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写作课系列公益讲座 | 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 【第五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苹果树下学校 Author 苹果老师
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
第
五
讲
名家写作课系列公益讲座
寒假公益讲堂
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
-第五讲-
读书、观影、观视频
读后感、观后感可以这么写
《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
推荐指数:★★★★★
今天我要来聊聊读后感和观后感怎么写。
A
读后感写作法宝
说起写读后感,的确是一件令家长和孩子头疼的事。因为我们很难有创新。我小时候最喜欢写读后感,为什么呢?因为好写。拿着一本书,先写第一句: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然后翻开书前面或背后的内容简介开始抄: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的故事。最后,一句话搞定:掩卷沉思,我深受感动……用这样的方法,我一个上午可以写五篇读后感呢!每次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他们都会哈哈大笑。我说你们别笑,尽管过去了几十年,我看到现在很多孩子写的读后感,跟我当年如出一辙,还是三段论,没什么长进。
那怎样才能写出不一样的读后感呢?
首先,孩子们得明白,读后感重在“感”,要重点写自己读后产生的感想、思考、评价以及联想到的事情,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独创。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简要写出,无需长篇大论地引用摘录。如果用百分比来划分,“感”大概应占全文的七成,“读”最好不超过全文的三成。可是孩子写的读后感往往本末倒置,用很大篇幅来进行内容介绍,自己的感悟却一笔带过,完全背离了写读后感的初衷。
再则,“读”和“感”不能生硬地排列,很多孩子在写读后感时,总是先写书的主要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感想,连过渡语都是一样的:“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由得想到了……”这样的读后感缺乏新意。我们提倡“读感结合”,交叉进行。怎么操作呢?可以在介绍了文章内容以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又在谈感想发议论的同时回到文中去印证。可以使用自然的过渡语,如:“文中讲了一个……故事(主要内容介绍)……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正如文中父亲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过渡方式,在具体行文时,小作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使读和感自然过渡,紧密结合。
要把“感”写饱满、生动,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一篇读后感如果全是作者的抒情感慨,就会显得空洞。
事例来源很多,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可以举他人的故事,甚至动植物、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例证。还可以引用报刊、书籍、传统习俗、名人名言来举例。总之,读后感的事例,考的就是作者的旁征博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每个例子后面最好能做个小结,使之得到升华。比如在一篇关于母爱文章的读后感里,作者引用了沈石溪的作品《斑羚飞渡》作为其中一个事例,就可以这样作结:“由此看来,母爱、亲情、友情不仅在人的身上,在动物身上也能体现出来。”有的孩子一心想着找更多的例子,却往往忽略了文章中的事件,其实,对文中的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体会,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题目,我建议用正副标题的形式,凸显主题,也更有气势。正标题揭示主旨,精练有力,副标题很简单,就是在正标题下方打一破折号“读《×××》有感”。如:
为生命而歌——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坚持不懈的力量——读《从奴隶到将军》有感
读后感是一种特别的议论文,是看了一本书后发表的议论,自己的体悟就像论点,找的例子就像论据。对于小学生来讲,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练习慢慢积累经验,不要急于求成。有时候,只写一两段读后感悟,是一种好的方法,类似于前面提到的片段攻克法。
比如,我曾经在课堂上分别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读过《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让他们写几句感悟,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读后感,但有助于让孩子集中精力写下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
