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履晔|在广州做公益那些日子

钟履晔 发展共学 2019-08-25

作者|系写作营首期营友

目前在上海的教育类社会企业工作

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中坚持阅读写作

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计划每天写200字

文编|张婷婷

在广州完整待了近4年,两年读书,两年工作。看营主写的广州公益观察文在广州探寻社区公益(上篇)在广州探寻社区公益(下篇),我那四年经历也一点点呈现。



1. 与公益组织的第一次接触


去读研之前,开始跟当地的公益组织联系,想去里面工作,那是2010年夏天的时候,我通过NGOCN找到了一个做实习生的机会,那家机构是现在某知名儿童机构的前身。当时机构刚起步,创始人刚从学校毕业,很多业务还不清晰。


我实习了没多久,就没再去,一是因为离学校太远,二是自己不够坚持。这是我与广州公益组织的第一次接触。



2. 中大的课程熏陶与实践


到中大读书之前,就听说过朱健刚老师,隐约知道他在做推动公益发展的事。但那时候,因为更想学习比较传统的人类学,所以没有主动选朱老师做导师。


然后来到学校,就发现,身边不断有同伴,学弟学妹、学长在以自己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参与公益行动。那时候,我们系跟社会学和社工系刚刚合并,有很多机会跟社工系同学一起参加公益行动。也因缘选修了朱老师主持的公民社会与公益慈善系列课程。


这个课程,很重视实践,参加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一家广州本土组织服务学习。我加入了一家本土环保组织,做垃圾分类相关的事。


课程中,也邀请到很多公益组织来分享,有环保机构,同性恋平权机构(当时听一位同性恋平权机构的负责人讲他们组织是如何艰难注册路,非常有意思),儿童服务机构等等,让我看到公益行动的多种可能性。


印象最深的一次实践分享,是狮子会的小刚姐讲的,使得初入公益没多久的我多了很多对公益未来的想象。


同一时间,学校还有一批优秀的女权主义老师开的多元性别课,她们隶属于中大性别研究中心。如果你听说过2003年在广州上映的那一场中国大陆首演的阴道独白,那你一定对那个时代那批以艾晓明老师为核心的女权行动者的故事有所知晓。


多元、平等、参与这样的思想启蒙,于我来说,也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工作后只要有时间,我也会回学校听课。


3. 毕业后,选择公益作职业


在实务界,那时候影响千万广东高校学生的 J工作营,是一位叫太郎的日本人发起的面向麻风病村的项目,广东很多高校的本科生都有参加。我是上班后参加的。营员们会定期组织看望麻风村老人的行动,虽然能做的很少,但一批一批工作营的学生却坚持下来了,直到今天。


毕业后,我入职了机构Q(正是广州公益发展的另一条主线,社会工作机构),是一家非常成熟的社工机构,团队庞大,内部的管理规范和流程也相当完善。


08年汶川地震后,有很多机构进驻,但留下来,并且注册机构,在当地寻找资源,做当地服务的组织并不多。广东的两家机构,就是我上述提到的Q和L,都留了下来,并且在当地扎根已近10年。我们在四川绵阳做灾后干预,为当地的留守儿童提供驻校社工服务。


遇到人生中的第一个老板,SowokerBill,对社工界有了解的,会认识或者至少听过他的名字。他是我少有见过的专业社工,职业经理人,有多年一线服务经验,也有非常好的运营管理经验,愿意教年轻人。


那时,我在Q新设的独立部门做咨询研究,虽然这个部门做了几年后没有继续存在,但是它的探索非常棒,万万没想到,一个重服务的机构,能有专门的人对业务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直到今天,在国内机构中,我也没再见过设立这样专门部门的机构。


在Q的研究的经历,让我有机会从整个广州社工发展的角度,去寻觅广州的社会工作脉络。那时,广州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最早的就是与Q的一个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合作。


后来,广州开始学习香港的经验,支持每个街道开展家综服务,到后来除了有家综,还有专项服务的购买,如青少年项目、社区戒毒项目、老人项目、流浪露宿者项目等等,构成了广州整个政府购买项目的全貌。广州社工还专门有宣传片介绍广州社工的服务模式。


我工作那几年,社工家综服务迅速起步发展。其实对于政府,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当家综全面铺开时,Q承接了驻点社工,长期深入的服务,也积极整合社区和外界的资源,想必现在也有自己模式了。尽管那个时候社工、家综发展参差不齐,但广东社工本土化发展的能力还是很强,无论是本土的社工督导或者社工人员,在香港人力的支持下,也渐渐成长起来。


工作期间我还参与了政府主导的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访谈和资料的收集,尽管后来发现那个时候建立服务质量标准还不够时机成熟,但是你可以大致想象一下,当时当地政府官员的眼光,还是很超前的。



4. 广州公益人的业余活动


工作之外,我还参加了大量的公益组织、公益人的活动,在广州,公益人的活动特别多,禅修,读书会,可持续生活坊,应用戏剧,甚至Ukulele(尤克里里,乐器音乐学习小组)等等应有尽有,那时候的周末都排得满满的。也经常遇到很多非公益职业背景的人。


广州这座城市公益参与的氛围非常好,这里公益圈子很小,公益人之间非常团结,经常有很多私下非正式的聚会。略感遗憾的是,没参加过广州公益人一年一度的春茗会(类似广州公益人年度总结分享会),2014年春节办第一次或的时候,我正好离开广州。这个活动完全是民间公益人自发组织的,到现在还在办。


5. 记一些些文化


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我个人卷入最深的,是在一家由教育公益人发起的,直至今日未注册的探索可持续生活的组织,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它背后的资方,一家非常棒的香港基金会P。


正好有幸经历了P基金会对这家组织的年度评估,评估中,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工作人员对机构两个发起人说的那句话——没关系,如果你们现在还没有想好,我们等着你们。当时我就想,这是一种怎样的资助关系呀?


正是在这些不同活动的参与中,我不断加深对广州公益人和社会议题的探索,比如通过参加应用戏剧的工作坊,伙伴们可以用论坛剧场上演一出关于现实中权力关系的压迫,关于性别多元等等的东西。还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总有主办方的伙伴会问大家——


我们活动过程中会拍照,大家有不愿意入镜或者有介意的吗?可以私下提出来。这样的尊重的问询,在我离开广州后似乎也再没有被问到过。


拉拉杂杂,一堆闲扯,从的我角度看到的广州公益。


欢迎留言,分享你对广州公益或对所在城市的公益观察和体会。一起拼份“中国公益地图”。


支持行动者发声,为公益知识代言


共读写作营二营招募中,欢迎加入

1月28日启动,15人满员即止。欲登营伙伴,微信后台留言或扫下码添加共学助手,支付21元入营体验费+21元保证金后,邀您入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营规。

更多阅读:

写作营启动|来,一起自由读写吧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21天体验营,2018新年礼

Jade | 从使命出发,有时意味着与大众接受的背道相驰

Mandy | NGO行业人力资源发展之我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