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0岁的三元里,广州城北第一村!

大仙 广州吃货研究所 2019-06-08


合作微信:emgz020

✍🏻文/摄:大仙/麦田



三元里,广州城北最大的村落

广州火车站的下一站



住在这里老广称它为“抗英古镇”

外来务工人员说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很多人对三元里的印象是“黑人聚集地”

批发客认为这儿是“中国皮具批发第一城”





三元里村,来广州的第一站



距离广州火车站不到1公里,三元里村成为许多外地人选择的第一个落脚点。



在三元里村住了一年的阿玉和我们说:“去年我刚大学毕业,想要出来闯闯!预算有限,住的地方当然是首选城中村了。在网上看到三元里村离火车站近,而且街道环境好下车我就来到了这里。”



和阿玉一样,提起三元里村,很多人对这里干净的石板路面,街道两侧一字排开的古色古香的铺面都印象深刻,“这里干净得不像城中村”



街道里的张贴栏贴满了租房小广告,打完近十个电话,无一例外都是中介。更“神奇”的是,走在街上的阿叔正在菜市场买菜的靓姨,很可能就是刚和你通过电话的中介



然而,干净的大街背后,藏匿着各式“握手楼”,巷道里仅有的阳光是从楼与楼之间窄到几乎没有的缝隙里透出来的。


 

走完一圈绕得差点迷路的时候,我发现巷子里竟然开起了一家又一家餐厅




对于第一次来广州的人,这一幕完全令人意想不到;而当它发生在人口密集的三元里村,又是那么合理



在这里生活久了,便会从最初在巷子里迷路到天黑还出不来到各个巷口了如指掌,每个疲惫的深夜,都暗暗告诉自己绝对不会一辈子住在这里。





我在三元里村长大



而对于从小就生活在三元里的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都变得再熟悉不过。



记忆回到被妈妈送去上幼儿园的那天,在门口哭着闹着不进去,引来大家的围观。一个月后,便和同桌“私定终身”,这门“娃娃亲”你还记得吗?



领居家的小伙伴,被分到了另一所幼儿园,三元里的街坊称它为“实幼”



记忆中的“实幼”是标志性的一抹蓝,当穿过昏暗的“一线天”,见到五彩缤纷的墙面,就知道是这里没错了。



在幼儿园度过了充满欢乐的童年,转眼就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没有离开过三元里村,离家近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好的是不用担心睡过头迟到,不好的是期末要是考砸了根本没有办法瞒过老妈的耳朵。



天桥对面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作为一所“211工程”重点院校,是当年学霸们的理想志愿。





食过返寻味,美食难忘怀



工作多年,早已从三元里村的自建出租屋搬到了离公司更近的天河区。每次路过,仍忘不了这里的美食



靠一碗鸡蛋银丝面出名的金女面食,在抗英大街开了33年,从最初的街边小店搬到了巷子里。



招牌云吞面还是原来的味道,一如既往地爽口弹牙,鲜香无比。



新开的奶茶店一家接一家,但我最爱的,还是这家江村糖



时常在夏日的午后,点一份椰汁香芋西米露6蚊钱就有交,吃得心满意足。



粤菜馆子富利来,是这里的“街坊食堂”,每次有朋友来三元里必定会请他到这儿喝早茶。



得空在家做饭,逛一圈菜市场,岂会空手而归。



几乎每次来都会光顾入口处的猪肉档,“靓女又嚟啦,今日食猪五花硬背柳肉呀?”“今日食红烧肉,就呢一嚿啦!



