代,是否真正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原始创新是最核心的挑战。第二,license in模式收紧是必然的,未来趋势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交流受限时,于内循环里做出有国际影响力、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第三,临床与药物研发之间的紧密衔接是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也决定着黄金时代是否能继续走下去。


吴朝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驻会副理事长

吴朝晖表示,我国原材料、设施、设备等依赖于进口,受中美贸易冲突和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而贸易中断。通过说明行业前期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火热却并没有率先为中国带来Car-T的现象,指出中国下一个五年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何寻求创新发展。


杨大俊博士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AB原会长,《药学进展》编委会副主任

杨大俊博士站在企业的角度,表示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和研发是研发企业立足的根本。通过举例美国大学里的转化机制OTT(Office Technology Transaction),指出中国目前缺乏相关的从项目到人员的专业转化机制。


张丹院士 昆翎医药首席战略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药学进展》编委会副主任

张丹院士基于我国如何向世界第一梯队迈进指出三点内容。第一,利用独到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来抓住机会,凡是不利于将特有资源变成优势的因素,必须系统梳理和改进。第二,呼吁国家依然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让监管机构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监管服务。第三,人才缺乏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希望国家全面开放,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竞争环境,努力迈进世界第一梯队。


大会同期举办的线下展览,总展出面积达12000平方米,汇聚200多家企业,集中展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成果。《药学进展》与药咖荟携手江苏豪森药业,深圳奥萨医药,江苏凯基生物,以及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医药期刊专委会共同参展,彰显风采。



结语


新药研发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之源,是国际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至高点。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使公众关注疫苗与新药的研发,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福祉问题。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暨第六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汇聚了学界泰斗、政界精英、科研翘楚、产业领袖、临床权威、投资先锋,全方位展示了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前沿及我国所取得的医药创新成果,旨在深度探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优化中国药物开发创新生态,推动药物研发进程。相信这一场盛会可以促进多领域深度融合,推进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谱写新的篇章!



速记 | 毛姝英 祝子婧 钱静静 夏梓煊 徐鹏

排版 | 滕媛

指导老师 | 杨臻峥

图片 | 润展国际

药咖荟新媒体工作室/CPUap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