人生虽然短暂,时间不会随意停留,却可以在这短短的、有限的人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岁月中有许多精彩,生命会不断轮回,或许你会在死亡时得到更多快乐。
——四年级 钦若
人的一生,或长久,或短暂,那又如何?珍惜每一天,做好你自己,让每一份每一秒都充实地度过,让生命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定要经历的,因为,死亡本身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要畏惧死亡,毁灭的尽头是创造,死亡的尽头是重生。
——六年级 睿姝
既然,我们生时无法为自己欢呼,死时也不能为自己哭泣,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活着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活得更精彩。万物终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换句话说,是让生命去感受新的轮回。
——六年级 开来
这些感悟来得真切,若加上一些实例,并对原作进行剖析,就能扩充为一篇较好的读后感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说到的一些写读后感的方法:
● 读后感重在“感”,要占全文篇幅的70%左右。而且“读”和“感”要交叉进行,告别老套的三段论。
● 读后感的例子来源很广,每个例子后面最好做一个小结,使其升华到主题层面。对文中事例的挖掘和剖析也是一种好的途径。
● 题目最好采用正副标题。
我在文末会附一篇五年级学生写的读后感,提供给大家参考。
B
观后感写作法宝
接下来,我们说说观后感怎么写。记忆最深的是去年国庆,当时我正在北京学习,收到好多家长和同学的求助留言,说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写国庆阅兵式的观后感,还要写几部电影的观后感,不知道从何下笔。我当时给了孩子们三个法宝:
第一:要有一个别样的开头
开头有多关键我就不赘述了,可是很多孩子还在用“今天我们观看了……”这种老掉牙的开头,我建议大家最好告别这样的开头方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类:
场景式开头
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如“漫漫雪路,几个身影艰难地跋涉着……”,以此作为电影《攀登者》观后感的开头,就比较独特了。
期盼式开头
比如,“我是冲着王菲那首歌去看这部电影的,没想到内容比歌声更精彩……”以此作为《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的开头,也更吸引人。再比如“上次看阅兵,我只有7岁,好多武器装备都看不懂。这几年,我看了不少介绍战争兵器的纪录片,就等着这次阅兵式转播,我好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
开头的方式还有很多,总之,告别老套,一下笔让人眼前一亮是关键。
第二:不求全,会选点
无论是电影、演出还是阅兵式,面面俱到就是流水账,切不可贪心,抓核心镜头,或聚焦描写,或用独到眼光去解读。
就说聚焦描写吧,有一次,苹果树下的蜻蜓老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看芭蕾舞《胡桃夹子——糖梅仙子之舞》的一个片段,最终锁定描写其中较为困难的一段“舞蹈动作”。孩子们交出极为出色的答卷:
她交换足尖落进舞池,整个人好像一只小巧的银锤,轻轻地敲打一根根无形的琴弦,奏出八音盒一般的轻快乐音;她又像是一位林间仙子,落在一片秋天飘落的银杏叶上,缓缓飘落草地,绽开的舞裙仿佛盛开的花;她的动作那样轻,每一步都像踏进松软、洁白的云。
——一霖
她迈动舞步缓缓向后退去,扬起的指尖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每当她落回舞台,就仿佛着陆在一条柔软的轻纱上,又仿佛点在一片轻轻一碰就会破碎的枯树叶上。渐渐地,她越跳越快,好似在霜面上滑行,足尖与舞池摩擦出片片火花,将整个舞台都点燃的同时,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铭鸿
如果我们在写舞剧、音乐剧的观后感时,来这么一段聚焦描写,文章岂不增色不少。
第三:“我”的参与最重要
要记住,读者不想看乏味的转述。没有你的观点,你的情绪,你的讨论,观后感就不能称其为感。如何做,方法很多:
在文中加入和家人的讨论
比如,在写国庆阅兵式观后感的时候,可以加入和妈妈的一段讨论:“妈妈,这是你们研究所研制的设备吗?好厉害呀……”
情感介入,回忆帮忙
观影时,我们的情绪总会被撩拨起来,有些镜头会引发我们的共鸣,唤起一些回忆,你完全可以把这些独到的感受写进文章里,比如:看到这里,我都为XX捏了把汗,当年我和爸妈去转山时,四千多米已经喘不过气了,他们居然能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攀登……
深度思考,角度新颖
这一点非常考验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选点能力,比如写国庆阅兵和游行,很多孩子会表达赞颂,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能有更特别的思考和感受,就显得不一样了,比如,这么大的阅兵式,能够把十几万人安顿得井井有条,幕后的组织者太牛了,他们怎么做到的呢?飞机喷出的七彩烟雾,对空气有没有污染呢?要是我来设计我们省的花车,我会加入哪些元素,有哪些不同的创意呢……
有故事,太难得
