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创生命科技,助力健康未来 | 第六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精彩回顾(III)

药学进展 2023-05-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药咖荟资讯 Author 药咖荟

新药研发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之源,是国际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至高点。2020年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使公众关注疫苗与新药的研发,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福祉问题。

当前,中国医药健康产业正走向集约化、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合作与转化加快。在创新药物领域支持政策频出,医药行业市场重构的背景下,解析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架构和差异化之道,聚焦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与高端制剂的开发和改进,力求突破新药立项及临床开发的瓶颈,规划和推进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创新策源能力打造生物制药与细胞基因治疗的产业高地等,都将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直面挑战,汇聚创新力量,全力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

由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药学进展》编委会联合主办,药咖荟参与承办的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以“科技领创,健康未来”为主题,通过圆桌对话、专题交流、展览等多种方式,汇聚创新资源、直面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创新合作与转化,对话顶级专家、共享投资机遇,旨在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

12月10日上午,高峰论坛围绕新药研发前沿技术与应用、小分子化学药与改良型新药、高端制剂的创新发展及产业化、新冠疫情之下如何规划和推进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打造生物制药与细胞基因治疗的产业高地等内容,多方面、多视角展开讨论,为新药创新研发提供新思路。


主题四

新技术:新药研发前沿技术与应用


主持人:周建伟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毒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药学进展》编委


主题

报告

ProTide技术和磷酰胺酯前药在抗病毒抗肿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张霁博士,广东东阳光药业新药研发/工艺研发首席科学家,《药学进展》编委

 张霁博士用吉利德三剑客(丙肝病毒用药索磷布韦、乙肝病毒用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以及新冠病毒用药瑞德西韦)的例子说明,小分子药物仍然在药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指出吉利德公司应用ProTide前药修饰技术,减小了药物的单次给药剂量,这不仅为患者用药带来便利,同时也减小药物的毒性,提高用药安全性。张博士还表示,前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诸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挽救患者生命的药物。

回到技术本身,张博士从历史起源、技术优点、修饰位点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ProTide前药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芳香基团、氨基酸侧链以及药物分子三个基本修饰位点对药物进行修饰,使药物分子可以更加自如地通过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近30年来,ProTide技术日趋活跃。目前已有十几个获批上市的药物。张博士以磷酰胺酯前药的制备技术为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他介绍了制备核苷类磷酰胺酯前药的三种技术,并指出我们目前面临着核苷5位磷酸化和区域控制的难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张万斌教授首次完成了瑞德西韦的不对称合成,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最后,张博士表示ProTide前药技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应用ProTide技术开发非核苷类的高效、减毒药物,前景巨大。但其关键技术的专利限制也是目前相关药物研发的一大困难。他希望通过这次报告可以为大家带来新的思考。


主题报告

药物研发用代谢组学新技术

唐惠儒教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药学进展》编委

唐惠儒教授用一张复杂的代谢通路图展示了人类代谢表型的复杂性,并以三羧酸循环、花生四烯酸代谢为例,指出代谢异常的位点是致病的关键位点,同时也是疾病治疗的靶点。因此对于代谢表型的研究极为重要。而功能代谢组学的研究是药物靶点发现的关键。

唐教授指出:代谢组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测、算、用;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对象是什么、代谢路径是什么、如何定量;研究的工具主要有核磁、质谱、量化计算等。由于目前代谢组学的研究难点在于许多物质难以检测、定量,因此对代谢组学的技术需求是超灵敏、高覆盖以及通量。针对上述提出的几点内容,唐教授举例介绍了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如核磁共振图谱的变化可以用于诊断预警;氨基酸代谢物的探针增敏定量,可以有效增加检测的灵敏度和覆盖度等。

最后,唐教授从两方面介绍了相关应用。药物毒理以及靶器官方面,3D-map对于毒物的检测效率高,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对于代谢重编的研究发现,它可以逆转非小细胞肺癌的TKI耐药性。


圆桌对话五

小分子化学药与改良型新药、高端制剂的创新发展及产业化


主持人:郑维义博士,南京应诺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孤儿药创新联盟发起人,《药学进展》编委


张灿教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院长,《药学进展》编委

张灿教授针对联合用药议题,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剂型——活细胞制剂。活细胞制剂是联合细胞治疗以及小分子药物治疗的新方法。细胞通过吞噬小分子药物或者将小分子药物偶联到细胞上(无吞噬功能的细胞)制备成为活细胞制剂。张教授认为,与基因编辑相比,活细胞制剂更加灵活,适用于不能基因编辑的细胞,例如生命周期短的细胞;同时活细胞制剂的作用短暂,不会永久改变靶细胞的功能。此外,张教授向我们列举了一个活细胞制剂的例子,将中性粒细胞与紫杉醇白蛋白联合制成活细胞制剂,该制剂利用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微环境中高度浸润以及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特点,在术后胶质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冯振卿教授(左一),国家卫健委抗体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药学进展》编委