路口的澳之星超市从清晨七点半营业到23:00,加班回家的深夜菜市场早已打烊,这里亮起的灯光就像为路过的人点亮了一盏回家的灯,逛一圈买一些鲜果蔬菜回家,结束满是疲惫的一天。



有时候心血来潮,也会走一段路到瑶华街这条“白云区潮汕深夜豆浆一条街”喝着豆浆,吃一份舀满酱汁的潮汕肠粉。



去的最多的是这家开了6、7年普宁肠粉王,他家全天营业,满是生蚝+鲜虾+牛肉的「土豪肠粉」点单率最高






三元里,还是个历史古村



从小就听村里年长的人说,三元里村有56个姓氏,95%均为李姓一族。这里的李氏大宗祠是三元里最富盛名的大宗祠,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



位于三元里村西南门侧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记载着178年前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村民抗击英军的历史。纪念馆里的古庙现在依旧每天有人来添香火。



纪念馆旁边还有个历史文化展馆,这是独属三元里村民的骄傲,毕竟很少村能有自己的一个专属的博物馆,里面记录着从南宋时期至今三元里村的朝夕大事件。



低调的白云区图书馆就在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里面,常有附近的学生来这里看书,看报纸看期刊的村民也不少。






黑人在三元里,就像住在迈阿密



广州黑人最多的地方莫过于三元里,尤其是在广园西路附近;每次经过这里,总是会感觉自己才是外国人



关于非洲人来到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黑人通过丝绸之路,跟着船只从非洲来到了中国。如今有点钱的黑人,大多来到了广州经商。



这里的鞋服饰品、甚至餐厅都专门和黑人做起了生意。


▲专门销往非洲的首饰




销往非洲的鞋服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几家非洲餐厅应运而生,全英文招牌,对于外国友人来说,相当友好。一眼瞄到这家名叫african pot restaurant的饭店,我们决定一探究竟。



跟着指示牌上到二楼,我瞬间“慌了”——店里的客人除了我们,清一色都是黑人感觉被“盯上”了,内心有点怕怕的。



选了靠窗的位置,亲切友好的服务员消除了刚刚的紧张感。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到这里,我们点了每天14:00开始供应的自助餐(注意:自助餐88元/人,可选餐食的品种很多,份量很足,非洲口味和中餐完全不一样,来这里吃饭建议单点!)



来的时候非饭点,我们只选了炸非洲鲫鱼、饭团、非洲酱料等餐食,并且开启“隐藏菜单”要了一份非洲餐主食“fufu”(碗里这个黄黄的)。



他家的口味完全没有因为开在广州而改变,常规的炸物符合中国人口味,而像主食和酱料之类的东西也许在非洲人口中觉得很美味,对于我们来说,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一言难尽”!





广州·三元里,皮具批发第一城



在批发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皮具看中国,中国皮具看广州,广州皮具看三元里”。



每次从这里经过,总会碰上热情的小哥哥/靓姨递来小卡片,要是不经意间和小哥哥对上了眼,他们必定会边走边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好货”。



有人说在桂花岗-梓元岗一带,要是走太急不小心撞到人,那么你撞到的这个人十有八九是做皮具生意的。



这并非无稽之谈。据统计,三元里这座天桥两侧有30多家大型皮具专业市场,经营商铺6000余户,光占地面积就有约160000m²。






三元里,是你的第二故乡吗?



离开三元里已经好久了,但每次坐车路过,见到熟悉的一景一物,所有的回忆全都涌上心头。


 


记得刚来广州打拼的时候,为了省钱租下400元一间的小出租屋,屋里人挤人,屋外楼挤楼。


一天到晚都有人在煮饭并伴随着各种呛鼻的味道。邻居们的动静听的一清二楚,哭声骂声声声入耳,衣服全靠阴干,要是回南天只能靠电吹风。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难,但我仍感激三元里的存在,它给了离乡背井漂泊打拼的异乡人一个安身之处。夜深人静,密密麻麻的空间里,沉睡着多少梦想啊。



如今的我,早已搬离三元里,但在我心里,早已视它为第二故乡。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离开它,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在这里度过的无数个日与夜……


🌞


离开三元里的你们,过得如何?

得空时我们挑个艳阳天,回去逛逛吧!


💬


你对三元里「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快来留言说说吧~




商家邀请小分队探店:emgz020

平台微博:@广州吃货小分队官微

- 精彩推荐 -


-14岁的芳村区,你还记得吗?

凌晨还坐满日本人,台湾老板将整间居酒屋从日本搬到淘金!

记得戳 ↓ 阅读原文 ↓ 就能get到广州的美食啦!

↙↙↙

在三元里住过的小伙伴这里签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