如果恰好你的叔叔是这次阅兵式的参与者,或者某部电影的人物原型就是你认识的人,那一定要写出这个故事,要写你和这个故事这个人物交集的情感,那这篇文章的阅读价值就更大了。比如《中国机长》的原型就是我好友的同事,我曾听朋友讲过当时的情况,而且对飞行员这个职业也比较了解,我看到朋友因为长期夜飞,加之工作强度大,头发都快掉光了,非常心疼他们,如果让我来写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我一定会加入这部分内容的。
以上,是读后感观后感的一些方法,这个寒假,大家宅在家里,一定阅读了不少书籍,也看了不少电影、电视节目,不妨用上这些法宝,试试能否写出不一样的读后感、观后感来。
附学生习作:
伟大的母爱
——读《懂你》有感
五年级 高雨菡
如果有人问你:“这世上最伟大的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呢?如果是我,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当然是母爱!”是啊,这世上还有比母爱更伟大、更无私、更令人感动的东西吗?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懂你》,里面讲了几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病房里,一位身患白血病的母亲用自己仅剩的时间争分夺秒地为深爱的女儿织毛衣,那是一件用伟大的母爱一针一线缝织的毛衣呀。那件毛衣充满着浓郁的母爱、温暖的亲情。织好后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枕头下。当她知道自己可能会在三天后的6月1日死亡时,便做出了与死神周旋的决定。四天后,她从半昏迷状态下醒来,得知已经是6月2日,安详地闭上眼睛,离人们而去。这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伟大母爱,为了不影响女儿节日的心情,她是那么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如果没有伟大的母爱在背后支撑,是没有人敢与死神抗争的啊!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如果她是文中那位母亲,一定也会为了自己的女儿,向生命最后的希望发出呼唤,尽自己所能,维持生命最后的烛光……
文中还讲了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被困在了废墟里。救生员们四处搜寻,可就是发现不了她们,婴儿嗷嗷待哺,已经奄奄一息,那位母亲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用尖利的石头割破静脉,把鲜血滴进婴儿嘴里。当人们终于找到她们时,那位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而那个婴儿,则以响亮的啼哭歌颂着母亲的伟大。如果没有母爱的支撑,她能有足够的勇气用自己的鲜血去挽救一个生命吗?读了这个故事,我被那位母亲为了孩子大无畏的勇气所深深打动:那滴进孩子嘴里的哪里是鲜血呀,分明是母亲生命的唯一希望,是母亲满腔的爱。鲜血一点一点地滴进婴儿的嘴里,婴儿的脸色渐渐红润,她的生命在渐渐复苏,母亲的生命之火却在一点一点地熄灭,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相信,当那个婴儿长大成人听说了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后,她一定会将这份伟大的母爱传递下去……是啊,天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的吗?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我当时还理直气壮,把妈妈都气哭了。如今想来,我是多么后悔,自己是多么不懂事,怎么就忽略了妈妈的心情呢!我真想给妈妈由衷地说一声:“对不起。”
正如文中所说:“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读了这篇文章,我真的懂得了母亲,懂得了母爱的意义。
雨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上五年级,从文笔看还稍显粗糙,抒情也显得有些做作。但我们看出孩子在接受了老师指导后的大胆尝试。文中画下横线的地方是对原文故事的简要叙述,粗体字则是对事例本身的深度感悟和剖析。虽然雨菡没有过多地列举其他的例子,但丝毫不影响这篇读后感的饱满和生动。
所以,读一些故事性很强,尤其是由好几个小故事串起来的文章,写读后感,不要舍近求远,就在故事本身下功夫,谈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写出来的效果会比从书外找一大堆事例来堆砌的效果好。
读后感的开头也很重要,让孩子试着告别“今天我读了一本感人的书,名字叫……”的陈旧开头。其实有很多开头方式可以尝试:如引入式(引文式)、以身边的例子入手式、提问式、抒情式、感受式开头等等。雨菡的这篇开头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本附文摘自苹果老师的《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第八章)
作者介绍
伍 苹
“苹果树下”教育培训学校校长
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名师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导师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四川省赛区决赛评委
著有《父母是最好的作文老师》
《赋予孩子写作的力量》等
编著有诗集《萌动的小苹果》
引领少年儿童追求真善美
小朋友的大朋友
搜索“hnshaoer”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