冯振卿教授指出小分子药物、大分子抗体类药物以及细胞治疗都要联合起来治疗疾病。在艾滋病治疗中,鸡尾酒疗法就属于联合治疗。小分子药物虽然在血液病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实体瘤中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将小分子药物与抗体联合起来治疗肿瘤。冯教授表示:ADC药物是将化学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抗体药物联合用药的典型例子。


唐惠儒教授(右一),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药学进展》编委

唐惠儒教授认为,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要进入First-class行列问题,唐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足平地”,满足临床需求、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对于联合用药问题唐教授指出联合用药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古代中医治疗,某种意义上也是联合用药的一种。最后,唐教授呼吁大家要及时应用新技术,如代谢组学预测小分子药物毒性,可以帮助企业加快成药速度;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不要局限于研讨会的形式。


吴永谦博士,药捷安康生物技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药学进展》编委

吴永谦博士从全球与中国新药研发的视角出发,指出目前可供小分子药物研发的靶点有很多。他提出尽管近年来大分子药物是研究热点,但在进入临床阶段和获批上市的新药中,小分子药物仍占据很大比例。此外,他也对中国的化药研发能力表示了肯定。


闻晓光博士(右一),越洋医药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药学进展》编委

闻晓光博士指出改良型新药具有更高的成药性,有利于实现解决临床需求这一首要目标,并期望借此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他分享了通过缓控释制剂多次释放药物来解决失眠症患者早醒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佐证了改良型新药的应用前景。


李战博士(右一),南京济群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药学进展》编委

李战博士提出,在“4+7”带量采购背景下,药企可以通过化合物结构改造、研发复方药物等途径,使产品切实解决临床需求,从而应对这一冲击。此外,他还分享了使用微粉化技术降低给药剂量,从而解决个体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问题的例子,并强调改良型新药大有可为。


圆桌对话六

新冠疫情之下如何规划和推进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


主持人:徐佳熹博士,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大健康与消费研究中心经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药学进展》编委


高翔教授(右一),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杰青,《药学进展》编委

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国家目前更重视一个新药的研发而非联合用药,而联合用药可以从整体对人的机体进行调节。目前,市场上的“神药”也大多是多靶点药物而非单靶点。

此外,高教授还表示,过度的社会资源的倾斜可能导致整个研发的大方向出错,而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可以增加创新的成功率。资源集中的大平台也应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


杨海涛博士,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

对于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立项,杨博士希望可以从国家层面进行资源的整合,建立大型的临床试验基地。将举国体制和市场化的优势相结合,改善我国重大疾病缺少有效药物的现状。杨博士还表示,举国体制有以下四方面的好处:可以提升民众的信心;可以更好的应用新技术;疫苗作为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其研发有助于抑制病毒的传染;并且药物研发的成功可以为下一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


缪晓辉教授(左二),圆和医疗集团首席医学官,原长征医院副院长

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缪教授表示,像新冠病毒这样的急性重大传染疾病,他不赞成过于重视相关特效药物的研发,有四点原因:

1、这类疾病属于未知突发疾病,研发新药难度大、成功率低;

2、对于急性传染病应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为首要任务,而过多人员参与研究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对于急性暴发且未知的疾病,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特效抗病毒药;

4、医生在临床中更多考虑对症用药,用药会考虑早期诊断、基础治疗、预后康复等多方面问题。而特效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只是其中一方面。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早诊断,研发高效的诊断技术非常重要。


李寅博士,春天医药首席商务官,《药学进展》编委

李博士认为企业科研研究小组在疫情期间仍坚持临床实验研究可以消除医患联系阻滞、随访频率减少等疫情带来的影响。针对此次疫情,李寅博士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方面,企业需要积极开创创新药市场;另一方面,临床实验花费高,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借助电子化设备、数字化管理,特别是慢性病,通过新型设备进行管控,可以获得节约时间成本、增加医患联系等益处。总之,当前需求与适合的方法相结合,可以增加突发性重大疾病药物研发的效率。


张帅鑫,苏州吴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药学进展》编委

从生产角度出发,张帅鑫认为虽然国家政策与药企管理政策方向一致,但是临床需求和药品管理审批之间仍然存在矛盾。针对当前本土药品供需存在的问题,张帅鑫指出:一方面,国内缺失创新性的一流原研药物;另一方面,支付结构尚未完善,特别是针对罕见病的商业保险。以上这些的解决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和政策的鼓励。从而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局面。


田敏卿博士,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药学进展》编委

从当前新药批准角度出发,田博士认为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存在新靶点获得认可难,面对集采中小企业难以在市场生存、未进入医保的新药推广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田博士提出: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复方制剂的开发,力求增效减毒、老药新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切实解决临床问题,针对中国病人特点,鼓励通过基因诊断、配对产品上市等方法,满足个体化需求,实现精准医疗。


圆桌对话七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打造生物制药与细胞基因治疗的产业高地


主持人:戴卫国 博士,门罗国际医药CEO,原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主席,《药学进展》副主编


李斌教授(左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 《药学进展》编委

李斌教授针对免疫学科和新药研发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免疫学科是个年轻的学科,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发现人也仍健在并持续推动该学科的发展。第二,我们对人体免疫的认识还很浅显,仍然需要加深对人体免疫的研究。从全人类科学研究角度,李教授认为研究者应该对生命科学抱有敬畏之心,人类需要科学的进步,需要科研人员持之以恒的努力。第三,应该新药研发的前期投入,从而发现更多问题,进而提高后期研发的成功率。此外,前期研发人员应该加强与临床研究者的沟通合作。


周建伟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毒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

周建伟教授指出在新药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上市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限制创新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基础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靶点总是照着国外走,而对国内临床上的需求了解较少,周教授希望12月9日揭牌成立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盟能在这方面做出不一样的贡献,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阶段的信息沟通,使基础研究了解临床需求,临床信息能指引基础研究,打通产业链创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张宇博士(右一),中源协和首席科学家,《药学进展》编委

张博士针对医药产业新药转化以及如何研发真正的First in class创新药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做创新一定会有风险,我们的容忍度需要提高,越是有价值、有创新性的药物,其风险就越大。对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将临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指标更好验证,并完善新药的临床转化板块的内容。


董小岩博士,北京五加和分子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药学进展》编委

从病毒载体和基因治疗的角度,董小岩博士认为基础研究的创新对产业化非常重要,极大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病毒载体是基因治疗和新药研发的工具。利用已知病毒载体的生物学特性,加以人为干预,做出多种不同组织、器官特异性以及高感染性的新载体外壳,属于基础研究的部分,也是创新的部分。基因治疗的大量上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基因载体的发现。关于基因治疗费用问题,董博士认为国家应该出台扶持政策并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合适的保险业务;关于产业支持问题,应大力支持基因药物的新药研发;最后,董博士希望我国能够创办有关基因治疗的专业期刊。


杨毅博士(左一),北京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药学进展》青年编委

杨毅博士认为,未来五年,将会是中国大分子药物的高铁时代。杨博士给出了两方面的原因,技术方面,全世界最好的转基因小鼠在中国,百奥赛图所开发的一系列转基因小鼠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更高水平的抗体;项目方面,大家项目立项方面所展现出来的都是创新的东西,不同的领域选择不同的靶点。杨博士表示,未来中国企业将会走得更快,走的更好。


陈宝安教授(左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教授,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学会主任委员,《药学进展》编委

陈宝安教授表示,药物的转化要以全民精英之力来解决国家的困难。陈教授针对于自己的两个理想“中国的病人能用上美国的好药”以及“没有钱的病人能用上最新的在研药物”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陈教授认为临床研究和临床验证应该创新,通过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建立临床基地,提早治疗,造福患者,同时将治疗效果反馈给药企。陈博士呼吁药企以及国家药监局加快新药上市的步伐,先立足中国市场,再走向国际市场。


结语


新药研发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之源,是国际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至高点。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使公众关注疫苗与新药的研发,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福祉问题。2020南京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暨第六届药学前沿高峰论坛汇聚了学界泰斗、政界精英、科研翘楚、产业领袖、临床权威、投资先锋,全方位展示了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前沿及我国所取得的医药创新成果,旨在深度探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优化中国药物开发创新生态,推动药物研发进程。相信这一场盛会可以促进多领域深度融合,推进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谱写新的篇章!



速记 | 毛姝英,祝子婧,陈律奇,高芳芳,魏梦如,张婧

排版 | 滕媛

指导老师 | 杨臻峥

图片 | 南京艺煌文化传媒

药咖荟新媒体工作室/CPUap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